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最近看見一個話題:你吃飯的時候,是先吃喜歡的還是後吃?

一個 28 歲的女朋友說:“我是後吃,因為先吃太燙了,好吃的東西太燙了都不會是最好的滋味” —— 相當有道理。

一個 25 歲、同樣是後吃的女孩說:“好的東西留著後面,是一種漸入佳境的感覺” —— 這來源於《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雲:‘漸入佳境。’”

另一個 24 歲、後吃的女孩說:“想讓吃飯的最後一刻非常幸福” —— 大概是喜歡在吃上延遲幸福感。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面對一碗只有一塊叉燒的拉麵,你會選擇先吃肉還是後吃?©Glebekitchen.com


說實話我完全不能理解 “後吃” 。在我看來,不好吃的東西不如留在快飽的時候,那樣它好不好吃已經不那麼重要。而在最餓的時候,飢餓增添了喜愛食物的美好價值,何樂而不為?

你已經發現了,我沒有讓先吃的朋友發聲。因為他們(包括我在內)都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幾乎眾口一詞:先吃自己愛吃的東西需要什麼理由,因為好吃啊。而後吃的女孩試圖從她的角度理解先吃的人:先吃的人都很有膽量吧,畢竟留在後面的都很苦澀,這也許是護食的表現?

恐怕也不能劃等號。如果非要為這道題詮釋意義,那麼先吃不愛的食物,在我看來反而更有膽量。畢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不是因為螃蟹好吃。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大人對我說,先吃喜歡的食物比較自私,後吃的更為別人著想。所以我狠狠思考過,我到底是哪種小孩?

沒有思考出個所以然來,我可能是第三類人,什麼都吃。因為我根本不挑食嘛,凡是好吃的我都愛,但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不要吃那些做得不好吃的(世間沒有不好吃的食物,只有做的不好的食物)。於是只能畢生致力於追尋每種食物最好吃的狀態,根本目的是不浪費食物。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成年人可以在鍋碗瓢盆間實現選擇吃什麼的自由。©Sfgirlbybay.com


雖然不公平,但確實有一項只屬於大人的自由 —— 只吃自己喜歡的。比如最近,因疫情我每天下廚,甚至獲得了不做討厭食物的自由。這件事有多可愛,每天的正餐都是喜歡的食物,烹飪和吃飯就變得被期待,同時我有個發現:自己愛吃的種類原來有這麼多啊 —— 40 多天還沒重樣過。

疫情之前,更多時候我過的是 “996” 那種日子:甚至沒時間在電話裡跟外賣員形容我的具體位置,不得不把電話交給別人;然後用半開的水把劣質咖啡凍乾粉衝開充飢;還有泡得過頭、或沒泡開的方便麵;以及一種加了過多防腐劑,卻一件像樣的食材也辨認不出來的三明治。這時,跟吃什麼沒關係,更像戰時生活。

能思考 “是先吃喜歡的還是後吃喜歡的” 這種問題,看來是生活幸福的表現。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藝術家 Andy Warhol 聲稱自己 20 年來一直吃同樣的食物,而最喜歡的是西紅柿的金寶湯。©MoMA


我知道,在酷青年眼裡,沒什麼特別不喜歡吃的人,會被定義成是模糊、無趣的。總會有一種符號化的時髦存在:我上大學那會兒,校園裡最受追捧的青年一定不是每天換著花樣吃的人 ——

同一種食物吃很多頓、在食堂就餐一定坐同樣的位置、喜歡的衣服顏色是鮮明的一兩種,這代表了有明確目標、深知自己想要什麼,這類人更受歡迎。

為了受歡迎,我也曾試圖這樣生活,也自然而然地發現一切 “符號目標” 都是暫時的。你總不能像安妮寶貝寫的那樣光腳穿白球鞋,梳海藻一樣的長頭髮,在不同男人之間徘徊一輩子吧。人總會遇到打破禁錮的一天,在吃上,就是你吃到了更多更好吃東西的那天;在認知上,就是終於從無知變有知的那天:原來還有這種事,原來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不排除有始終如一、堅如磐石的性格,從 20 歲到 50 歲都只喜歡吃零星的那幾樣東西。但據最近幾年的觀察,我們那時的時髦好像已經變了。現在流行 “隨遇而安” ,哪兒都去一去,什麼都吃一吃,要看起來 “隨和” 甚至 “隨便” ,這樣的人開始更受歡迎。

我居然不用費勁,就好像趕上了時髦。再次證明無論哪種時髦,追是追不上的,站著等比較好。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而吃這件主觀的事,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會有人給它賦予過多意義。


不然顧愷之不會倒吃甘蔗,吃出成語 “漸入佳境” ;而錢鍾書也不會在《圍城》裡說:“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僅有回憶。”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劉小東大型油畫作品《吃完了再說》。©Zhihu.com


大概很多人會對這樣的解析嗤之以鼻,但它一定有其妙趣橫生的地方,而且一些跟吃有關的 “社會學判例” 還很有趣 ——

我的單身男性友人去相親,從未謀面的女孩,選了 CBD 一家聳入雲霄的餐廳,一頓飯吃了 1500 塊。這頓飯吃完,男友在飯局上跟我們抱怨:“她是不是把我當傻子?” 在座的一位見過風浪的女性說:“第一次相親挑那麼貴的地方,這女孩完全不懂禮貌,不行,拉黑吧。”

我的單身女性友人去相親,從未謀面的男孩約她在人民廣場的肯德基。女友見完面隨即拉黑了男孩,給出的結論是:人民廣場是二人家的中點,他約會見面,一步的虧都不願意多走;肯德基是草草了事的快餐,大家不是學生十年有餘,這樣做不是小氣就是看輕。

說的時候她胸有成竹,也像是見過風浪的女性。

從吃飯看人,他們說的好像都有道理又都有點唐突。但終究是放棄了另外九十九種可能。如若女孩是富家女,1500 塊的單次用餐對她來說,已是矜持;另一位肯德基男孩,也許只是沉穩老實,也許只是喜歡公平,也許很適合過日子……

從人生大事的第一頓飯來說,或許錙銖必較有其道理。於是這時就只能用 “合適” 搪塞了 —— “終究是不合適嘛。” 座上那位真正見過風浪的女性說。

以上的答案是模稜兩可的。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一起用餐時考慮的不僅僅是吃什麼,還有如何吃。©Pinterest


但有些關於吃飯規則的小事一旦發生,真的是無從諒解。比如說吃飯吧唧嘴;吃西餐時,餐刀惡狠狠地在盤子上摩擦,發出烈烈寒聲;吃飯抖腿;嚴重的食物浪費。

其他好像真的沒什麼是不能原諒的,無論是用蘭花指掐點心,還是邊吃拿破崙邊舔指頭(換句話說,拿破崙最好只跟親近的人一起吃),甚至喝咖啡的時候非要就大蒜也讓他就吧。

然而如果還需要繼續包容,從這四項裡刪去三位,吧唧嘴、磨刀子、抖腿權且都能刪掉。隨著時光的流逝,人人都會明白,那些與 “我” 無關的統統能忍 —— 真正與你有關的事實在是鳳毛麟角。

說到這裡,有一種吃飯的習慣要特別注意,一經發現一定不能放過。那就是把你愛吃的東西都給你,同時吃掉你不愛吃的。如果你喜歡他,這種人就是獨角獸。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在日劇《四重奏》中,家森諭高認為不應當把檸檬汁擠在整盤炸雞上,因為還有不喜歡檸檬汁的人。©豆瓣


可居然這也有意外。我的發小 Y 和相戀三個月的 W 閃電結婚,因為 “吃番茄炒蛋時 W 只吃番茄,早上煎兩顆雞蛋他都給我。”(Y 特別愛吃雞蛋。)

半年後 Y 發現 W 婚外偷吃,開始走離婚程序。她哭著告訴我:“原來他吃雞蛋過敏。”

我說了不能老看別人吃飯。吃是愛,吃也不是愛。


「人如其食」是不是一句假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