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

在國際社會的蔓延

印度、越南、俄羅斯

烏克蘭等多個國家

最近紛紛宣佈

暫停或禁止部分糧食出口

造成國際糧價上漲

糧食安全問題

成了近期熱點話題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在4月6號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

北京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副局長王德奇說:

北京市地方糧食儲備

相當於6個月市場供應量

北京的糧食供給充足、儲備到位

市民不必集中採購

和在家中囤積糧食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尤其是在作為都城的北京

糧食問題一直是政府和百姓

關心的頭等大事

歷史上北京的糧食都從哪來?

什麼原因造成過糧食短缺?

糧災出現時

老百姓的口糧問題怎麼解決?

今天我們就請到了

中國人民大學

人文北京(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

歷史學院副教授丁超

跟大家聊一聊: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城 市

文化範

北京的糧食問題不是北京自己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

古代皇帝雖貴為天子

也要考慮上至皇室宗親、文武百官

下至黎民百姓

販夫走卒的吃飯問題

北京要不是七大古都之一

地位沒那麼顯赫

歷史沒那麼悠久

人口沒那麼多

它的糧食問題就不會這麼突出

可以說,北京的糧食問題

是它成為都城後的伴生問題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

作為都城的北京城

它的糧食問題

從來不是“地方”問題

而是關係到

政權穩定與否的“中央”問題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是

“漂來的北京城”

一般是指北京城營建所需的

磚瓦、木材都是經由運河

搬到北京來的

這條運河可以運送建材

但最重要的功能是運輸糧食

這就要跟大家說說“漕糧”

“漕”這個字

在古代字書上的解釋之一

就是“水轉谷也”

也就是船舶藉助水力來運輸穀物

可以說漕運從產生之日開始算

其主導功能就是運輸糧食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北京城作為全國性政權都城

非農業人口規模巨大

而北京城京畿

及周邊地區的糧食產量有限

不足以供應城內非農業人口的需求

所以北京對漕糧十分依賴

但是,漕糧並不是給

平頭老百姓吃的

漕糧主要供皇室成員

官僚階層以及軍隊食用

充當俸祿、軍隊給養

例如,明清時期

官府在江南五府

徵調上等粳米、糯米

這些白糧就專供

皇室和王公大臣享用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清北京城主要衙署、倉廠分佈圖

(採自侯仁之主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南新倉上的氣樓

但是漕運糧食

經過長途水運和長時間倉儲

多少會有些變質

變成紫紅、黃絳色

稱之為“老米”

而這種老米

也是八旗子弟專享的“特供”

雖然有些變味

但吃老米在當時

也是令人羨慕的一種身份象徵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清末民初北京鐵路略圖

(採自侯仁之主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

但是到了清朝道光、咸豐年間

由於漕糧運輸費用居高不下

漕運制度開始衰落

糧食逐漸轉向海路和鐵路

城 市

文化範

元大都能吃掉多少糧食?

元代北京城(元大都)

鼎盛時期的城市人口數量

接近100萬人

元人胡祗遹

關於“匹夫歲費”

有這樣的記載:

“父母妻子身,計家五口,人日食米一升,是週歲食粟三十餘石;布帛各人歲二端,計十端;絮二斤,計十斤。鹽醢醯油,一切雜費,略與食粟相當。”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北京地區區域與城市人口變化圖

(遼代—元代)

胡祗遹列出的五口之家

一年的食物消費量

為30餘石的粟

至元七年(1270年)

大都城市人口41.8萬人

一年要吃掉粟

250.8萬餘石

泰定四年(1327年)

大都城市人口95萬餘人

城市人口一年要吃掉粟

570萬餘石

古代的升、石都是容量單位

不同歷史時期的石容量還不一樣

而我們所說的市斤、公斤

是重量單位

所以無法直接換算

為了方便理解

一石大致估算在百來斤

城 市

文化範

北京的飯碗端在自己國家手裡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

朱自清一身重病

寧可餓死

不領美國“救濟糧”

這至少表明

民國時期的北平城

已經有了來自國外的糧食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朱自清

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

為緩和糧食供應緊張局面

中國開始從國外進口糧食

1961年,新中國成立後的

第一批進口糧調入北京

這些糧食以小麥為主

還有少部分的麵粉、大麥、蠶豆

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法國

後來,從美國進口的糧食越來越多

超過了法國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說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據《中國糧食年鑑(2016年)》記載

北京市2015年的

糧食年供給總量

超過623.7萬噸

其中,北京市自產62.6萬噸

市外購進528.8萬噸

進口32.3萬噸

可以說,北京人的飯碗

雖然沒端在“北京人”手裡

但基本上端在“中國人”手裡

城 市

文化範

糧食不足造成的慘劇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糧食不足

會使量價居高不下

但更悲慘的卻是有錢無糧

因飢餓導致死亡的悲劇

蒙古成吉思汗狗兒年(1214年)

成吉思汗帶兵攻打金國

金國皇帝逃出金中都

據《蒙古秘史》記載

“剩餘的金兵[飢餓]瘦死前,

甚至自相食人肉。”

因為缺糧導致的“人相食”

在元代末年又一次上演

至正年間,劉福通在中原起事

出現了“江南海漕不復通,

京師屢苦飢” 的局面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據明人權衡《庚申外史》記載

至正十九年

“京師大飢,

民殍死者幾百萬,

十一門外掘萬人坑掩之。

鴟鶚百群,夜鳴至曉,連日乃止。”

因饑饉致死的人數

顯然有所誇大

但也足以說明當時

饑饉災情的嚴重性

城 市

文化範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在歷史時期

由於政府的控制力和交通條件所限

因自然災害

如洪災、乾旱、蝗災

而直接導致農業減產

進而導致糧價飛漲

這是一般規律

近現代以來

尤其是當代

科學技術進步,交通便捷

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和政府

只要舉措得力

不會出現糧價飛漲的局面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今天我們的飯碗裡

裝著自己國家生產的糧食

所以即便在疫情之下

大家也不會感到恐慌而囤積糧食

而歷史的經驗

則讓我們始終關注糧食安全

有了實打實的糧食產量和儲備

才能有保障糧食安全的底氣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本期嘉賓

飯碗裡的北京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

人文北京(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

歷史學院副教授 丁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