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下班回家,癱倒在床上,拿起手機打開視頻軟件,想放鬆一下,看看最近有沒有什麼好看的電視劇,可是刷了一圈下來,不要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言情劇,就是家長裡短的家庭劇,千篇一律實在是看不下去

推薦你們看看這部治癒又溫馨的《俗女養成記》,它會讓你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俗女養成記》海報


“臺北” 女子圖鑑

《俗女養成記》的演員陣容非常華麗,幾個主演無一例外都拿過金馬獎或金鐘獎。像挑大樑的女主角謝盈萱,去年憑藉《誰先愛上他的》拿到金馬影后。

而2017年憑藉《阿莉芙》獲得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的陳竹昇則飾演女主角的父親。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謝盈萱飾演女主角陳嘉玲


《俗女養成記》的豆瓣評分高達9.1分,不少觀眾認為,該劇整體質量要高於《我們與惡的距離》,很有可能會是今年最好的臺劇。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就像劇名講的,該劇講述的其實是一個“俗女”的故事。

她叫陳嘉玲(謝盈萱 飾),是一個來自臺南、在臺北讀書工作,卻一直不屬於臺北的臺南女生。陳嘉玲也是一名典型的臺灣“六級生”(即出生於1971-1980年之間)。陳嘉玲出生於1980年,劇中的她已經39歲了。

39歲的陳嘉玲,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她是某一家公司董事長的特級助理。名片拿出去,頭銜是挺好聽的,實際工作卻是董事長的24小時私人保姆,簡稱“打雜的”。

正經的活兒沒多少,每天盡遊走在老闆夫婦間修補善後。心裡分明全是“這種事為什麼要我做”的喪氣,還要微笑迎接每一個指示。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陳嘉玲日常工作就是“打雜”

陳嘉玲有一個穩定的男友江顯榮(溫升豪 飾),家境不錯,脾氣溫順,只是倆人談了四年、同居三年半,卻已經像是老夫老妻,感情變淡,沒有衝動也沒有激動,男友成室友。

比如有一次受刺激了,倆人一時衝動,乾柴烈火想來一次。不巧陳嘉玲處於生理期,倆人突然都鬆了一口氣,表情掩蓋不住的竊喜。江顯榮趕緊打開電視看《星球大戰》,陳嘉玲在臥室裡愜意地翻雜誌。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男友掩蓋不住的竊喜

大學時的男友結婚了,陳嘉玲曾嫌棄他又宅又醜又不愛洗澡,結果現在人家娶了暢銷書美女作家/主持人,陳嘉玲想從他身上找優越感都找不到。看著飯桌上的同學,要麼結婚要麼生子要麼結婚又離婚了,就自己還單著,而單著的自己也被同學們“同情”,幾杯酒下肚後陳嘉玲醉了,放飛自我,行為失態,一群老同學拉都拉不住。好不容易把陳嘉玲送上計程車,老同學附上一句,“二十歲喝醉是可愛,四十歲啊,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老同學“擔憂”陳嘉玲

39歲的她,這才忽然察覺到自己的“失敗”: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孩子,連“可愛”的資格也沒了。

趁著醉酒,她向男友求婚,男友同意了。未來的婆婆還給倆人買了房子。陳嘉玲似乎要過上他人眼裡的那種標準人生,但她並未感到快樂。未來的婆婆很強勢,從婚紗照到房子裝修都要插手,還讓她趕緊辭了工作好好備孕,而男友又是典型的媽寶男,習慣以老媽指令為準。陳嘉玲彷彿可以看到未來生活的圖景,她退縮了,更關鍵的是,她發現她並不愛男友。在一個誤會導致的鬧劇中,陳嘉玲爆發了,婚不結了,對著老闆大吼,“老孃不幹了”,工作也辭了。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陳嘉玲辭職

39歲的陳嘉玲,這下工作沒了,男友沒了,婚禮也沒了。


“俗女”是這樣煉成的

看到這裡,觀眾可能會以為,《俗女養成記》又是《敗犬女王》《我可能不會愛你》《我的男孩》之類的偶像劇:大齡未婚女主角的“慘”,不過是先抑後揚,之後她會遇上小狼狗或小奶狗,收穫完美愛情,實現人生逆襲。

但《俗女養成記》不是這樣。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俗女養成記》是回望過去

《俗女養成記》的另一條故事主線,是1988年前後,10來歲的陳嘉玲在臺南鄉下的成長歲月。

原來,39歲“俗女”陳嘉玲所做的一切決定——比如當初哪怕和家人鬧翻也要到臺北唸書,比如哪怕年紀不小也遵從內心選擇悔婚,都可以在她的童年裡找到原因。童年的經歷,潛移默化影響著陳嘉玲的性格與選擇。

像悔婚,陳嘉玲小時候,就見證了二姑姑從即將結婚到退婚的全過程。二姑姑是中學教師,談的自由戀愛,但結婚前夕,男方的家長要求她去醫院檢查生育能力,二姑姑無法接受這樣的變相侮辱,而懦弱的愛人也拒絕出面,二姑姑勇敢地選擇悔婚。為此二姑姑不僅遭到家人因不解的責難,還一人獨自承擔了男方彩禮錢的損失。在回來的路上,姑姑一邊忍不住哭泣,一邊還安慰陳嘉玲“姑姑沒事”。或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陳嘉玲就看清了婚姻的複雜性,知道保持內心的獨立與自由,比什麼都重要。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陳嘉玲的二姑姑悔婚

至於陳嘉玲為什麼非得到臺北讀書和打拼,則是受阿嬤(楊麗音 飾)“偏心”的刺激。陳嘉玲大姑家住臺北,家境優越,每年夏天都帶著表姐來臺南度假。大姑打扮時尚,觀念與“國際”接軌,每次來臺南也總是大包小包,並且各種看不慣臺南鄉下生活的“落伍”。陳嘉玲的媽媽(吳秀琴 飾)每次都因被大姑比下去而抬不起頭、心生悶氣,而阿嬤也總是偏袒表姐,表姐犯錯了啥事沒有,自己犯了小錯就被各種批評,陳嘉玲很不服氣,暗暗下決心:長大後也要住到臺北去。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陳嘉玲的大姑姑,嫁到臺北。

請回答1988(臺灣版)

《俗女養成記》是在追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負面”影響嗎?也不是。它對陳嘉玲孩童歲月的回顧,態度一點也不苦大仇深,因為陳嘉玲的童年時光是活潑、靈動、趣味盎然的。

陳嘉玲的阿公(閩南語中的“爺爺”,夏靖庭 飾)開了一家中藥行,嚴肅正經。陳嘉玲的阿嬤愛美、愛面子、愛八卦,刀子嘴豆腐心。陳嘉玲的爸爸(陳竹昇 飾)是標準的“好男人”,心地善良,順從父母、愛老婆也怕老婆、疼愛子女。弟弟陳嘉明(宋緯恩 飾)當時還在襁褓中,他從小一直活在陳嘉玲“淫威”下,聽姐姐的話,是一名男同志……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搞笑一家人”

一家人三代同堂,不免有一些小齟齬和衝突(比如阿嬤與媽媽婆媳之間的語言“鬥爭”,總是非常精彩),而老一輩的阿嬤因為觀念侷限,不免有種種落伍的觀念,比如“想越多越難嫁,越晚嫁就嫁越差”“嫁不愛說話的丈夫會歹命”。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阿嬤超級可愛

但絕大多數時候,阿嬤是人美心善、八卦又可愛的老頑童。大姑走後,阿嬤私下也會跟媳婦道歉,“這幾天委屈你了”。阿嬤知道女兒強勢愛面子的個性,但女兒是“客人”於是就讓著點。她抽屜裡有兩個口紅,一個給女兒,一個留給兒媳;婆媳倆重新拿出被大姑勒令扔掉的豬油,倆人默契地相視一笑,“不放豬油怎麼會香”。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婆媳倆默契的“豬油之舞”

這一家人的日常,溫馨、有愛、有趣。比如劇中出現了幾次一家人看電視的情節,都非常精妙。那時還是錄像機的時代,陳嘉玲的爸爸不時會租借一些錄像帶。有一次不慎借了一個小黃片,全家人圍坐觀看,正播至兒童不宜的畫面時,幾個大人都坐立不安起來,阿嬤說“剛才不是說要切水果”,媽媽趕緊說“我去拿”,爺爺和爸爸也爭著要去拿,實際是要找遙控器,按了無效,媽媽只能抱著電視劇擋住,後來阿嬤趕緊拔掉插頭。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一家人不小心看到小黃片,表情都很到位

這是《俗女養成記》最有趣的地方,它以1988年前後陳家一家的生活,為觀眾呈現了那個時代臺灣鄉下的風土人情、家長裡短,這是臺灣的“請回答1988”。

原著、編劇和導演都是臺灣“六年級”女性,她們對於那段歲月太過熟悉,所以總能細膩而又原汁原味地還原。而因為海峽兩岸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它也能夠引起大陸70後、80後強烈的記憶共振與情感共鳴。劇中大部分場景是說的閩南語,大陸閩南語方言地區的觀眾會感到尤其親切。

《俗女養成記》也是一部喜劇。導演太善於“埋梗”了,正當嚴肅時,她會突然來個跳脫的小插曲,本該煽情時,她突然給你來個強烈的反轉。出其不意,又完全合乎情理,更難得的是,喜劇不是段子,它本身也構成了人物性格的一種體現。

比如鄰居的一個小姐姐早戀被發現了,全家人也焦慮起來,想著得給陳嘉玲上一堂性教育課。阿公、媽媽、爸爸都不知道如何開口,阿嬤只得親自出馬。她手上握著一個釋迦,一把捏碎,告訴陳嘉玲,“如果你太早被男人睡,你就像這顆釋迦一樣,爛糊糊,沒價值,要記得,婚前是處女,婚後才幸福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阿嬤親自出馬給陳嘉玲上性教育課

阿嬤的觀念是落伍的,但她說得“大義凜然”。她話音剛落,陳嘉玲的爸爸安慰老婆,“我們那個不一樣啦,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訂婚了”(意思是他倆婚前就有性行為了);陳嘉玲的阿公也不安起來,“那時候我們雖然沒訂婚,可是你已經答應嫁給我了”(阿嬤同樣“犯禁”了)。一不小心,阿嬤自己“打臉”自己。阿嬤帶著哭腔說,“人家都跟你說不要,你就硬要。”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阿嬤“打臉”所有大人,包括她自己

再比如阿嬤去世後,陳嘉玲拿著骨灰盒跑了,因為阿嬤之前告訴她,她一輩子都是作為別人的老婆、老媽、阿嬤活著,死了她想做回李月英(阿嬤的名字),讓陳嘉玲把她的骨灰灑到海里。陳嘉玲準備灑骨灰時——這本是動情的時刻,結果發現骨灰盒裡都是骨頭,沒法灑,陳嘉玲對著海邊吶喊,“阿嬤,你都騙我,怎麼都跟你說的不一樣”。

《俗女養成記》的主題應該是“治癒”與“和解”——一個在成人世界裡看似失敗的“俗女”,是如何被她的童年、被她的家人所“治癒”的,而最終,她也願意與“俗氣”的自己和解——小時候的那個陳嘉玲也是如此平凡,長大了何必要求自己一定得“與眾不同”呢?

在一個被成功學和標準化人生綁架的社會里,多少人已經默認了,一定得有房有車有很多錢才是“成功”,年紀到了就得結婚生子……可實際上,如果不“成功”、如果不“標準”,就只是當一個普通、平凡、不成功、不成材的“俗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真的也沒有那麼可怕,你看臺南鄉下這俗氣的一家人,把日子是過得多麼活色生香。

何況,“俗人”有俗人的智慧。阿嬤曾那麼古板,但她也對悔婚回家的陳嘉玲說,“你們的時代不同了,你們現在沒嫁的也很多啊”;媽媽知道兒子是同志後,心裡想的是,“他活到現在三十歲了,這麼大了還不敢跟別人說,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訴他,阿明啊,其實媽媽都知道。你不是隻有一個人而已,不用這麼孤單。”

有這樣的家人,最後陳嘉玲的看開,是那麼理所當然,而不是雞湯,“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俗女養成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活得更輕鬆

陳嘉玲最後與自己“和解”

《俗女養成記》是一部能夠治癒人心的好劇,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請回答19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