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前言

俗話說:“賣什麼就吆喝什麼”,

“叫賣”是過去商販做生意時最原始的廣告,它們產生和存在的原因就是希望更快、更好的推銷出自己的產品。只要傳統的市井貿易繼續存在,這種“生活音調”就會不絕於耳。

如今網絡上的“哦買嘎,買它!”、超市裡循環的“大白菜,兩塊九毛八”這種蒼白又無韻律感的幹吆喝相比,舊社會的“叫賣調”既是一種誇張的、敘述性的語言,也像是一種歌唱片段,簡直就是流傳於市井的“原生態藝術”。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最原始的貿易和單調的叫賣聲

人類自從開始了貿易,就一定也同時存在了吆喝。一開始的社會大家都是最原始的自給自足,後來人們學會了合作,便開始有了分食。男人和女人之間有了採摘和狩獵的固定職業,靠水的打魚,靠山的狩獵,在平原的就耕種。

在科技發展落後的時代,能不能填飽肚子,很多時候要看運氣,看老天爺賞不賞飯。所以人類一開始的貨物交換,大多存在於不同地區之間的工具或者飾品。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生產力大大的提高。人們的生存物質開始有了富餘,吃不完的肉放久了會壞,穀類會發黴或者受潮發芽。這些富於的食物就會拿出來交換。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但是,暫時交換不出去的怎麼辦呢?放久了一樣會腐壞。所以聰明的人類就發明了貨幣。這個時候的貨幣並沒有價值,只是一種計數方式。我想用一條魚換你一塊野豬肉。但是今天沒有打到魚,於是我就和你商定,你先把肉給我,再用一個特殊的貝殼作為標記方法,等我打到魚的時候,你就用這個貝殼來換取我的魚。

為了能更方便和集中的交易,古人又發明了“集市”。這是一種在每月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統一貿易的方法,至今在村鎮依然存在。

在集市貿易中,想要讓遠一點的人發現你想要交易的商品,就要需要大聲的喊出來。比如“新鮮的兔子,又大又肥!”。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這種叫賣聲是人類早期貿易的階段的一種幹吆喝,並沒有調。從無調到有調的過程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播逐漸形成的。

有腔調的吆喝

如果你仔細觀察,“叫賣調”並沒有完全消失在現代社會。一些有趣的叫賣調雖然已不多見,但它有時會不經意的在你身邊經過。只是,如今的叫賣調中所保留的傳統形式並不多。比如前段時間網絡上大熱的“烤山藥”吆喝,雖然缺失韻調,但它的內容卻繼承了“叫賣調”的趣味性。

中國上千年來各地的叫賣調,都是以方言的形式散播在大街小巷。它不同於我們平時說話的腔調,雖然有調,但又算不上是音樂的範疇。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人類從語言步入歌唱的中間階段是什麼形式呢?也許“叫賣調”就是我們古人從語言步入歌唱的一個過度。“叫賣調”確實很像民歌的一個雛形,就像人們即興創作的音樂片段。

叫賣具體是從什麼時候從無調變成有調的,誰也說不清楚。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朱雀門外及州橋之西,謂之果子行,紙花兒亦在彼處,行販不絕。”,“更有御街州橋至南內前趁朝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

這段描寫開封市井貿易的紀實中可以看出,宋朝的貿易非常發達,而“吟叫百端”也足以說明,這個時候叫賣調已經非常普遍了。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叫賣調中,除了有旋律的簡短吆喝外,還有詞句與樂句相對完整的吆喝,這種比較長的吆喝被叫做:叫賣歌,還有一些是用各種工具敲打發出聲音,代替人聲招攬顧客。

比如賣麻糖的小販用鐵具敲打出的“叮叮聲”,賣針線的搖波浪鼓等等。

如果你是出生在80年代以前,兒時的記憶中還能回想起那些遺存的最傳統悠揚的叫賣調。比如“磨剪子嘞,搶菜刀!”這種常常在巷口聽到的吆喝。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已經聽不到那些最傳統、最淳樸原聲的呼喊了。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老北京叫賣調聲中的市井生活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在老北京街頭的商鋪和在衚衕中穿梭與擺攤的遊販們,包羅了老北京的食品、生活、維修、收購等四大業。這四大行業中的叫賣調,基本涵蓋了老北京叫賣調的全部內容。

這些叫賣調反應了當時社會的多重民俗和社會底層的種種面相,也為老北京市井生活增添了斑斕的色調。

比如賣酸梅湯的吆喝:“哎,酸梅湯哎真甜哪!哎,這玉泉山兒的水呀駱駝給我駝,南來的蜜蜂兒給我來搭窩,買一碗來嘗一嘗,不涼不甜哪不要錢!”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夏天的北京城裡買酸梅湯的很多,其中“信元齋”的名號最響亮。它的製作方法來自於宮廷秘方,梅蘭芳、尚小云等名人都是這裡的常客。而那些自制酸梅湯的小販們的製作工藝就很粗糙了,他們推著雙輪平板車,車上放一個大陶罐,罐裡就裝著酸梅湯。小販手上拿著冰盞,一邊敲一邊唱。

賣冷飲是離不開冰的,當時北京賣冷飲的商販都是靠京城周邊的各種冰窖所儲存的天然冰。

清朝初期,朝廷接辦了明代在德勝門和北海旁的兩處冰窖後又陸續修建了六處,民國時期又增加了許多民營的冰窖。所以北京周邊的冰窖很多。

1945年以後,北京街頭出現了“雪花兒落”,那是一種很原始的冰淇淋。出現這種土製的冰淇淋是因為當時的進口冰淇淋價格非常昂貴,小販們想要銷售連進貨都進不起。但這難不倒勞動人民的智慧。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製作這種“雪花兒落”需要在一個木桶下安一個鐵管,再一個鐵桶下安一個軸,鐵通的軸插入木桶裡的管上,兩個桶的縫隙中加入冰塊和水,鐵通裡再裝上牛奶、白糖等原料調製的糖水。再用繩子拉動鐵桶旋轉,凝固在鐵桶邊緣的冰霜被刮下來就成了冰淇淋。

小販們一邊拉著繩子一邊唱:“冰淇淋,雪花兒落,賤賣多盛拉主道!給的多,盛的多,又涼又甜又好喝。”

過去收購業是一個很興旺的行業,小販們低價回收廢、舊物後,在廢品回收站轉賣賺取差價。這些從業者不吆喝,但手握一種可以敲擊的小鼓,根據皮質軟硬的不同,發出聲音的各有不同。鼓音較高的只收金銀首飾、古董字畫,鼓音較低的專收廢品破爛。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從事維修加行業的人手藝人涵蓋的範圍很廣,他們修鞋、修傘、修鍋碗瓢盆、籠屜木桶等等。他們有的不但會吆喝,還會使用各種響器。比如“磨剪子,搶菜刀”的一邊吆喝一邊還要吹喇叭。

還有一些商販的叫賣故意吊顧客胃口,東拉西扯就是不直接說自己是做什麼的,引起顧客的好奇心。

比如賣扁兒幹桃兒的會唱:“這也不是大姑娘扎的,可也不是二姑娘繡的。”

聽完這兩句就會好奇他會繼續唱啥,且聽一聽:“這本是三姑娘逛花園兒嘍,前走三步後退兩步失得兒腳哇。”

唱了四句還不知道是什麼,直到他唱完:“一腳踩下了一個扁乾兒桃兒來喲!”。這才明白他賣的是什麼。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叫賣調的唱詞一般都很押韻,朗朗上口。叫賣腔調好不好聽會直接影響到對顧客的吸引力。腔調優美人們愛聽,會吸引人們前去看一看。這些叫賣調可以說是代代相傳,商販們都會在自己的叫賣調上下足功夫,在同行之間不斷學習,又不斷地經過改編、創新流傳至今。

雖然叫賣調只不過是商販們叫賣之聲,看上去難登大雅之堂,但它卻匯聚了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結晶。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結語

叫賣調不僅是一種古來的“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也是千年民間音樂的遺產。它貌似散漫,但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內容。

廣泛的叫賣調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只有在農村才能聽到一個簡單的叫賣調,這些叫賣調的曲調、唱詞、韻味已經失去了它最精華的部分。而城市中的叫賣只是一些聒噪的幹吆喝,如果這些來自於民間的民俗文化繼續無人問津,恐怕真的要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