《國家地理》專訪福奇:我不認為這種病毒會消失

本文系《國家地理》獨家專訪。美國冠狀病毒應對組關鍵成員安東尼·福奇警告:

各州不要急於復工,同時福奇已成為美國應對新冠病毒的科學領袖,他表示,有最佳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是來自中國實驗室。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在擔任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近40年時間裡,安東尼·福奇處理過幾十起疫情,包括艾滋病病毒。在他看來,新冠病毒“非常特別”。

攝影:MARK THIESSEN, 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NSIKAN AKPAN AND VICTORIA JAGGARD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駁斥了一些政客和專家的無稽之談,在5月4日接受《國家地理》採訪時稱,他們那是“循環論證”。

“如果你觀察病毒在蝙蝠體內的進化和現在外面的情況,就會發現(科學證據)非常傾向於——這不可能是人為製造或故意操控的……關於隨著時間推移逐步進化,一切證據都指向,(這種)病毒是自然進化產生的,並實現了跨物種傳播,”福奇說。

基於科學證據,他也不贊同另一種說法:有人在野外發現了這種冠狀病毒,並帶回實驗室,然後病毒又從實驗室洩露。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在華盛頓白宮詹姆斯·布雷迪新聞發佈廳,安東尼·福奇博士和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協調員Dr. Deborah Birx在聆聽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總統關於新冠病毒的講話。

攝影:ANDREW HARNIK, AP PHOTO

福奇最擔心的是,如果夏季到來時,美國還不能降低感染率的話,那麼秋冬之際,美國將面臨第二波新冠病毒來襲的考驗。

“我不認為這種病毒會消失,”他說:“它將會在我們身邊徘徊,一有機會就會捲土重來。”因此,福奇表示,今年夏天,美國應該把重點放在適度加強醫療保健系統上,確保有充足的醫院床位、呼吸機和醫務人員個人防護設備。

他還強調了繼續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直至各城市、各州的病例數量開始下降。4月,美國每天新增病例約2萬至3萬人,說明目前仍處於疫情高峰

不過他仍然持樂觀態度:疫苗將會在短時間內研製出來

,他提到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候選者,這款疫苗或將於夏初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試驗。福奇表示,他認為最終的疫苗最早將於明年1月投入使用打破以往疫苗研發速度的紀錄

他的信心來源之一在於,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莫德納公司研發出的候選疫苗在動物身上取得了“顯著”效果,這家公司在42天內進行了人體實驗,創下紀錄。這個候選疫苗是一種所謂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即利用病毒遺傳物質的片段,而非死亡或被削弱的病毒,來製造蛋白,從而引發體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mRNA疫苗獲准用於人體,但福奇相信,這種針對冠狀病毒的技術很有希望,部分基於他自己的經驗:福奇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發出了艾滋病的治療方法。

“出於某種我們仍在探索的原因,人體對艾滋病病毒沒有足夠的免疫反應,”他說。想要打敗那種病毒,疫苗必須比自身的自然反應更有效。相比之下,“很多人顯然”對新冠病毒產生了“足夠的免疫反應”;到目前為止,動物試驗顯示,適度劑量針對冠狀病毒的mRNA疫苗也會帶來強烈的免疫反應。

福奇談疫苗

Q:自1984年以來,您一直是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的所長,見證了幾十次疫情。最早是艾滋病大流行。與這次新冠疫情相比,那次經歷怎麼樣?

A:從那次經歷中,我們獲得了一個重要優勢,即靶向藥物開發。病毒通過與體內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從而致病,比如新冠病毒就潛藏在上呼吸道或者肺部。然後它們快速複製,引發一系列疾病。靶向藥物可以干擾複製循環中的一個或多個薄弱環節,這是我們從艾滋病病毒身上學會的。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2008年6月19日,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美國總統喬治·W. 布什為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的所長安東尼·福奇頒發總統自由勳章。總統自由勳章是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以表彰作出卓越貢獻的平民。

攝影:KAREN BLEIER, AFP VIA GETTY IMAGES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2014年12月2日,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參觀了美國國家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的實驗室。期間,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生物研究部負責人Nancy Sullivan博士為他解釋了正在進行的埃博拉候選疫苗人體試驗。背景中是安東尼·福奇博士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Francis Collins博士。

攝影:WHITE HOUSE PHOTO / ALAMY STOCK PHOTO

新冠病毒也有同樣的弱點。我們需要加以辨別並開發藥物,單獨行動或雙管齊下,起到阻止病毒複製的目的。

Q:在開發新冠病毒疫苗方面,我們還能從艾滋病病毒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

A:疫苗有點不同。相對而言,我們可以更快獲得新冠病毒的疫苗,艾滋病疫苗則不然,出於某種未知的原因,人體對艾滋病病毒沒有足夠的免疫反應。

對於新冠病毒,我們不需要再面對這樣的挑戰,因為很顯然,很多人都出現了非常足夠的免疫反應。他們清除了病毒,而且效果很好。從這種疾病的自然史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實際上沒有任何症狀就康復了,即無症狀患者,或者症狀很輕,比如發燒、頭痛,然後就痊癒。

大多數人能消滅病毒,這對於開發疫苗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

Q:目前討論最多的是莫德納公司的mRNA疫苗,這家公司創下了42天內即進行人體試驗的紀錄,還有牛津大學的候選疫苗,它依據的是一種非複製型病毒載體。不過這兩種技術培養的疫苗尚未獲準用於人體。是什麼讓它們看上去很有希望,尤其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A:至少在動物模型中,這些疫苗帶來了強烈的免疫反應,尤其是mRNA疫苗。我們可以用適度的劑量觀察免疫反應(這可以轉化到人體),以及達到免疫水平的時間,效果非常顯著。而且,這兩種方法擴大規模也很容易,能快速大批量生產。所以你說得對,和其他很多疫苗一樣,它們雖然還沒有獲批,但前景喜人。

我們想在合理期限內推出四五種候選疫苗,可能在6月、7月或8月,從而進入進一步試驗階段。mRMA疫苗已經進入一期臨床試驗階段,我們準備在夏初開始二期和三期。”

復工問題

Q:隨著各州開始復工,天氣轉暖後人們紛紛來到戶外,您對美國新一輪感染病例上升有什麼看法?

A:我們來看看“重新開放美國”的指導方針,要求很清楚:首先感染人數必須連續下降14天,才能進入第一階段;滿足了第一階段的全部要求後,進入第二階段;同樣,滿足了第二階段的全部要求後,進入第三階段。

所以,當你看到有人在感染人數居高不下的環境裡活動,沙灘上有三四十個人不戴口罩……的確,在陽光下活動是很開心的一件事,但事實上,這是將自己與他人都置於危險中,感染風險更高。

Q:您擔心發生第二波新冠疫情嗎?

A:我印象最深的是這種病毒的傳播效率極高,這也讓我深感不安。它比流感的傳播效率高得多。我看到,有人居家隔離,除了觸碰盤子和門把手外,沒有任何接觸,但他們還是被感染了。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2014年10月24日,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新聞發佈會結束時,安東尼·福奇擁抱了護士Nina Pham。Pham在照顧達拉斯的病人Thomas Eric Duncan時,被感染埃博拉病毒。她的母親Diana(左六)和姐妹Cathy(左四),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Francis Collins(左一)站在後面。Pham現已痊癒。

攝影:ALEX WONG, GETTY IMAGES

今年秋冬之際,我們將面臨一場考驗。如果我們的做法是正確的,那麼進入夏季後,美國每天的感染率會下降。我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但如果我們做得對,還是有可能的。

我不認為新冠病毒會消失。它將會在我們身邊徘徊,一有機會就會捲土重來。5月、6月、7月、8月,我們現在有幾個月時間做準備,確保衛生系統有充足的呼吸機、ICU病床、個人防護設備等等。不僅要確保有足夠的測試劑,還要把它們送到最需要的人身邊。

這樣到9月時,我們就不會一直討論是否有足夠的測試劑。在秋冬時可能會發生第二波疫情,如果到那時我們沒有足夠的測試劑,那太慚愧了。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在1990年8月31日的一次會議上,安東尼·福奇博士與實驗室成員交談,他描述了艾滋病病毒繁殖所需的一種自然生長因子。

攝影:GEORGE TAMES, THE NEW YORK TIMES VIA REDUX

信息氾濫與“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的謠言

Q:面對信息氾濫的情況,您如何過濾出最重要的科學信息?

A:毫不誇張地說,這就像是喝消防栓裡的水。我很幸運,我有三四名非常好的員工,他們會篩選文章,看到不合理或者“不切實際的”信息時,就幫我剔除掉。經過他們梳理後的信息放在我的案頭,我會讀一下標題和摘要。如果看起來有道理,我就把它放在旁邊,試著通讀一下。他們也會特別提醒我注意一些值得閱讀的信息。

即使有這樣的篩選過程,我也很難掌握所有信息,尤其是在最近這種新趨勢下:沒有經過同行評審的預發表文章很多(它們沒有經過傳統審查,就發表在了主流期刊的網站上)。

Q:如何從標題篩選有用信息,請您給大眾一些建議。

A:任何人都可以自稱專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而普通大眾很難甄別。因此,信息來源很重要,要確保它們來自信譽良好、追求真相的組織,即便如此,你偶爾也會遇到胡說八道的傢伙。《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科學》、《自然》、《細胞》和《美國醫學會雜誌》都可以信賴,這些期刊上的文章通常都經過了同行評審,而且編輯人員非常認真。

Q:最近的一個新聞熱點是新冠病毒的起源。您是否認為,或者是否有證據表明,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或是中國實驗室不小心洩露的?

A:如果你觀察病毒在蝙蝠體內的進化和現在外面的情況,就會發現(科學證據)非常傾向於這不可能是人為製造或故意操控的

——突變都是自然進化產生的。很多有資歷的進化生物學家已經說過,關於隨著時間推移逐步進化,一切證據都指向這種病毒在自然中進化,然後實現了跨物種傳播。

Q:是的,那有沒有可能科學家在實驗室外發現了病毒,把它帶了回來,然後又洩露了呢?

A:這意味著病毒首先出現在實驗室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知道他們究竟在說什麼,而且這個循環論證也不值得我花太多時間在上面。

科學玩具實驗套裝兒童顯微鏡

《国家地理》专访福奇:我不认为这种病毒会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