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仓皇入蜀 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然而却不算篡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陷洛阳,破潼关,长驱直入,兵锋直指长安。玄宗皇帝仓皇出逃,等他逃到蜀地,准备统筹全局,大展拳脚的时候,却传来了太子在灵武登基的消息。自己被晾在一旁,没有人事先知会自己。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玄宗只能顺势下诏退位。太子这算篡位么?

唐玄宗仓皇入蜀 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然而却不算篡逆

太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太子其人,仁孝恭谨,好学上进。一个人装一时容易,时间久了就一定会漏出破绽。太子是一个好人,这是装不出来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太子亲近的有三个人,分别是李泌,王忠嗣和皇甫惟明。李泌是一位高人,数次挽救大唐于即倾,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拿得起放得下,不贪图功名利禄,人品一流;王忠嗣为国为民,所谋者大。玄宗命其攻打石堡城,他以得不偿失为由拒绝,为的是不虚耗国力,士卒枉死,不惜得罪皇帝也要保全大局;皇甫惟明,连克吐蕃,吐蕃害怕求和,他亲自深入虎穴,缔结友好盟约,安定边疆,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可谓国士无双。以这些人为友,人品坏不到哪里去,太子是一个好人。

唐玄宗仓皇入蜀 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然而却不算篡逆

无奈的分道扬镳

太子既然是一个仁孝之人,为何却与逃难中的父亲分道扬镳呢?马嵬坡兵变以后,玄宗继续西逃,打算按原计划入蜀。太子起初是要跟随他的,这时候有人出来劝谏,希望太子留下,带领大家抵抗叛军。太子一开始不能理解,劝谏的人陈明利害,说如果太子和玄宗一同入蜀,那么叛军只需烧毁栈道,封锁蜀地的出口,那么唐帝国,就会因为没有主心骨,瞬间土崩瓦解。皇帝老了,经不起颠簸,太子代表着大唐的未来,留下来就留住了人们的希望。太子认为所言甚是,因此也没有与玄宗道别,就决定留下来平叛。

留下来去哪里?大家开始讨论,最终的决定是去朔方。朔方曾经是太子做节度使的地方,有根基,且那里兵强马壮,可以快速组织力量对抗叛军,因此众人就一路护送太子,前往朔方。 从此太子与玄宗便分道扬镳,他的命运也为之改变,真正是鱼入大海,龙游九天,再不受玄宗钳制,也算是因祸得福。

唐玄宗仓皇入蜀 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然而却不算篡逆

寒酸的登基典礼

太子到达灵武以后,裴冕,杜鸿渐等人就上书太子登基。太子刚开始不同意,认为这不是为人臣,为人子之道。裴冕等人再次劝谏,说将士们大多是关中人士,大都思乡心切,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跟随殿下来这沙漠边塞,是想跟随殿下平叛立功,将来有朝一日,封妻荫子。如果不给他们希望,一旦大伙散了,就再也聚不起来了。为了江山社稷,您也必须登基,给大家树立一个明确的效忠对象。裴冕等人说出了将士们的心声,其实也是自己的愿景。

太子李亨的登基典礼,简单且寒酸。由于当时精兵强将都派去平叛了,灵武城里只剩一些老弱残兵,连个像样的仪仗队都凑不齐。文武官员加起来,也不满三十人。搭个临时的草棚,就当是议事的大殿了。制度也是草创的,有武人大老粗管崇嗣,大概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也可能是朝廷太简陋了,太不正规了,以至于他都忘了什么是君臣礼节,随意乱坐,大声喧哗,不把肃宗放在眼里。监察御史李勉,看到以后就弹劾管崇嗣,并把他绑缚有司发落。

新皇肃宗嘉奖了李勉,也放了管崇嗣。太子登基,他们都是有拥立大功的,事实也证明,太子投桃报李,登上帝位以后,就加封杜鸿渐为中书舍人,加封裴冕为中书侍郎,消息传出去以后,大臣们纷纷赶来投奔。典礼虽然寒酸,但皇帝地位是真实有效的。

唐玄宗仓皇入蜀 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然而却不算篡逆

玄宗的默认

玄宗到了蜀地以后,是有自己的安排布置的,他发出的诏令是以太子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为兼任左庶子,但他没想到的是,太子在灵武已经登基称帝,裴冕也做了中书侍郎。等消息传到玄宗这里,他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既定事实,毕竟自己在蜀地,不能亲临前线。官员们纷纷投奔新皇,吐蕃,回纥派遣使节,也直接去找肃宗,再不来他这里拜会。

面对这一切,玄宗只好下诏退位。并声称,早在天宝九年,大唐天空出现四星聚尾的异象的时候,就想效仿自己的父亲,传位避祸。只是当时全国发生水涝灾害,不忍给肃宗留下一个烂摊子,才免为其难的多当了几年皇帝,现在正是退位的时候了。

唐玄宗仓皇入蜀 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然而却不算篡逆

结语:

肃宗是一个仁孝恭谨的人,这是公认的,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事情,往利好的方向发展。每一步都做的对,却促成了一个看起来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实玄宗年事已高,太子是储君,不在乎多等两年,完全可以选择保全自己仁孝的名声。但有些事情等不及,就他提前称帝这事,确实是形势所逼,不得不为,算不上篡逆。事实证明,新皇新气象,肃宗的即位,给了人们更多的希望和遐想,对大唐平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