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西遊記》中與如來相關事件的整個細節和過程。

01

獅駝嶺的千年殺戮事件何以發生?

第一,靈山寶剎是萬眾景仰的佛教聖地,獅駝嶺和獅駝城距離靈山不遠,怎麼會在這裡發生如此的殺戮事件?而且還持續了幾千年?

如來一雙慧眼、普閱周天。他的全知全能,在58回識別真假孫悟空一難中已有交代。

原文如下:如來對觀音等笑道:“汝等法力廣大,只能普閱周天之事,不能遍識周天之物,亦不能廣會周天之種類也。”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牛叉吧?如來的話語顯示,三界之內的風吹草動都休想逃出他老人家的法眼。

52回和58回裡,瞬間識辨出青牛精的來歷和假孫悟空的底細,就是最好的說明。因而他不可能不知道眼鼻子底下的這起千年大慘案。他是假裝、還是縱容?

58回裡孫悟空一棒打死六耳獼猴,如來就深為不忍:“善哉!善哉!”


56回孫悟空殺了幾個死有餘辜的強盜就被唐僧趕走,還遭觀音一頓數落。面對千年殺戮,如來卻充耳不聞、佯裝不知,到底是誰在演戲?

02

西牛賀洲和南瞻部洲到底誰優誰劣?

第二,如來在第8回取經緣起中,對四大部洲的道德人心作了明確評價:“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

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兩層意思,首先他盛讚自己所在的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差評大唐所在的南贍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其次,從如來說的:“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能看出,他所策劃的取經工程純碎是一場幫扶行動————優秀生西牛賀洲幫扶差等生南贍部洲。

而且他對南贍部洲的惡評,在98回再次體現:“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

哎呀呀,聽聽如來的評價吧。締造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貞觀盛世”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地盤真有那麼糟糕嗎?

如果對比一下獅駝城的喧天慘案和大唐長安的盛世景象,誰優誰劣?一目瞭然!

到底是誰最需要幫扶,自然是不言而喻。所以如來的觀點,說得通俗易懂一些:是睜著慧眼打妄語!

03

為什麼沒有重罰還有封賞?

第三,三個妖怪私自下界為禍幾千年,結案後為什麼沒有處罰?佛法和戒律的約束功能到底有沒有普世性?誰是特權階層?誰又在愚弄眾生?

而且,他要幫扶的對象——南瞻部洲的總負責人唐太宗李世民,尚且要為在戰亂中枉死的亡靈們超度(這就是太宗讓唐僧取經的根本目的),而如來卻對枉死妖精之口的無數生靈隻字未提。

生命竟如稗草般,如此低賤?慈悲的如來,到底是今日徇私?還是往日走秀?他是佛祖?還是包庇魔頭的幫兇?


也許多年,也許瞬間。心碎了,自然會明白其中的答案。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分析到這裡,如來的面目盡顯、人設塌陷。看清了本質,我們就不難理解另外幾件事情了。

04

索要“人事”等事情的發生必然順理成章

52回收伏青牛精一難裡,孫悟空問詢妖精來歷時,如來將慧眼遙觀早已知識,對行者道:“那怪物我雖知之,但不可與你說。你這猴兒口敞,一傳道是我說他,他就不與你鬥,定要嚷上靈山,反遺禍於我也。”

聽聽如來“不可與你說,反遺禍於我”的說辭吧,作為神界領袖,出發點卻是小“我”,完全沒有大BOSS的風範和氣度。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98回在藏經閣,他的兩個心腹阿儺、伽葉堂而皇之向唐僧索要人事,惹惱了孫悟空。阿儺還理直氣壯地訓斥孫悟空:“莫嚷!此是甚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這勢氣夠猛,果然是強將無弱兵!

繼續說阿儺,因為沒有如願拿到“人事”,唐僧師徒被蓄意傳了無字真經。當師徒四人返回靈山狀告阿儺、伽葉時,佛祖的表現讓他們無言以對。其實不是“無言”,而是不敢言。而且言了也白言,還不如閉口不言。

文中說如來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

聽聽,索要人事還引經據典、冠冕堂皇。乖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佛祖都嫌少,唐僧還能說什麼呢?認了吧!

此刻唐僧一定很無奈,一路上他嚴守佛規,只做好事不收報酬,辛苦了14年兩手空空。現在該拿什麼當“人事”呢?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而以後,他又該循著什麼原則去宣揚佛法、普濟眾生?當然,幸虧此時身邊有唐王所賜的紫金缽盂,權可應付。所以他恭敬、謙卑地雙手奉上缽盂,言語間全是謙卑和討好。真是難為了聖僧呀!

原文是這樣寫的:“弟子委是窮寒路遙不曾備得人事。這缽盂乃唐王親手所賜教弟子持此沿路化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萬望尊者不鄙輕褻將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謝。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孤欽差之意遠涉之勞也。”

聽了唐僧的話,二尊者又是什麼表現呢?

文中作了詳細描寫,“那阿儺接了缽盂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見錢眼開、財迷心竅,與俗人何異?阿儺的醜態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想想唄,靈山聖地!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這些修行和神職最低的階層,尚且以索要人事為羞,而阿儺卻全然不顧。


他的師傅如來還坐在七寶蓮花臺上引經據典地“淺析收受人事的合理性”,力挺兩個手下。

05

其身不正何以正人?其身不治何以治世? 如來身為西方佛教領袖,他一呼而百應,每日召聚八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比丘尼、比丘僧、優婆塞、優婆夷,口吐蓮花渡眾生、諄諄教導傳佛經。


猛料如此多,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如來(下)

但他說一套、做一套,要求別人一套,寬鬆待己一套。道貌岸然、滑天下大稽!

如此而已,在他統轄的世界中,世態人心、倫理道德到底會是怎樣呢?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無論他的佛理講得如何精妙、口號標語喊得如何昂揚,都不及現實中活生生的事例。

畢竟,世事才是驗證佛理的準繩。如果二者背離,現實就是肢解佛理的一把利刃。如此,一切都是枉然!所以,如來其身不正,何以正人?其身不治,何以治世?

靈山福地,何其神聖!第52回孫悟空首次到靈山時,看到這裡佛音嫋嫋、仙氣氤氳。真真是清虛靈秀地,莊嚴大覺佛家風。但如來的佛家風在哪裡?他可曾委屈了這靈山的盛景?


所以,世道變壞,都是因為佛祖如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