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谈昆剧的唱念做


俞振飞-谈昆剧的唱念做

俞振飞

谈昆剧的唱念做

俞振飞

1956年11月14日在委会上的发言

昆剧的唱

昆剧的唱腔非常讲究,唱起来要求咬字淸、板槽稳、音调准。在我初随父亲学昆剧的十年里,我全部训练都放在唱腔和运用嗓音方面,而没有学身段。根据父亲的意见:一个初学昆剧者首先应该从唱的方面打好基础,等到唱腔熟了,能够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以后,才集中训表演;假如在一开始就带学身段,结果就会在唱腔方面疏忽了。

昆剧的曲牌都定的很严格,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调门,演员也必须随这个调门唱,如这段曲牌定的是正工调,那么不管你有嗓无嗓,也必须唱正工调。所以练唱对初学者是很重要的。但多年来大家对于唱法已不大重视,这里面的原因,据我的看法,首先恐怕是曲谱公开的故。昆剧的曲一向都是公开的,开曲谱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好处在于有它存在,使后学有所依据——从明朝魏良辅创调起到现在,曲谱大多没有失传。但坏处也就是因为有了曲谱,看谱唱,味不对,劲头差,只是唱工尺,轻重不分,感情不对头,我父亲过去称这种唱为“人叫”。另外的原因,过去一般学昆曲者外行多于内行,这些外行聘请的教师又多是小堂名出身;所谓“小堂名”,就是过去在一些婚丧喜庆上吹吹打打的人,他们对昆曲唱法毫无研究,不但四声、阴阳不分,有时甚至连字都念不准。由他们教授,除了教教工尺外,当然不会讲究什么唱法了。而一些昆曲名家和前辈们在传授子弟时又习惯于“留一手”,于是越留越少,好东西失了,最后也只剩下一些工尺。其实昆曲的唱法,非常细致而复杂,如深探讨,里面有很多的宝藏可以发掘。

一样的工尺,然而唱法就有很大讲究。以“琴挑”为例,小生上场第一句唱“月明云淡露华浓”,假如要研究唱法,就必须要分出抑扬顿挫。如“淡”字有五个音节,每个音节又都不同:第一个音要出音重,第二个音是虚音,第三个音从上而下,末后的音又须交代淸楚,以表示这个字完了。又如“露”字第一音也是重音“华”字中间有透气,这个腔要唱得跌宕生姿。“浓”在尾音上有个“擞头”,有了“擞头”可以增加腔调的生动灵活。“擞头”是很难唱的,唱时不能带杂音。

有人说南方人只唱南曲,北方人只唱北曲,其实真正的元曲(也就是北曲),曲调较简单,字句较通俗。到明朝嘉靖,昆山魏良辅以元曲为基础,又配合明朝当时各种曲调如余姚腔等而成为今天的昆曲。因为魏良辅家住昆山,所以后人称这种曲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或昆曲。现在所谓北曲应该是昆曲里的北曲(也就是北曲南唱),不是元朝的北曲。南北曲不同之点是南曲有五个音阶(上、尺、工、六、五),而北曲有七个音阶(上、尺、工、凡、六、五、乙);南曲有入声,北曲无入声(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一般地说,南曲字少腔多,北曲是腔少字多。如琴挑”里陈妙常唱“朝元歌”一曲,内有“长情短情那管人离恨”一句,这一句有九个字,唱起来需要三十二个拍子,仅在“恨”字下面就有三个拍子,叫“三眼”。“三眼”必须唱出“橄榄音”(即两头尖)。这样唱,韵味才出得来。这是南曲。又如北曲“刺虎”,费贞娥有一句“恁道一夜夫妻百夜恩,试问你三生石上可有良份”唱词,这一句有二十一个字,但唱起来只须十七拍。这是一般的例子,不是绝对的。南北曲还有不同,据魏良所著“曲律”上说,南曲的唱法要讲究婉转缠绵,北曲要唱得爽朗淸脆。所谓爽朗淸脆就是不要拖泥带水;当然南曲讲究婉转缠绵,也幷不是意味着要拖泥带水的。

昆剧的念

昆剧的念白较唱更难。京剧有话叫“千斤话白四两唱”,昆剧也有“一引二白三曲子”的说法,可见昆剧的念白的确不容易;引子也是如此。念白和念引子没有件奏,但按老先生过去规定,念引子也要有调门,如规定六字调,就得念六字调,但如何能拿准调门,这就必须要练。对于这点,我父亲过去会经非常严格地教过我。如在“长生殿”里“定情、赐盒”一出引子共有十几句,“冠冕中天…”每一句念完都有“二三锣”,是引子中最难念的,不但念得有调门,即是小锣也有调门,够小工调的六字,配合起来才好听。引子的难处还在于它总是在人物登场时就念,而演员不论修养如何,当一出场,心里总还有些不大踏实,这时再念引子就有些难乎其难了。

现在大家好象不重念白,一般人习惯于吊嗓而不在念白方面下功夫,在台上就会叫人听不见。念白念好,要懂得四声(平、上、去、入)、阴阳、淸浊、五音、四呼。清浊在南方是讲究的,在北方是讲究尖团。以昆曲来说:过去我们只讲究淸浊,不讲究尖团,因为南方人常说话尖团已分得很淸楚了,正如北方人淸浊分得很清楚一样。

昆曲的念字都有一定的规定,如“哥哥”,念起来第一个“哥”字要低,这样念法,昆曲叫做“两平作一去”(第二个哥字作去声),但也有“两去作一平”的念法,如“放下”两字,“下”字就必须作平声念。两个上声遇到一起如“嫂嫂”,念起来应该是“两上作一去”,第一个“嫂”字念去声,如果把“嫂嫂”两个字都作上声念,听起来就有些不顺耳。也有四个字都是上声如“岂有此理”,念起来又不同于“嫂嫂”的念法,应该“岂”字音朝上,“有此”两字低,“理”字又要朝上。另外阴本声碰到上声,如“长生殿”里唐明皇称杨贵妃为妃子,这“妃子”二字“妃”是阴平,“子”是上声,连起来念两个字高低要差不多。诸如此类,都有一定的规格。

昆剧的动作

昆剧的动作必须要结合着唱的尺寸而进行,昆曲的动作繁重,但它是整个的,不能与唱分割开来。譬如一般南曲唱的尺寸慢,因此动作比较慢;北曲唱的尺寸快,在动作方面就较快。所以,如果以昆曲的动作生硬地搬到别的剧种如越剧上去,动作与唱之间就会发生不协调,这是欠妥当的;但若以昆剧的动作作为基本训练,那还是可以的。昆曲动作,不论一抖袖、一整冠,都较其他剧种严格。拿抖袖来说,应从手腕上用劲,如演员修养不到家,在臂膀上使劲,那看起来就很生硬,而且手也出不来。还有指法,在昆剧里都是以眼随着手看。所谓手、眼、身、法、步,在一切动作里都要取得紧密结合。又如双手指,这里面要含有“云手”成分在内,因为运用“云手”,指出来才觉得圆,有美感。

演员掌握了基本训练以后,在表演上就方便得多。但还要对人物性格、内心做深入的体会。如“太白醉写”这出戏在昆剧里很难演,所以难,就在于对醉态的表演上。这出戏的醉态和其他戏所有的醉态都不同,演时首先要掌握李太白的身份。李是个有骨气的诗人,虽然在酒醉之中,但仍要把他的正气傲骨演出来。一上场要表示宿酒未醒的神气,但不是酩酊大醉,到唐明皇赐酒以后,他才愈愈醉。这些过程的表演,主要是从眼皮、腿弯、肌肉方面加以控制,要表现眼皮越来越沉,腿弯越来越软,这样才能表达出越来越醉的神态。这些动作的运用,如缺乏基本动作的基础,就很难做到美观了。

(萧稚璋整理)

本篇文章出自《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195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该集收录了各次会议的发言稿和座谈会记录稿。计收郑振择《有关发扬昆剧的三个问题》、田汉《有关昆剧剧本和演出的一些问题》、俞振飞《谈昆剧的唱念做》、赵景深《昆剧剧本的改编问题》等发言稿及艺委会《剧本组座谈会记录摘要》,《演出组座谈会记录摘要》,《音乐组座谈会记录摘要》和《谙家意见》等座谈会记录共十七篇。据该集《前言》称,这些发言和座谈记录,初步探讨了昆剧传统与革新许多有关问题,在讨论中也产生各种不同意。为了更好地学习昆剧传统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展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所以把各种意见的发言记录整理出版,以供参考研究之用。书前附有会演剧种和座谈会实况照片共九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