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萬州:大棚“復活”記

近日,在重慶市萬州區白土鎮村民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大棚復活”的佳話。51個田間大棚因經營不善,五年間三易其主,面臨荒廢。當地鎮黨委政府經多方努力,最終找來了合適的項目和業主,不僅讓大棚重獲新生,還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重庆万州:大棚“复活”记

重新“復活”的大棚 (攝影:應鳳林)

2015年3月,白土鎮丁家村黨支部書記丁順祥與1組的4名村民共同投資70萬元,同時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100多萬元,建起了51個大棚,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在白土鎮政府和萬州區扶貧辦大力支持下,佔地30畝的大棚很快建成投產,成為白土鎮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基地之一。

2016年3月,基地因品種選擇不當,加上缺乏專業的種植技術,食用菌的品質和產量均不達標。51個大棚開始處於荒廢狀態,並由此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一方面,投入資金建好的大棚不能簡單地一拆了之;另一方面,5個股東投資失敗後,是否有能力按時支付農戶的土地流轉費,也成為一大隱患。

2017年2月,丁家村的51個大棚迎來了轉機。在鎮政府的努力下,湖北省利川市的一個王姓老闆同意接手種植羊肚菌。但一年後,也因種植效益不佳,最終選擇了放棄。易手後的田間大棚,很快成為了“燙手山芋”,還在當地百姓中造成了不良影響。

2018年初,為了填補虧空,一位股東在大棚裡種起了蔬菜。但除去成本後,所剩不多。由於未按時支付土地流轉費,村民還因此產生了怨氣。

2019年下半年,丁家村的大棚問題引起了白土鎮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並數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老百姓的利益必須得到保障,村裡的產業也一定要發展。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盤活這51個大棚,否則便無法給群眾一個交待,更會打擊全鎮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剛剛上任不久的白土鎮黨委書記餘曉寧在會上表示。

通過深入調研,白土鎮黨委認真分析了丁家村大棚種植失敗的原因。一是項目未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導致效益不佳;二是業主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抗風險能力弱;三是技術和管理存在漏洞,智力支撐匱乏。找準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白土鎮決定在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對項目和業主的選擇一定要慎之又慎。

2019年底,區內外的數家業主對丁家村的大棚項目產生了興趣。經過比較和權衡,白土鎮最終選擇了重慶億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法人丁中政是白土鎮外出創業的成功人士,曾涉足過農業產業項目,且回報家鄉的意願十分強烈。對丁家村1組的土壤氣候條件進行充分論證後,丁中政決定在51個大棚內種植市場前景較好的臺灣火龍果和少部分草莓、西瓜。今年3月11日,重慶億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5個股東正式簽訂轉讓合同。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白土鎮安排專職幹部進行全程跟蹤服務,並聯系農技專家為基地的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業主入駐後,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目前,我們正在努力協商解決,爭取儘快給業主一個滿意的結果。”白土鎮鎮長金敦倫稱。

近日,十多名村民正在大棚內翻土備耕,土壤的改良和熟化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據丁中政介紹,在基地務工的村民薪酬標準為大工150元/天,小工60元/天,可為十多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基地全部投產後,可年產火龍果10多萬斤,加上草莓和西瓜的收入,預計年產值在120萬元以上。

51個大棚,數易其手,終於迎來了新的主人。大棚的“復活”,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更在百姓和當地黨委政府間成功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作者單位: 三峽都市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