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遊十渡

(一)

只有自然風光而無人文歷史的旅遊景點,是缺乏內涵的;

只有人文歷史而無自然風光的旅遊景點,是缺乏靈氣的。

所幸,位於房山區的十渡風景區,同時擁有了兩者。

深秋時節,我和同事們來到了北京西南一百公里的這處4A級景區。

快到目的地了。一幅山水巨畫在眼前徐徐展開:群山連綿,紛至沓來,碧水潺潺,蜿蜒流淌。山擁抱著水,水偎依著山,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愛侶。

這條波光粼粼的流水名叫拒馬河,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她就被文學家、地理學家酈道元,寫進了名著《水經注》裡。

不僅在古代名留青史,作為八路軍開闢的平西根據地,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還曾經燃燒過抗日救亡的熊熊烽火,記載著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

背靠巍巍的青山,一座堅毅挺拔的淺黃色建築格外醒目。“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幾個大字閃爍著金輝。

走進肅穆靜謐的紀念館,我的目光觸摸到的文物、照片、雕塑、文字,以及滿滿幾面牆壁鐫刻的英烈名錄,無不令我感受到英勇的平西人民,在國破家亡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眾志成城、前仆後繼。

回顧八十年前那段苦難深重的歷史,我仍然無法心如止水無動於衷。文學大師余光中先生說過:“聽抗戰的歌曲而脈搏不加快,不是抗戰的兒女。看抗戰的紀錄片而喉頭不梗塞,不是中國人。”

當我的黨員同事們正高舉右拳,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詞,我則緩緩走進了紀念館後面墓碑林立的烈士陵園。

風景秀麗的十渡風景區,專門闢出清幽靜謐的一角,永遠安放英雄們不朽的忠魂鐵骨,供後人追憶憑弔,寄託緬懷之情,令人欣慰,更理所當然。

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輕視英雄,淡忘英雄。缺少英雄的歷史是乏味的;缺少英雄的國家是悲哀的;缺少英雄的民族是懦弱的。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羈押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的蘇武;沒有掃平東南沿海倭寇的戚繼光;沒有驅逐荷蘭統治者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沒有將兩百萬斤鴉片投入大海的林則徐;沒有楊靖宇、趙尚志、佟麟閣、張自忠……我們這個民族會不會因靈魂缺鈣,而導致集體乏力、腿軟、骨質疏鬆、精神不振?

憑弔先烈、緬懷英雄,給心靈補鈣,是治癒精神上的佝僂病與軟骨症的一劑良藥。我們的肌肉才能更加有力,我們的骨骼才能更加堅硬,我們的身姿才能更加挺拔。相反,如果缺少這種彌足珍貴的精神元素,楊利偉就上不了太空;女排就拿不下十一連勝;中國高鐵就無法享譽世界;“北斗”就不能升空,“蛟龍”就不能入海……

(二)

距離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不遠,就是十渡“孤山寨”景區了。走在植被茂盛,山水相依的大峽谷裡,我們感嘆著大自然慷慨豐富的饋贈。

首先來到了“千古河床”。

如今,這裡不見了淙淙的流水,唯見裸露著的堅硬的河床。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以我有限的想象力,實在不足以還原海水退卻,地殼隆起,高溫高壓、水火洗禮的宏偉壯觀而又漫長的地質鉅變。

金秋遊十渡
金秋遊十渡
金秋遊十渡

而河床上遍地凸起的“石中石”則更為震撼人心,石頭中包裹著石頭,這一奇觀的形成可以上溯到10—14億年前。唉!除了自身的渺小與卑微,我不知道還能作何感想。人與壯麗雄奇的大自然相比,不啻於水滴與大海,鴻毛與泰山,燭光與太陽。

沿著崎嶇不平的山道,我們走到了“一線天”。 這是孤山寨聳立的峭壁裂開的一條巨縫。

宛如被一柄巨刀巨斧金星迸濺地劈開,一條狹窄逼仄的縫隙出現在眾人眼前。兩面高高的石壁威壓之下,面前是僅容一人通過的窄路,體型魁梧胖大的人頓感束手束腳,甚至呼吸不暢。

我們魚貫而入,窄路悠長,盡力向前平視,很遠處有一條與腳下土地垂直的細細的銀線,閃爍著明亮的天光,朦朧、虛幻而又縹緲。那,就是一線天的盡頭了。

我環顧左右,近在咫尺的石壁,粗糙、冰冷、堅硬,它們蠻橫地向高處生長,生長,不停地生長。我抬頭仰視,讓目光在凹凸不平的石壁上攀爬,一寸一寸艱難地向上攀登,我渴望探尋到細線一樣的天空。怎奈石壁太高,我的脖頸終因過大的仰角而痠痛不已,唰地一下,攀不到頂的兩道目光快速地一墜到底。

……

十渡風景區,讓我深深沉浸在厚重的人文內涵和渾然天成的靈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