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什麼很少提?-儒姐在北京的回答-悟空問答

鹹魚談歷史


其實縱觀《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亂世,英雄輩出啊!但之所以現在很少提及諸如槍神王彥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五代是亂世,和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晉、漢開國君主性格上陰暗面比較明顯,子孫又都是昏君,歷來都是當做教訓用來警醒後人的,所以學習意義不大;

3,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歷來受到中國人,特別是華北地區人民的痛恨,這使得清朝時期從北方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比較忌憚,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時期的時間軸不像三國時期那麼好把握,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舊五代史》又長期被擱置,加上宋初對太祖陳橋兵變的極力掩蓋,以及後世君王出於維護統治需要,對五代的國君犯上奪權的貶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導致五代歷史流傳較為小眾;

5,五代時很多著名人物並非是漢族人,所以在民族認同度上不如三國時期的亂世英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之言……


儒姐在北京


講一下五代史(不包括十國),看完了就知道為什麼五代歷史很少被人提起了。





唐朝末期有個私鹽販子叫黃巢,他因為屢次科舉不中,便怨恨社會,扯旗子造反了。

黃巢造反後,隊伍越來越大,沒幾年就打進了長安城,趕跑了唐僖宗。黃巢也開開心心的登了基,當了皇帝,立國號為“大齊”。

然而,就在黃巢志得意滿時,他旗下的大將朱溫倒了黴。因為他當時鎮守的同州(陝西省大荔縣)是扼守長安的戰略要地,各地唐軍要想收復長安,就必須要先拿下同州,而當時的黃巢在長安紙醉金迷,每天就是專心於淫樂,把軍務全都交給一個跟朱溫有仇的人處理,所以朱溫就倒了黴,正面不斷被唐軍猛攻,後方也沒有人支援他。

朱溫吃了很大的虧,眼瞅自己要完,於是在絕望中,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率部投降唐軍,反叛黃巢。

唐僖宗見朱溫主動投降,大喜過望,他為了樹立朱溫為先進模範,就加封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且還把河南開封附近一大塊地盤劃給了朱溫當根據地。

於是朱溫就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節度使。

主動招募朱溫後,一個叫李克用的沙陀人走入了唐僖宗的眼簾。這位仁兄很能打,手下有一支精銳沙陀騎兵,戰鬥力冠絕天下。只不過由於他跟山西的幾個節度使有過節,被朝廷定性成叛軍,被趕到漠北草原去了。

唐僖宗當時覺得,管你是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因而唐僖宗就派人招募了李克用,許以李克用高官厚祿,讓他去打黃巢。李克用當時正在漠北草原吃沙子,朝廷現在如此看重他,他自然是屁顛屁顛的帶兵殺回,征討黃巢了。

不久後,在李克用的猛攻下,黃巢的義軍就被趕出了長安,而李克用也因為收復長安軍功居首,被唐僖宗任命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

李克用當時很開心,屁顛屁顛就去上任了。



正在李克用開心時,朱溫卻開心不起來。因為黃巢被趕出長安後,沿著崤函通道一路走到了朱溫的地盤上,黃巢當時要找根據地落腳,就想吞併朱溫,順便收拾朱溫這個二五仔,把朱溫削的很慘。

朱溫捱了黃巢的揍,就求爺爺告奶奶的找附近的幾位節度使幫忙,其中,李克用的沙陀軍也被朱溫拉去了。後來在各路節度使聯軍的夾擊下,黃巢敗走,最終被殺。朱溫和李克用都開心了。

然而,乾死了黃巢,領了朝廷封賞後,李克用和朱溫卻又起了矛盾。

當時朱溫感謝李克用救他,就設宴款待,但李克用並不領情。在酒宴上,李克用大罵朱溫算什麼東西?一個投降的賊罷了,若不是你投降的早,前幾天乾死黃巢時,連你也一起弄死!

李克用罵完朱溫後,見朱溫沒反應,他就更來勁了,表示今晚哪也不去了,就在城裡最好的衙署睡下了。

朱溫捱了李克用的嘲諷,起初不敢吭聲,因為他打不過李克用,但是他聽說李克用今晚不走了,要睡在城裡,他心裡就打起了小算盤。他覺得這是天賜良機,便連夜派兵圍了李克用的官邸,打算乾死李克用,吞併他的沙坨騎兵。

當然我們知道,朱溫的暗殺失敗了,李克用被侍衛拼死救出,逃回了大營。

但自此之後,朱溫和李克用槓上了。而他倆的矛盾,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整個五代歷史的前二十年,都是這次“汴州城雨夜殺人事件”的後續。

二十年後,朱溫和李克用都發展成了大軍閥,其中朱溫佔據河南、關中,李克用佔據河東,兩人相互不服,動輒就兵戎相見。朱溫在混戰中,稍稍佔點上風。

公元904年,朱溫為了控制唐昭宗,想把他從長安接到洛陽軟禁,但又擔心唐廷的大臣反對他,於是他命令養子朱友諒假託昭宗詔令,策劃了“白馬驛之禍”,把唐朝丞相崔胤等三十多人全部誅殺,並一把大火燒了長安城。

事後,李克用不服朱溫,認為這種小人都能得志,太沒有天理了,於是他就聯絡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西川節度使王建、襄陽節度使趙匡凝等地方實力派組成了反朱溫聯盟,以興復唐室討伐朱溫為名,倡議天下共伐之。


朱溫當時腹背受敵,被打得很被動,於是他就豁出去了,殺了唐昭宗。

公元907年,朱溫正式登基,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至此正式滅亡。

得知朱溫篡唐,李克用大哭不止,他這個人雖然一輩子桀驁不馴,但是他對大唐皇朝卻始終是忠心耿耿。後來李克用一病不起,在朱溫登基的第二年,病死了。

李克用臨死前,叫來自己的兒子李存勖,拿出了三根箭,說:這三根箭給你,每一根代表我的一個敵人。一個是朱溫,一個是劉仁恭,一個是耶律阿保機。這三個人都和我們有血海深仇,你一定要幫我把仇報了。

李存勖痛哭不已,埋葬了李克用,從此擔負起了同朱溫對抗的重任。

朱溫聽說李克用死了,高興壞了,但想了想李存勖,他又頭疼了。這位官二代可比他老爹難對付多了。於是朱溫整兵備武,攻打山西,打算先下手為強,消滅李存勖。

然而,朱溫是有多大臉現多大眼,對外,他搞不定李存勖,對內他又荒淫無度。他當時荒唐到讓兒子們把自己的媳婦送進宮,看誰的媳婦伺候的到位,就立誰為太子。朱溫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也就不要臉了,紛紛把自己媳婦送入宮陪老爹。

最後,博王朱友文的媳婦伺候的到位,朱溫臨死前便傳位給了朱友文。

這位朱友文,本名康勤,是朱溫的養子,不是親生兒子。在當朱溫養子前,他一直在後方負責朱溫集團的後勤供應及保障工作。也就是說他這個人,沒帶過兵,不會打仗。

五代亂世,沒打過仗的人當皇帝,而且還是靠媳婦伺候自己的養父才當的皇帝,你說這樣的人能服眾嗎?

所以很自然,朱溫還沒死透前,朱溫的兒子郢王朱友珪就搶先一步,殺了朱溫,然後迅速偽造聖旨,也殺了朱友文,自己繼位。

可憐朱溫一代梟雄,戎馬一生,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自己兒子的手裡。



說到朱友珪,這位也不是一般人。他的母親是個營妓,早年間朱溫和他母親野合後,忽然有一天這個營妓就找到了朱溫,說我懷了你的孩子,你要負責。朱溫當時正跟著黃巢造反,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聽說自己有兒子,多少都是件好事,於是也就沒怎麼懷疑,直接把朱友珪認做了兒子。所以朱友珪到底是不是朱溫兒子,一直是個謎,備受非議,很多人都看不起他。

朱友珪當皇帝后,本想籠絡大將。可大將們都不聽他的,覺得一個野種也能當皇帝,太丟我們後梁的名聲了。於是這幫人就把朱友珪幹掉了,扶持朱溫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登基繼位。

後梁方面的連續內訌,被遠在太原的李存勖看在了眼裡,他覺得朱溫是個垃圾,他兒子更是垃圾,於是他就發兵攻打後梁。

還別說,他這一打,還真就趁後梁內亂不堪時,滅了後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把後梁踩在腳下,於洛陽登基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後唐”。

滅後梁之前,李存勖還順手滅了幽州,也就是當年李克用臨死前給李存勖叮囑,一定要消滅的劉仁恭的地盤。


滅後梁後,李存勖又順手了滅了前蜀,於是一時之間,天下統一了一半,李存勖建立的後唐政權,盛極一時。



不過,學過中學課文《伶官傳序》的同學應該也知道,李存勖在歷史上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他只風光了三年。

公元926年,因為李存勖治國無方,各地駐軍紛紛造反,李存勖平亂時被暗箭射死,皇位落到了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手上。

李嗣源相比李存勖,是個好皇帝,後唐在他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他在位時期,是五代時期難得的國泰民安的時期。不過,李嗣源哪裡都好,唯一不好的就是他的幾個兒子跟朱溫的兒子一樣,都是廢柴。

李嗣源臨死前後,他的兒子們就在爭奪皇位這個問題上,打了起來。首先出兵的是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這哥們看老爸快不行了,而自己平時在朝廷里人望不夠,按照正常程序想繼位不可能,便起兵造反。

當時還在病榻上的李嗣源知道這個消息,連氣帶嚇,他在部署完禁軍平叛,殺了李從榮全家之後,很快就一命歸西了。

李嗣源死後,他生前中意的繼承人,宋王李從厚繼了位。李從厚這個人資質一般,但是疑心病卻很重,他總是覺得有刁民想要加害他,於是他便每天沒事就琢磨一下怎麼加強統治,強化手中的權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把各個節度使對調,削弱節度使的根基。

結果這一下,他就玩大了,他的哥哥李從珂聯合著名賣國賊,同時也是李嗣源的養子石敬塘起兵,把他推翻,然後李從珂自己做了皇帝。

李從珂登基之後,跟李從厚一樣,也是整天疑神疑鬼,覺得有人要害他。他覺得石敬塘能助他造反,肯定也能造自己的反,所以他就想方設法的排擠石敬瑭,最後把石敬塘逼毛了,投靠了契丹,打算借契丹的力量推翻後唐,自立為帝。

當時投靠契丹的人不止石敬塘一個人,盧龍節度使趙德鈞也投靠了契丹,趙德鈞也想自己當皇帝。契丹一看有兩個人來搬救兵,就坐地起價,讓石敬塘和趙德鈞開價。於是兩人開始了瘋狂的加註競爭,最後石敬瑭一咬牙,把整個幽雲十六州全送給契丹了。

PS:當時幽雲十六州是趙德鈞的地盤,所以石敬塘才能那麼大方。


契丹人看到石敬塘開出的價碼,當時就樂開了花。為了儘快讓石敬塘兌現承諾,契丹立即出兵,幫石敬瑭打退了來犯的後唐軍,並且一口氣還把後唐給滅掉了,逼得李從珂自焚身亡。

之後,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稱帝,不僅正式割讓了幽雲地區,而且還恬不知恥的認比他小十幾歲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為爸爸。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後唐滅亡,一直在江南割據的吳國的權臣徐知誥順勢接手,他幹掉了吳國國主後,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為了宣示他的正統,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叫李昪,並定國號為唐,表示自己才是唐朝的延續。並且他還拒不承認石敬塘政權的合法性。

與此同時,後唐的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也趁著石敬瑭滅唐的機會,也佔據了整個四川,登基稱帝,國號為蜀。為了把這個蜀和之前的蜀國進行區分,大家一般都稱之為“後蜀”。

面對周圍政權都不服的情況,石敬瑭表示很氣憤。但是氣憤沒有用,因為他是被契丹人扶持上臺的,他手上沒有多少兵。任意一個節度使造反,他都不見得搞得定。

所以他做了皇帝后,任務只有兩個,一是小心翼翼的維護和契丹的父子關係,二是小心翼翼的維護和各地節度使的君臣關係。活的就像個小媳婦似的。

公元942年,當了七年憋屈皇帝的石敬塘抑鬱而亡。(被契丹人罵死的)

石敬瑭死後,由於他的親生兒子太小,他手下那幫節度使就擁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貴做了新皇帝。石重貴能力一般,但是很爺們,他登基之後就問手下群臣:咱們給契丹當臣子是不是太丟人了?

臣子表示,是的,是的,太丟人了,咱們跟契丹開幹吧!於是,後晉就跟契丹開幹了。

這裡要說明一下,後晉節度使們和石重貴的不滿心態是不一樣的。節度使們認為後晉向契丹低頭,確實很丟人,但他們並不反對石重貴認契丹大汗為父。因為石重貴丟臉,只是他一個人丟臉,與國家沒關係。這種心態上的差距最終導致了石重貴最後的失敗。

石重貴得到眾節度使支持後,於是果斷停止了對契丹的朝貢。憤怒的契丹人馬上派使臣過來質問,是不是活膩了?

石重貴當即表示,我有十萬大軍!你牛,你打過來啊!敢來,我分分鐘教你做人!



石重貴的囂張態度傳回契丹後,憤怒的耶律德光立馬點齊兵馬,南下伐晉。然而由於石重貴此時佔據了大義名分,竟然真還有不少人來幫他抵擋契丹人,堪堪將契丹軍隊擋了下來——這從一個側面也能反映出,剛建國不久的遼國戰鬥力還沒能對中原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但是連續兩次勝利,卻讓石重貴沾沾自喜了起來,他覺得自己果然是真命天子,果然牛到不行啊,於是,他開始在京城肆意尋歡作樂,疏於朝政。這讓許多將領覺得尼瑪大晉要完,不如投奔契丹得了。

終於在賣國賊的引路下,契丹大軍衝破了晉軍的防線,順利的殺到了開封城下。石重貴淪為階下囚,被送到了契丹,北宋年間他病死北地,再沒能看見中原的土地。

耶律德光大敗石重貴後,也是洋洋得意,他在開封繼位,正式稱皇帝。然而沒過多久他就病死了。

皇帝死了,遼國大臣們只好撤退,趕緊回去擁立新皇帝。至於中原,不管了,誰愛當中原的皇帝,誰就去當吧。

契丹大軍撤走後,後晉大將劉知遠趕緊帶兵衝進了開封城。為了穩住局面,劉知遠先是宣佈契丹人先前委任的大小傀儡官員在他這裡依然有效,然後他又宣佈自己姓劉,祖上可以追溯到漢朝,因此他稱帝后,國號就用大漢,他建立的政權史稱“後漢”。(劉知遠是沙坨人,他其實不姓劉,劉姓是他後來自己改的)

當了皇帝后,劉知遠跟當年的李重厚、李重珂一樣,總覺得有刁民害他,所以他在臨死前就給兒子劉承祐寫下了一份誅殺名單,吩咐劉承祐繼位後先把這些人叫進宮殺了,然後再殺了他們全家。

劉承祐繼位後,照著老爸的意思做了,但是下手不利落,他殺了當時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郭威的全家,但卻沒殺郭威本人(在外地駐守,逃過一劫),結果郭威就起兵推翻了劉承祐。

郭威搞死劉承祐後,一本正經的和群臣討論後漢帝國的繼承問題。群臣們表示呵呵,還繼承個毛線啊?郭威你自己當皇帝就好了。

郭威說那可不行,我是來清君側的,然後他就讓人翻劉知遠家的族譜,最終在族譜中找到了一個叫劉贇的人來繼位。

不過劉贇還沒到開封,北方邊關卻突然傳來了契丹人入侵的消息。郭威在這個時候毅然挺身而出,表示他願意領著大軍準備去好好教訓一下契丹人。

然而,郭威大軍剛走到澶州,士兵們就突然譁變了,大家把郭威從大帥的大帳裡生拉硬拽出來,對郭威厲聲喝問到:現在大家決定讓你來做皇帝,你自己說,你是做呢?還是做呢?還是做呢?

郭威當時便表示,你們這樣不好,你們這樣不好。當然了,嘴上說不好,郭威的身體還是很主動的。

最後,郭威接過了部下遞過來的黃袍,在澶州前線加冕皇帝。

這個場景是不是感覺很熟?是的,後來的趙匡胤就是學的郭威,步驟流程一模一樣。

郭威稱帝后,率部殺回開封。這時候劉贇還不知道這事,正在興高采烈的往京城趕,等他到京城後,就被郭威留在京城的心腹給軟禁了起來,最後被殺了。

等到郭威回京城後,他先是在後漢太后面前痛哭流涕,說不是自己想做皇帝,實在是三軍意願難違啊!哭夠了之後,郭威讓下面的人給他查族譜,看最遠能查到哪位先賢。下面的人為了拍馬屁,便說郭威的血統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身上,因此郭威建立的政權,國號就叫作周,史稱“後周”。

平心而論,郭威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他節儉不奢,又勵精圖治,大周朝在他手下,很有點中興氣象。然而,他登基的時候年紀就已經很大了,因此在位三年就死了。最後他的養子郭榮繼位(郭威的親生子女都被劉承佑殺了),是為周世宗。

後周新皇即位,有一個人十分高興。這個人就是劉崇,大家還記得那個被郭威忽悠了的劉贇麼?劉崇是他爸爸。劉贇這個倒黴孩子被郭威幹掉後,劉崇頓足捶胸,大罵郭威無恥,然後他就在山西搞起了獨立,國號依然是後漢,不過因為所處地理位置偏僻,所以大家稱呼這個政權為“北漢”。

劉崇知道郭威死掉的消息之後,覺得郭榮肯定不如郭威,手下的將領桀驁難馴,一時間多少會有點人心浮動,於是他趁這個機會聯絡契丹打了過去。結果最終被郭榮朕御駕親征,狠狠的削了一頓。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大戰中,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一馬當先,帶頭衝鋒,在亂軍之中將北漢大將張元徽斬於馬下,頗有一副鬥將的勇猛勁。

班師回朝後,郭榮做戰後總結,他先是收拾了戰鬥中表現很渣的幾個將領,接著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軍大練兵行動,總體原則就是:清退掉不能打的,從地方上選拔能打的進來,組成精銳之師。

這個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是的,北宋後來的禁軍、廂軍制度,就是從周世宗這裡學的。

由於在大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趙匡胤被擢升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成為了禁軍的高級將領。

郭榮整軍備武努力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總要找個目標開開刀看看成效怎麼樣,於是他就挑南唐練了練手,連續發動了幾次戰爭,打的南唐後蜀叫苦連天,南唐皇帝李璟最後主動放棄皇帝尊號,稱臣認慫。郭榮這下心裡有底了——朕這禁軍,看來可以打契丹了!(南唐後主李煜不是皇帝,他只是國主身份,因為南唐從他爸爸李璟放棄皇帝尊號開始,就沒有皇帝了)

之後的歷史就簡單了,郭榮北伐,但在前線舊疾復發,不得不回京養病。不久後病死。

臨病死前,郭榮覺得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人品不可靠,然後他就把都點檢的位置交給了自己認為人品可靠的趙匡胤。

而趙匡胤也是“不負眾望”,在郭榮死後,全套抄襲了郭威的黃袍加身,篡了後周,建立了大宋。



五代的歷史到這裡就結束了,不知道看完後各位是什麼想法?

我感覺,五代十國的歷史過於零碎,缺乏歷史主線人物。不包括十國,五代一共五十三年曆史,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竟然出現了九姓十四帝,這種大王旗的變幻頻率,可以說是千古以來所未曾見,中國歷史上能跟五代時期比擬的時期,就只有東晉十六國了。

可能有朋友會說,不對呀,三國也很亂,為什麼漢末三國的歷史那麼有名?

是的,漢末三國確實很亂,可是漢末三國時期有主線人物,比如蜀漢:

劉備→諸葛亮→姜維

這些人相互之間有串聯,有乘上啟下的託付關係。而五代的人物,卻沒有。

我們在五代史中,只能看到末路英雄。比方說石重貴,好不容易雄起了,連續兩次北伐打得契丹頭痛腳痛,超越郭榮、趙匡胤的存在。可是然並卵,最終也是被契丹俘虜到了北方當俘虜。

類似石重貴的還有朱溫,前期也算是個豪傑人物,但後期亂搞男女關係,居然被兒子親手幹掉了。李存勖也一樣,前期那麼強,可建國不久就被首席大將乾哥哥背叛,最後還被伶人弒殺。李嗣源也一樣,被親兒子搞政變,活活嚇死。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其餘人倫慘案、狼行狗性,那更是見得多了。

總而言之,非歷史專業的普通人看三國,可以毫無壓力的從頭看到尾,但看五代史,很容易看著看著就看斷片了,經常是看了後面就忘了前面的內容。其實不只是五代,兩晉南北朝也一樣。沒有主線人物,只有打打殺殺的歷史是很難讓人記得住的。


Mer86


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歷史上對這個時期的記載並不是很多,因為在這段恐怖又混亂的時期,漢族差點慘遭滅族,人口損失很多,具體的五代十國時期,我們慢慢看來。


漢唐時期是中國人最為驕傲的時代,漢家雄渾大氣、唐室豪氣朗然,自古以來就被無數史學家稱道。然而,任何一個太平盛世都會有衰敗的一天。一個朝代的氣數盡了,就總會出現三五梟雄趁亂起事,不是僭號稱帝,就是擁兵割據,構建所謂的千秋大業,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英雄夢想。

同樣為政權分裂的時期,相較於漢之後的三國,承載著盛唐衰落和宋王朝崛起的五代十國無疑有些落落無聞,為很多國人所不瞭解。歷時五十四年的五代十國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以及吳、前蜀、後蜀、南唐、楚、閩、南漢、吳越、荊南、北漢等政權,同時還伴隨著契丹族的崛起和大遼的建立發展,不可謂不波瀾橫生,不可謂不驚心動魄。

與南北朝時期不同的是,五代十國時期鮮有其他少數民族的參與。在晚唐政權分崩離析的狀況下,無數軍閥割據趁勢而起,互相殺戮、戰亂紛爭,勝者有之,敗亡者亦不在少數。這個時期的政權短促而激烈,其中雖不乏治世明君,卻也擋不住歷史洪流的腳步,最終消散於歷史的塵煙之中。

五代開始於公元907年朱溫廢唐稱帝,終於960年趙匡胤廢周建宋,與十國政權混雜鼎立。五代十國是一個戰火紛紛的年代,由於沒有一個相對強大壓倒性的中原王朝統一其他政權,從而導致各個割據政權之間征戰不休,統治者也大多都重武功而輕文治。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並開始抑制兵權,提倡文治,文化經濟等才逐漸穩定並發展起來。

經由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唐朝的統治階級大都出身士族門閥或科舉新貴,因此往往都自視甚高,婚姻方面更是崇尚閥閱,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種社會結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政權的統治者及權貴們大都來自社會底層,思想觀念也更傾向於平民,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減弱。

這個時代上演了無數威武雄壯的歷史話劇,義導致了無數人間悲劇的發生。這是個扭曲不堪的歷史時代,同時又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新時期

還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古代士兵寫兵與勇的區別?蒙恬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曹操看一次哭一次?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