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的“較量”,其實是家庭和視野的差距


<tt-audio>/<tt-audio>


袁枚曾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意為讀書而不懂其中的道理,還不如把書束之高閣。而死讀書,更像是蛀蟲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讀書是豐富人生的修行,只有從小熱愛讀書,根基紮實,才能撐開縫隙,見識到廣闊的世界······


孩子之間的“較量”,其實是家庭和視野的差距


01 讀大學有什麼用?


你看那個北大畢業的現在在賣豬肉;清華畢業以後最後還去了酒店當了一名保安;我手下剛招來的是985知名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來到我們單位以後,還不是從打雜開始幹起·····


甚至,還會經常聽到有人說,你看那些當年的高考狀元,有誰成為行業領袖了?中國的應試教育真的不行,教出來的都是隻會讀死書的書呆子!


我在去到各地做課程分享的過程中,也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對我說,他們公司一招聘,投遞簡歷的都是211、985、名校,來了以後也沒有發現好到哪裡去,都是些眼高手低的貨。有的大專畢業生卻更踏實肯幹一點······


以上這些言論,我們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統稱為“酸葡萄心理”。


我從小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城,小時候,就在家門口的一所最普通的小學裡上學。驀然回首中,童年的時光裡,純純的玩中度過了六年,滿目盡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淘氣場景。


在我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時候,東北還沒有現在的“鎖區”政策,父母為了我能更好的讀書傾盡全力,從事教育工作的姨姨、姨夫更是的悉心照顧,讓我有機會進入了當地的一所比較不錯的學校。


求學路上,除了自己年齡的增長,知識和能力的有了更大的提升,還有就是眼界和視野獲得了開闊。高中時候,以文科見長的我順利了進入了95人的文科大班,成績始終在前十名內徘徊,自己深知不夠不聰明,唯有努力和勤奮,但卻總是會羨慕那些班級裡面的學霸和大牛。


也正是在這所學校裡,讓我見識了很多更優秀的同學,讓我對優秀和視野這些概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解讀。還是通過在這裡的讀書和學習,使我走出了那座閉塞的小城,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


如今,在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學習和分享的過程中,仍然會遇到很多家長和小朋友們向我諮詢“讀書何用”這個問題。


而我每一次都好似像回答知乎問題的標準答案的回答他們:”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了,讀書對人的改變也是如此 。


讀書的意義,不在於我們看了什麼,而在於它使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在氣質上,在談吐上,也許還顯露在生活在生活和文字中。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不必抱著目的心態去讀書,但時間久了,我們的氣質也能發生改變。”


而我還會告訴大家:不僅讀書僅有用,而且選擇一所好學校,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同樣重要,或許,那也將是一輩子。


02 好學校教給學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我進入初中以後才發現,只有自己小學是真正的玩了六年,別人可都不是像我那樣過的。


我那時的外語水平,基本限於認識幾個字母,估計比現在很多英文啟蒙做得早的3、4歲的孩子還相差一大截。也正是於此,促成了我後來選擇學習俄語這門小語種。


我的同桌師出名小,不僅英文如百靈鳥一樣流暢悅耳,看英文電影更是完全不用字幕,還經常以英文來與我對白,讓我這個學習俄語的學生好生羞愧。


看著她的流利的英文運用,還有偶爾的英文的談笑風生,讓我心生羨慕與膜拜。


她自己告訴我,小學六年那會兒,就已經能把很多原版的兒童文學名著,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全書背誦了。


數學、語文、物理、化學,每一科都被學霸們碾壓。坐在我後面的男生,初中就學完了中學數學,開始自學微積分和大學高數;我們語文課代表,小學就熟讀四書五經,還能用古文偶爾洋洋灑灑的寫一篇······


聽高中班主任說,我們學校的一位學長,愛好天文,假期就去省城學校的天文臺觀測,後來還在一些天文權威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自以為還不錯。直到上了這所尖子學校,才知道自己是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努力,才可以取得好成績。


晚自習的時候,我的優秀的同桌她每晚,會把每個科目,每天學的內容,各做5、6本課外練習冊來反覆鞏固(她做得真是飛快,她做5、6本的時間,我差不多勉強能做完1本)。


她還常有時間“放鬆一下”,把語文書上的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譯成古文。再後來,她就考上了一所985院校,並且大四上學期的時候,選擇繼續進修,以交流生的身份去了普林斯頓。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勞而獲的成績,也沒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每一分進步,背後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辛勤努力。


孩子之間的“較量”,其實是家庭和視野的差距


03 好學校帶給學生,視野和見識


我高中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信息很閉塞,那時,我根本不知道美國大學為何物。我的另一位室友學霸張對我影響頗大,記得他酷愛二戰史,夢想是考上美國的“西點軍校”。


我當時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西點軍校除了培養出了美國最多的將軍(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巴頓將軍……),還培養出了世界財富500強中,1000多名歷屆董事長,2000多名副董事長,5000多名歷屆CEO。全美國任何一所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驚歎於他的視野、見識和夢想。於是,我就把自己的夢想,從“當個白領”,也改成了“考上國內的某某軍校”,原來,孩子的周圍圈子和環境對孩子會產生影響。而且,影響力是如此之大。


回望那段日子,儘管最後沒有真正去報考軍校,但我在追求這個夢想的過程中,卻受到室友的影響,讀了近幾十本的二戰史,還看了很多二戰紀錄片(儘管現在都快忘光了)。為了軍校的身體要求,我曾非常努力地鍛鍊身體,每天跑1000米、跳幾百階臺階、50個仰臥起坐······


為了留學的夢想,同學們相互“攀比”,努力地學外文,搶著買過期的原版華爾街日報、經濟學者,還有“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書籍等等。雖然這些對於學習小語種俄語的我來說買了也看不懂。但想想,這種“攀比”還是比“比吃比穿比······”強多了。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當年的同學們買過期華爾街日報的日子。而我們所有同學們的發展,正向是紀錄片中所展現的14個孩子,還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


現在,經常把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從7歲開始已經習慣了每天看《金融報》或《觀察家》的故事做為教育我自己的兒子和其他青少年的案例,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和讀書的意義,我也會告訴他們故事的精華:若干年以後,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站,少被打,吃飽飯······


所以,我說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又是上大學的時候,我在工商管理學院下面的人力資源系就讀,我一位就讀金融學院裡最好的哥兒們,在姑姑的影響下,10歲就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因為從小的目標是要進“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習慣,大學本科階段的四年裡,每天都要看經濟新聞。瞭解並熟悉金融市場,掌握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變化。後來,聽說他最後真的進入了國內知名的私募股權公司,更成為了青年才俊的化身。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我們要正視這些,更要為之更加自信而努力,可以告訴自己,他們出生在羅馬又如何?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有寬廣的視野和抱負,同樣有一天,可以在羅馬叱吒風雲。


大學期間,還有一件事也令我終生難忘。也是我在別的學院和系別的一個朋友,因為都是學習小語種俄語的同學,後來走的比較近。在我努力積極加入各種眼花繚亂的社團組織的時候,她卻申請做了學校圖書館的志願者。


我當時還心裡小小地鄙視了人家,心想不就是每週去碼書麼?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了我是多麼愚蠢而短視。


我更多的時光是在學校學生會和學院裡面的各種活動和競賽中虛榮的度過,看似充實,但著實很多時間都因出風頭而荒廢了,但她每週末回家的時候,旅行箱裡都裝滿了書,週而復始······


在大一和大二的兩年時間裡,她就在那個被的號稱“戀愛聖地”的圖書館裡,至少讀了幾百本書。大學畢業的選擇更令人歎服,考上了北京一所出名學校的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如今,已經成為一名留校的青年副教授了。


記得後來一次“畢業十年會”的聚會上,很多同學再次聚首。而較之其他人,她對於國內外各種教育領域的思想觀念和認知,讓我著實感受到了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學校所帶給每一個人的差異。而其中,她的國際視野和見識無疑是讓我從內心深處欣賞和歎服的。


所以我說,去了好學校,能大大拓展我們的視野和見識,讓他親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個方向努力。


04 好學校教給學生,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兒


上大學的時候,除了各種忙於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還有就是擔任學生會幹部,除了定期進行寢室內務檢查,另外一個工作就是組織協調各種資格考試。那會的風氣就是,上進=考證。


很多學長學姐會告訴你:“管它什麼證,都去考。東北人要去考普通話的證,相對而言,比較好考,可以試試”。除了考證,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變得更優秀。


可後來聽那位留學美國的同桌說,在美國大學,大家都在忙著改變世界。


她還講過這樣的事情:一個讀博士的留學生,出身貧寒,看到美國大學圖書館成噸出售1美分的舊書(其實就是白送啦),而自己貧苦的家鄉,留守兒童們窮得根本沒有書看。


於是,他成立了幫助農村兒童閱讀的公益組織,每年幾百位留學生到農村支教,還給很多貧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學圖書館,幫助了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


還有更多的同學,因為買中國食材不方便,開創了中國超市;因為太想吃一口家鄉味道,開了正宗的中國飯店;甚至,還有的因為經常當國內親友來美的“地陪”,最後開了全美連鎖的大型旅行社……


他們改變世界的行為不僅為自己賺取了學費和生活費(美國學費一年30萬啊),還能補貼家裡,真是忠孝兩全的佳話。


當聽到這些,我被深深震撼,於是開始思考,我究竟是誰?我究竟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人生夢想是什麼?我的心中裝的真的都是個人的財富與地位,還是也有大格局大使命,懷揣著他人和這個世界?


也就在那時,我做了一次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最該做的事兒,給自己做一次人生職業發展規劃。從此,做教育成為一名師者,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幫助和影響更多的人,就成為了我的心中的夢想之種。


於是,我的大學生活內容發生變化,去網吧打工,給影樓做平面模特,在宿舍賣襪子、床墊,後來又開了花店,學生會和社團的活動與這些實踐經歷一起拼接出了我大學本科生活的全部。


孩子之間的“較量”,其實是家庭和視野的差距


05 好學校帶給學生,最優質的人脈、圈子、資源


名校不能確保人生的上限,卻能設定人生的下限。不止給了學生敲門磚、入場券,還給了人脈、圈子、資源。


直到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我才從我們戰略管理課程授課教授的口中知道耶魯大學有一個最神秘的精英組織“骷髏會”。更瞭解到,就是從這個骷髏會里走出了3位美國總統、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還有無數美國議員以及內閣高官。


經過185年的繁衍生息,從美國白宮、國會、內閣各部、最高法院以至於中央情報局,骷髏會的成員幾乎都有任職。這就是人脈和圈子的力量,也正是環境和氛圍的力量。


當年北大畢業賣豬肉的陸步軒,曾經讓天下人恥笑,北大校友陳生邀請他合夥成立“屠夫學校”,創立了全國超市都在賣的“壹號土豬”品牌,現在兩人身家過百億。


除了人脈和圈子,好學校還提供了最優質的婚戀圈子。記得我高考之前,因為在姨姨家寄讀,姨姨總是會用這樣的話鼓勵我:“我外甥很優秀,你只要好好學習,等你以後考上某某大學,到裡面隨便挑,志同道合的優秀的女孩太多了。”


到了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人,在擇偶方面都會選擇所謂各方面條件接近的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結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來越少,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越來越難了。“你是誰,就會嫁給誰”。這世界就是,一些人總在晝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發現世界已經變了。


所以,我會經常在我的課堂上分享一句話:“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懶惰的人,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而孩童時代的成長與經歷,小學和中學時代的境遇同樣是他們開啟未來大學生活和人生大門的關鍵階段。


我覺得,名校不是終點,但它卻是對你多年付出的回報,以及新徵程的起點。讀書正是一生的修行,只有從小根基紮實,才能撐開縫隙,見識到廣闊的世界。


范仲淹在南郡求學苦讀五年,每日靠稀粥餬口,沒有脫衣服睡過一個安穩覺;蘇東坡讀經典總是邊抄邊背,直到爛熟於心,無一字差失。


漢代大儒董仲舒一生埋頭苦讀,三載不窺園,十年磨一劍。讀書的第一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莫自負,紮根基。如此才能開闊眼界,才能對這個世界心中敬畏。


親愛的父母朋友們,當我們的孩子再次向你求問“讀書何用”的時候,你可以把這篇文章讀給他聽,或者直接告訴他:你讀書的境界,決定你人生高度;你讀過的書,影響著你與誰為友;你讀過的書,正是你心中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