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導語:葉聖陶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作為"優秀的語言藝術家",我們幾乎是聽著他的教誨長大的,而葉聖陶這個名字似乎也與"教育家"聯繫在了一起。如果提到葉紹鈞,我們或許有些陌生,實際上,這是葉聖陶的原名。如果再提到葉紹鈞的小說,我們似乎更是聞所未聞。

實際上,葉紹鈞是民國時期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也是五四運動前後由北大學生組成的文學社團:新潮社的成員。葉紹鈞小說創作比較早,從1914年開始,也就是他二十歲時,就在一些通俗雜誌上發表了文言小說和舊體詩詞。1917年開始採用白話創作小說。

五四時期葉紹鈞的小說創作可以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創作的小說,比如《隔膜》、《火災》中的作品,寫的是五四流行思想,多是"愛和美"的主題。往往是一些類似感覺、印象的速寫。實際上文筆並不成熟,也缺少獨特的個性。後期小說,指的是《線下》以後的作品,才逐漸顯示出自己的文學個性,這才在五四文壇上具有了自己的風格。

一、葉紹鈞小說後期發展出獨特風格

1、出身小市民的知識分子討生活

葉紹鈞出身貧寒,或許是這種早年經歷,讓他對下層小市民知識分子有很深刻的瞭解。而他的小說主人公也常常是此類人物。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早年時期的葉紹鈞

他們的身份往往是知識分子,但是,卻處在社會生活的低層,甚至在飢餓線上掙扎,他們沒有中上層知識分子的文化精英意識,沾染著小市民的平庸、世俗的氣息,葉紹鈞把這種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及其性格比較充分地描寫出來。

可以說,這種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矛盾性是葉紹鈞小說的一大特徵,我們一面為主人公種種為了生存採取的手段感到不屑,另一面卻也不禁為底層知識分子遭遇的現狀感到無奈與悲哀。

2、《飯》和《前途》中的典型人物

舉例來說,比如《飯》中的吳先生為了獲得月薪6元的教師職位到處求人,兩次企求紳士幫忙,三次拜訪學務委員,一副搖尾乞憐、逆來順受的低姿態。即便如此,他最後還是被開除了,丟了飯碗。我們感受到的對這種小人物的諷刺是溫和的,更帶有濃濃的同情,可以說,葉紹鈞批判的不是吳先生,而是當時的社會。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葉紹鈞小說集《隔膜》

《前途》主要是批判小市民知識分子的市儈、庸俗的人格。主人公惠之,沒有任何是非觀念,一門心思往上爬,以求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他的種種手段市儈卻也真實,讀來似有針刺般的痛感。

二、葉紹鈞克服了五四小說的幻想性

1、五四文學的主觀化傾向

五四文學是青春文學,當時新文學剛剛誕生,還在實驗階段,並不成熟,但是卻充滿活力和激情。五四時期湧現的大批作家,除了魯迅以外,幾乎都具有強烈主觀化的傾向

二三十年代的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他們主張文學要反映社會,指導人生,渴求具有現實感的創作風格。但是,他們的小說,表達的基本都是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作者的個人情緒和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充斥在字裡行間。茅盾當時就認為,當時的文壇存在著過分"玄想"的弊病。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

2、葉紹鈞冷峻地觀察現實

葉紹鈞的小說在五四文壇上,可以說開闢了現實主義的一片領地。他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這種主觀化的弊病,採用了一種比較典型的寫實風格。從上面我們說的其小說的主人公來看,葉紹鈞的小說並不著力於構建一個宏大的故事框架,反而是

從身邊的小人物入手,在日常瑣事的描寫中默不作聲地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與控訴

雖然在他的故事中,主人公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令人鄙棄的,但葉紹鈞批判的對象並不是那些為了生活疲於奔走的市儈之徒,他在向我們傳遞著是當時的社會現實造成了知識分子的"墮落"。難怪茅盾評價他,"葉紹鈞是冷靜地諦視人生的作家"。不被一腔熱血矇蔽,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作家茅盾

三、《潘先生在難中》體現的現實主義元素

1、對社會和知識分子的批判

葉紹鈞五四時期的著名作品《潘先生在難中》(1924年)是當時描寫最細緻入微的寫實小說,在很大程度地體現了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可以看作是19世紀西方批判現實主義類型的小說。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葉紹鈞運用著冷靜、客觀的敘述筆調,讓思想和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他從不直接表達對人物的評價,而是將他的所作所為擺在讀者面前,任君評價。

這當然不代表他是沒有立場的,葉紹鈞的小說具有雙重的批判性,即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知識分子性格的批判。他的作品以自己親身經歷的軍閥戰爭為背景,在戰爭環境中寫知識分子的灰色性格。在刻畫知識分子性格中的不足時,也否定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這讓他的作品免於流俗,又帶有一定的深刻性。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軍閥混戰時期的難民老照片

2、對人物的細節刻畫

葉紹鈞更注重細節和心理描寫。縱觀當時的五四文壇,很多小說只有情節,沒有細節,只有行動,沒有心理,在細節和心理刻畫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而葉紹鈞的《潘先生在難中》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樣的缺欠。

整篇作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同時加入了大量細節描寫提升美感

比如小說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五四小說中的人物基本上沒有性格,都是作家思想的傳聲筒,是意念化和類型化的人物。換句話說,五四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作家自己的投影。而這篇小說卻塑造出比較生活化的人物,可以說,這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

四、"潘先生"既是知識分子,又是小市民

1、潘先生的動機是為了生存

潘先生一方面是知識分子,具有知識分子的身份,另一方面卻又是小市民,具有濃厚的市民氣息,概括來說,他是一個世俗知識分子。他在文化上,和舊知識分子相比,並不落後,也不反動,不具有封建性。和新型知識分子相比,卻又缺乏精神反抗、缺乏崇高性,而帶有更多的世俗性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潘先生在難中》

在作品中,構成潘先生行為動機的始終是個人生存問題。他從家鄉帶領全家三口人逃亡上海,是為了自己的安全。在上海他又返回到讓裡,是怕局長撤消他的校長職務。回到家鄉讓裡,先回到家看看,到紅十字協會要兩面旗,插到學校一面,插到自己家裡一面,還要幾個徽章,自己帶上,給孩子老婆也要了幾個。

在戰爭爆發以後,他逃到紅十字協會的住宅,也是為了個人安全。戰爭結束以後,還給軍閥題字:"功高嶽牧"、"威鎮東南"、"德隆恩溥"等。

對於潘先生的種種自私行為,文學史上基本都是採用了茅盾先生的評價,認為潘先生自私、苟且偷安、缺乏是非、委瑣等等,潘先生因此成了小資產階級的代表,而所傳達的世俗知識分子的品格也因此成為"精英知識分子"的對立面。我倒認為潘先生自私自利不假,但我們的批判不能侷限在他身上,更要看清導致他這種行為的罪魁禍首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著長衫的民國知識分子

2、潘先生世俗卻並不令人生厭

由此一來,潘先生的雖然世俗,但並不能令人生厭。首先,從作品結構上看,就是把一個知識分子放在戰爭背景中去寫。像潘先生那樣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在軍閥戰爭中,除了逃難,別無選擇。除了顧自己的性命,還能夠做到什麼呢?

其次,從潘先生的性格看,我們無法獲得對他的反感、討厭。在一些重要的情節、細節上看,並沒有構成對潘先生深刻的諷刺。

小說一開始寫潘先生在上海火車站下車出站的心理狀態。緊張、驚慌失措,大驚小怪,一驚一喜的那種心理,包括和洋車伕講價,裝出一副老上海人的樣子等等,我們只是感到很平凡而已,他的世俗是真實的、毫不誇張的,並不能感到他的卑瑣、自私。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在擁擠的車站,他拖兒帶女,那種緊張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葉紹鈞筆下的底層知識分子,市儈卻並不令人厭惡

民國時的洋車伕

即便是最後,他在給軍閥題詞的時候,是很多人推舉他的,並不是自願的,葉紹鈞在這裡是很有分寸的。當他寫到"德隆恩溥"的時候,"彷彿看到了許多影片,拉夫,開炮,焚燒房屋,姦淫婦女,菜色的男女,腐爛的死屍,在眼前一閃。"這意味著他仍然還有一定的道德底線,他能認識到社會的悲慘現狀,知道自己的題詞只是在粉飾太平,但他也不得不為了生活低頭。

可以說,如果非要說潘先生是值得批判的,那我們也要看到他所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無奈與墮落。

結束語:90年代文壇上,存在著"道德圍剿"的現象,出現了對餘秋雨、魯迅的批評。餘秋雨被餘傑逼著懺悔,葛紅兵說魯迅人格缺欠等,或許與潘先生在文學史上被批判有著相似之處。

這些道德批判,都是用精英知識分子的價值尺度去衡量"潘先生",這種錯位諷刺,反映出中國現代人文觀念上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崇高情結。文人似乎只能寫陽春白雪,宏揚崇高、否定世俗,以崇高壓制世俗。

這種崇高情結,否定了人世俗生存的價值。帶有一定的非人道性質,體現出五四人道主義的不成熟性。

對於世俗知識分子的批判雖然不無道理,但也確實存在言過其實之處,我們更應該看到其背後隱藏的原因,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人物的簡單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