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還是渭水之恥?

關於渭水之盟,歷史上對此也有不小的爭議,渭水之盟約對於當時的唐王朝是恥辱還是榮耀,也各有說法。

不管持怎樣的的看法,無可否認的是,作為當時唐朝政權的統治者,李世民對突厥的第一次亮相,就很好地利用了敵我雙方作戰實力和作戰心理,成功地為唐朝化解了一次兵戈之災。


渭水之盟還是渭水之恥?

唐太宗畫像

唐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順利成為了唐王朝唯一的皇位繼承人。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坐上了唐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

然而,就在李世民登基的當月,遠在大漠的頡利可汗聽聞唐朝政權經此突變,覺得這是一次難能可貴可以重挫唐王朝的機會。於是,頡利可汗親率十萬鐵騎(號稱百萬)南下,很快就到達長安城外的渭水邊。頡利可汗令突厥兵陳兵於此,欲見機直取長安。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唐朝建立前後和東突厥的關係。李淵在太原起兵後為了解決北境之憂,啖重金與東突厥換取了東突厥的支持,同時也算換來了大唐與東突厥短暫的和平。


渭水之盟還是渭水之恥?

公元626年唐朝疆域

然而,公元621年,頡利可汗即位,他不顧與大唐的政治約定,開始頻繁地出兵侵擾唐境。公元621年到公元626年前,頡利可汗就發動了三次對唐作戰,但當時唐朝上下一心,三次南侵都被唐朝平息下去。

而這一次,形勢不同以往,情勢變得萬分危急。李世民剛即位,政權不固,人心不穩。而且此刻的長安城兵力空虛,根本不足以抵擋突厥的十萬之眾。 這時,唐太宗李世民展現出了他一代聖君的作為,他先是囚禁頡利可汗派來打探虛實的執失思力,給了突厥一個下馬威,後隻身率房玄齡、高士廉等六人來到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質,怒斥其背信棄義之舉。

隨後,唐朝的大軍趕到渭水旁,頡利可汗見李世民從容不迫,又見唐軍氣勢恢宏,懷疑唐軍早有準備充分,先前的傲氣瞬間轉變為驚恐,於是惶恐之下請和。唐太宗此時“麾諸軍使卻而佈陣,獨留與頡利語”,一番交談後,頡利的對抗之心瞬間瓦解,決定退兵,同時唐太宗又回贈與重金,使得頡利可汗心服口服。於是著名的渭水之盟便出現了。


渭水之盟還是渭水之恥?

渭水之盟簽訂

渭水之盟中唐朝贈與突厥的重金到底有多少,史料中並無記載,不過據當時的事態情形來看,對唐朝來說,並不會很多。

當然,也會有人說李世民有篡改史書,美化渭水之盟,我想其實大沒必要。雖然李世民後來確有篡改玄武門之變這一事件的行為,但並沒有必要改寫這一部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以及政治、軍事才能,在他即位之前就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渭水之盟中臨危不亂的聖君風範,也確實只有李世民有這番的才能和魄力。

在渭水之盟之後的三年裡,李世民內修文德,外練士卒,使唐朝實力很快強盛起來。

貞觀三年,李世民利用突厥內亂果斷出兵一舉掃滅了東突厥,開啟了他日後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的偉大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