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計劃這樣站到“第一排”


對於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青島來說,海洋是這座城市的突出優勢和特色所在。


擁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聚集了全國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青島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一直都是國內的佼佼者。


然而,隨著深圳、上海等城市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消息傳來,尤其是深圳提出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海博會)永久“定居”深圳,包括青島在內的眾多沿海城市都有了一種緊迫感。


5月6日舉行的經略海洋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上,青島明確提出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這對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僅要具備國際航運中心在航運、貿易、物流以及相關服務業方面的優勢,還應該是海洋金融、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務業的領導者,海洋科學技術和海洋發展體系的創新者和引領者。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也將在促進海洋產業發展,提升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藍色經濟國際輻射力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一話題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青島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哪些短板要補?面對深圳等城市在海洋領域的強勢崛起,青島如何重塑優勢?


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爭


2017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深圳、上海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去年8月,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特別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在此之前,深圳也早就提出了要加快建設“十個一”海洋工程。


與上海、天津、青島等城市相比,無論是海洋經濟規模還是海洋科技領域,並不佔優勢的深圳,為什麼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評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至少有五大類指標,分別是航運中心、海洋金融與法律、海洋科技、港口與物流、城市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等。”全球海洋城市概念的提出者張春宇認為,深圳具有發達的產業能力、雄厚的腹地資源、明顯的體制優勢和活躍的市場氛圍等優勢,此外可以利用香港很多原有的海洋領域優勢。


競爭不再含蓄,青島必須有更高的目標,拿出更務實的舉措。


2019年,青島發起15個攻勢,經略海洋攻勢更是打響了第一炮——這場攻勢就是要圍繞海洋產業轉型跨越、海洋科技創新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海洋港口提質增效、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滋養海洋文化根脈六場硬仗,推動青島海洋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吸引力、影響力的國際海洋名城。


六場硬仗打出了什麼戰果?筆者從5月6日舉行的經略海洋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青島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56.5%,高於全市投資增速34.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佔GDP的比重達到28.7%,較上年又提高一個百分點,貢獻率再創新高。


2

青島有哪些短板要補?


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計劃這樣站到“第一排”

質詢會上公佈的經略海洋攻勢2020年工作計劃,明確提出“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距離這個目標青島還有哪些差距和短板?下一步應該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動物病害控制與病理生理學實驗室研究員、致公黨青島市委副主委莫照蘭十分關心的問題。


青島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薛慶國說,在海洋基礎研究和海洋經濟總量上,青島有一定優勢。但同時,與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青島的短板也十分突出。一是海洋經濟規模偏小、質量不高。支柱性產業有待加強,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海工裝備等海洋新興產業僅佔海洋經濟比重的十分之一左右。二是科技成果產出與產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青島的海洋科研人才大部分在科研院所工作,從事應用研究、產業開發的人才相對偏少,科研優勢短時間內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三是涉海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比較突出。此外,青島距離世界一流港口的標準還有一定差距等等。


下一步青島要爭取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要加快建設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頂尖的創新平臺,推動已有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爭取儘快入列;建設海洋產業的集聚中心,在西海岸、藍谷集聚大批高端科研機構和單位,同時聚集一批海洋信息產業,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工裝備產業;繼續推動區域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建設高效的集疏運體系,推進和沿黃流域城市海鐵聯運的深度合作,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上合組織國家拓展物流運輸大動脈,真正使青島港由物流港向貿易港轉型。


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航運中心、金融與法律、海洋科技、港口與物流、城市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考量。質詢會上,多位質詢人就直指要害、直面差距,提出了青島與深圳、上海等先進城市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資本與市場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提到,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重大基礎設施,這些城市無一例外現在都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未來的國家級科創中心。而青島最大短板就是缺乏硬核的科學基礎設施,這一短板如何補足?


大科學裝置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然而目前青島乃至山東省只有一個“科學號”科考船。面對這一“尷尬”,應詢人青島市科技局局長呂鵬說,青島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爭取在海洋領域拿到3個左右的大科學裝置,形成一個大科學裝置群,這樣才能保證青島的海洋科研繼續獨佔鰲頭,繼續領先。目前全國各地有十多個城市喊出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但是沒有大科學裝置群,沒有國家實驗室,這個爭創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青島有這樣的底子,在大科學裝置群和國家實驗室的基礎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在科創領域的中長期戰略佈局。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雖然在海洋科技方面不佔優勢,但在資本和市場上優勢明顯,並且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彌補技術劣勢,撬動外地一些束之高閣的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在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魚類養殖與設施漁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馬愛軍看來,利用資本和市場實現海洋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青島還有很大的空間。


薛慶國也提到,深圳與青島最大的區別,就是市場化程度的差異。對一個成果來說,從實驗室出來,小試、中試到適應市場,還有非常漫長的過程。青島的基礎研究投入主要靠政府,最多再有點基金。深圳是很系統化的,大量人員去挖掘、策劃,國際化程度是比較高的,政府投入非常少,基金投入是要退出的、要上市的,同時還有創投風投,再到走向市場。


目前,青島也在強化資本賦能,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等8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深入推進金融服務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藍海股權交易中心在全國率先設立了“海洋特色板”,到目前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40多家;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以及青島魯信現代海洋產業投資基金等多支發展基金;通過在青島舉辦大型的論壇、展會,搭建要素互動平臺,吸引了一批涉海項目。只有項目、資金和市場形成完整的一體,才有可能帶動這艘海洋發展的巨輪往前行駛。

3

如何打好海洋這張優勢牌?


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計劃這樣站到“第一排”


當青島的海洋優勢遇到深圳的海洋強勢,青島如何把賬面優勢變為硬核實力?


今年,“海洋攻勢”的2.0版圍繞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通過推動海洋“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快速發展,大幅提升經濟規模和投入增速。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達到15%,力爭達到20%;涉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力爭達到50%。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僅要具備國際航運中心在航運、貿易、物流以及相關服務業方面的優勢,還應該是海洋金融、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務業的領導者,海洋科學技術和海洋發展體系的創新者和引領者。並以其完善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海洋產業集群和國際化的便利的生活環境,對領先的海洋產業、海洋企業和高端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能力和集聚能力。


今年,青島經略海洋攻勢也將從產業、項目、科技、對外開放、港口等方面集中發力——


做強海洋產業,助推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海洋服務業,推動現代漁業綠色協調發展。


做大“雙招雙引”,全力實施精準招引,搭建優質平臺,抓好項目落地建設,集中推進總投資3660億元的134個涉海重點項目建設。


做好科技創新,加快推進高端平臺建設,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制定出臺《青島市科教產融合園區建設方案》,重點打造西海岸新區和藍谷海洋科教產融合園區。

做深對外開放,高標準建設上合示範區海洋合作中心,加強海洋科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國際合作;突出自貿試驗區海洋優勢特色,推進自貿區19項海洋經濟試點任務落地。

做高港口能級,著眼於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放大港口輻射帶動功能,推動青島港由門戶港、物流港向樞紐港、貿易港升級,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完善提升現代港口功能,創新發展港航服務業。

逐夢深藍,聚力攻堅,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加足馬力向海洋進軍。變危機為時機,變壓力為動力,搶抓新一輪海洋發展機遇,青島已經在路上。(來源:青報觀象山)

青島金企通

小微企業融資信息一鍵抵達金融機構,

有融資需求,

上金企通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