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國慶假期後第一次月考結束了,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鄰居雪兒媽媽就非常鬱悶:

“你說怨我生氣嗎?假期天天培訓班,掰開揉碎了講。雪兒不但沒進步反而退步了,真恨不得揍她一頓。”

雪兒是個機靈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在上中游。只是雪兒媽媽爭強好勝,一直希望孩子更優秀。每次一考完就問孩子:

班上第一名考了多少分啊?

排在你前面有多少個同學啊?

你要向學習好的看齊啊,不行我們去培訓班吧!

雪兒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不勤奮,而是“習得性無助”啊!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

20紀60年代,塞利格曼通過動物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動物在先前的體驗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經驗。當它置身於新環境中,也會放棄嘗試與努力。一隻在籠子裡被反覆電擊的狗,即使後來打開籠子也不會逃走。只要電擊信號一響,在電擊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就是習得性無助。

鄰居的孩子雪兒很聰明,但是每次考試媽媽都表示不滿意,執意把她送進培訓班去補習。孩子每一次努力,換來的都是媽媽的不滿。就產生了“自己的努力無法改變結果”的無助感,於是放棄努力任憑成績下滑,這也是習得性無助。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一種對現實無望、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造成聽人擺佈的消極行為。

習得性無助會對孩子產生哪些不良影響呢?

百度百科解釋了,習得性無助帶來的心理狀態:使學生變得低成就動機、低自我概念、消極定勢,以及低自我效能感。

  • 低成就動機

大姐家小雅是尖子生,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大姐說小雅沒寫完作業,誰大聲說話或者看電視,都會被呵斥。孩子對學習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也屢次取得優異的成績。

而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反覆體驗失敗和挫折,就會形成“努力也改變不了結果”的認知。既然怎麼努力也考不了好成績,不如自己先放棄“無效”努力。

低成就動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缺少內動力。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 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特徵的自我知覺和評價。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評價。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因為反覆體驗失敗,很難產生強烈的自我認同感,並依此調節自己的行為。

“課前不預習、不認真聽講,寫作業應付學習沒興趣,認為就算上培訓班,也無法取得優秀的成績”。都是習得性無助的孩子,低自我概念的典型表現。

  • 消極定勢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以往的學習經驗是失敗的。就會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形成心理定勢:我就是個差生,怎樣努力都沒有用。

一旦孩子習得性無助,就不願意再聽從別人的建議。哪怕送他去培訓班,也會消極對待學習。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 低自我效能感

小濤學習成績一般,一直都是班級墊底的水平,但是身體矯健。父母假期就送他去散打班,希望根據體質發展孩子的特長。

散打班教練很認真,小濤練得也不錯,父母開玩笑說:你長大了也來做散打教練吧。

小濤反問:“我做得了散打教練嗎?我能學得好嗎?”

自我效能是個體在行動前,對自己行為結果的心理預期。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持懷疑態度,就傾向於比較低的目標,避免再遭受失敗的體驗。

當遇到挫折時,他們也傾向於努力沒有用,輕易就放棄。習得性無助,一般都會表現出自我效能感低。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對失敗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定義為自身的、穩定的、普遍的原因:我很笨,我做不了優秀生。

這種無助感會破壞生活各個層面,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個失敗者,索性做什麼都不努力,對結果聽之任之。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考試不理想,怎樣幫孩子避免習得性無助?

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就要了解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根據塞利格曼的無助感理論,孩子產生無助感會經歷四個階段。

1、努力進行反應卻沒有結果,在“不可控狀態”中體驗各種失敗與挫折。

2、感到自己的反應和結果沒有關係。產生“自己無法控制行為結果”的認知。

3、形成將來結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結果不可控”的認知和期待,會使人產生無助感。認為即使努力將來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4、表現出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嚴重影響後來的學習。

孩子對無助感的認知、期待和損害後果,都是在第一步“努力反應但沒有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杜絕了第一步,也就從源頭上杜絕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以剛剛經歷的月考為例,我們怎樣幫助孩子呢?

一、不管考試成績怎樣,不打罵不批評,幫孩子做好試卷分析。

無論成績怎樣,孩子緊張複習備考,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父母的首先要與孩子共情:

不管考了多少分,媽媽知道你已經盡力啦。考試只反應你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代表今後。我們一起分析一下試卷,看看在哪裡丟的分?然後把知識點補上來。

二、用“代辦事項目標法”,幫孩子制定實操性強的進階小目標。

清華大學、哈佛大學雙料女學霸許吉如,在介紹自己超強學習力時,分享了待辦事項目標法:把你的目標,變成一個個待辦事項。

打個比方,我們通過月考,發現孩子的數學成績差。就告訴孩子:你要把數學成績提升20分。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雖然目標有了,但孩子知道怎麼做嗎?其實是很迷茫的。我們不妨這樣做:

  • 每天背一條數學公式,並做3道相關習題,掌握公式概念。
  • 每天做5道計算題,提高計算速度。
  • 每天做3道應用題,提高審題解答能力。
  • 每天檢查作業並交給媽媽複查,提升自檢能力和正確率。

我們把“數學成績提升20分”的目標,拆分成一條條待辦事項,每天逐一完成。這樣我們的目標就清晰可見,可衡量可追蹤。

不只是孩子,任何人都一樣。一直在努力,卻收不到正向的反饋,行動力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慢慢放棄。

我們把目標拆分成代辦事項,反饋起來就會很簡單;

今天的公式背了嗎?計算題做了嗎?作業自檢了嗎?每一條代辦事項的完成,都是在完成提升數學成績20分的大目標。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三、利用“曝光效應”,隨時激勵孩子

心理學家費希納和查榮茨,對曝光效應做了系列實驗和研究,一致認為:人們看到熟悉的事物,就會好感倍增。

曝光效應又稱多看效應,是指人們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經常出現就會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

怎樣利用曝光效應激勵我們的孩子呢?

我們把大目標拆分成待辦事項後,可以製作成表格,貼到孩子的書桌上,或者臥室的門上、冰箱的門上。讓孩子隨時都能看見,每天都提醒自己目標的存在。

低年級的孩子,每完成一項可以為他貼一朵小紅花。

中高年級的孩子,也可以每完成一項給1積分。用積分統一兌換獎勵,,也是不錯的辦法。

每一個笑臉,每一分積分,甚至簡單的打個對勾,都是對孩子現階段努力的認可與鼓勵,都會轉化為孩子前進的動力。

假期天天培訓班,月考還是掉鏈子?孩子是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

結束寄語

天天培訓班,孩子還是成績差,別讓聰明和努力來背鍋。那是孩子掉進了習得性無助的坑,變得低成就動機、低自我概念、消極定勢和低自我效能感。

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我們就要隨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無論眼下成績怎樣,不批評不打罵,幫孩子做好試卷分析。制定下階段的學習目標,並拆分成具體的待辦事項。把待辦事項表格,曝光在隨時可見的位置,每天激勵孩子的鬥志。

堅持下去,相信孩子一定能收穫積極的進步。

我是 。分享育兒經驗,推送育兒理念,喜歡我的內容就關注我吧。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轉發,留言,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