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從區政府出發,往南十公里,有一個小村叫壟窯村。村子位於多湖街道,南鄰武義江,與雅畈鎮隔江相望,清澈的江水繞村而過,環境優美。


然而讓這個村子揚名於外的不止是這裡的優美景色,更有上百年曆史的缸窯文化。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在村子的一角,一座庭院被綠竹掩映,悄然而立,這是壟窯村的陶瓷體驗館。


陶瓷館門旁一塊鏽跡斑駁的鐵板直立,鏤空的花紋,刻出“漢陶”兩字。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推開淺褐色的木門,腳下是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一側是低矮繁茂的灌木叢,一側是圓潤的鵝卵石,放眼望去,院子裡遍植茶葉梅、櫻花、紅楓等樹木,清幽雅靜,人於此處,真有“獨坐幽篁裡”之感。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院子的左手邊,是一幢粉刷一新的低矮平房,透過櫥窗,可以看見一件件細口圓軀的陶瓷工藝品陳列在展廳裡。右手邊是一個小花園,供人休憩;還有一間茶室,用以招待客人。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往裡走到底是陶瓷館的體驗區,寬闊的空間裡,十多臺拉坯機一字排開,陶瓷文化愛好者可以在這裡捏陶、製陶,體會壟窯村濃厚的缸窯文化。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誰也想不到,這個陶瓷體驗館在半年以前,還只是一座廢棄的廠房,無人打理,任其荒蕪。


去年7月份,董志存開始接手這片廢墟,並一步一步把它改造成如今的模樣。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董志存是土生土長的壟窯村人,對陶瓷文化有著特殊的熱愛。因為這份熱愛,他大學報考了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習工藝美術。


也是因為這份熱愛,多年以後,董志存回到自己的故鄉,開設了這家陶瓷體驗館。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董志存說,壟窯村以前以燒製民間家用的水缸、罐、壇為主的粗陶。如今,這些陶器已經逐漸被淘汰,壟窯的窯火也逐漸衰敗下來。


但是,村子裡還有些老房子,那一面面由缸碎片堆砌的牆似乎在述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在陶瓷體驗館的展廳裡,有一個大甕,造型奇特。大甕的底部有一些特殊的花紋,看似連綿起伏的山巒。


董志存說,這些山巒象徵著壟窯村,象徵著曾經制陶輝煌時期的十八窯。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董志存還展示了一些以缸、罐造型製作的小件陶瓷,它們採用了壟窯村本地的泥土作為原材料,經過專業的藝術處理,把以往的粗陶打造成了精緻的藝術品。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其中的一件蓋碗,董志存取名“源”,寓意著迴歸,回到生他養他的壟窯村。


傳統缸窯的歷史印記

如何讓缸窯文化延續下去,是董志存一直思考的命題。


“文化的傳承需要有載體。”這座陶瓷體驗館以及他自己就是這個載體。


在這裡,他將傳承過去,記住鄉愁,同時也將立志創新,讓缸窯文化出彩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