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何做到不生气?比如上课睡觉、不交作业、违反纪律等等?

默空文


面对学生不良行为,各种违纪现象,老师生气是正常的反应,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学生告诫和警示。

我们要做的不是视而不见,做佛系老师,不生气,甚至不闻不问,而是要“理性”生气,生气后要学会控制,不能完全被情绪左右,一时冲动,做出了后悔不及的事情。比如面对顶撞、公然挑衅、打架斗殴、作业不交、迟到逃学等现象,屡教屡犯,充耳不闻,很多老师不仅震怒,可能还会罚站罚抄罚写检讨找家长,甚至于体罚开口大骂扬言撵其回家。


生气时,我们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

因为生气失控,处罚不当,发生了好多“惨剧”,有的老师因此被处理,有的失去工作,有的触犯了刑法,有的若干年后遭到长大了的学生的报复。所以不能因生气失控而失去底线,触犯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说,生气时要考虑依法执教


老师生气失控,过于情绪化,显然在学生面前失态,师之颜面和尊严何在?事后想想,不禁面红耳赤、难堪至极、汗颜不已。如果再有好事者摄像下来,作为留存,或者发到网上,引起舆论海啸,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时生气过度,还会导致和学生家长的争论冲突,引起学生同事围观,愈加不可收拾。失去家长的理解配合,问题学生的工作就更难做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在同事学生家长心目中,立马会成为一个坏脾气的人,与人们心目中温文尔雅的教师形象相去甚远矣!所以,生气时要考虑自身的教师形象


生气有叠加效应,越说越气,越想越气,学生的前世今生,所犯的种种错误,便会一股脑从你嘴里蹦出,你就会失去理性和就事论事,更不会理性冷静分析提出希望和建议,剩下的就是用生气来惩罚学生,也惩罚自己。本来是出于好心和负责任,但往往把学生推到了自己对立面,反正一无是处,破罐破摔,甚至变本加厉,最后让你其奈他何。所以生气时,要考虑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就有了如何把握生气的方法

生气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用生气甚至是震怒来表达不满的立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也可以威而不怒,采取“忽略、冷淡”的迂回战术,让学生不知你葫芦里卖什么药,从而产生适度的紧张。


找学生私聊,从情和理两方面,指出其问题的实质和不利影响,同时倾听孩子的合理辩护,了解产生问题的根源,防止臆断和误解下做出错误的处理。有时候,要多方面调查了解,比如找家长和其他学生,从侧面搜集更多信息,找出学生不良行为的背后原因。

平和心态,反求诸己。孩子就是孩子,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也正因为此,才更彰显出老师存在的价值意义,所以面对学生犯错,完全可以平和心态。另外,好多时候,学生违纪犯错,可能是因为老师不公正、方法简单、对待学生冷漠、教学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及时警醒,注意从自己身找原因,并及时调整改善,毕竟“其身正,不令而行。


教育教学是一门大学问,任何一个问题和现象,都有值得思考研究的地方,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思考交流总结提升,从而能够科学艺术地开展工作。

我是致思远达,一线资深教师,喜欢思考研究,乐于探讨交流,希望您的关注!


知定得安


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何做到不生气?单单看这个问题,就知道这个提问者是一位热爱教育,忠于职守,充满爱心,不断加强自我修身的好老师!是让所有人敬仰的职业道德崇高的好老师!谈到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很专业的话题。下面谈谈我在面对学生不良行为表现的心态。首先,我认为爱,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精彩极了”的慈祥鼓励的爱。这种爱,在学生遇到错折,气馁的时候,给了学生的自信,是学生积极进取的源泉。一种是“糟糕透了”的严厉警示的爱,这种爱,在孩子忘乎所以的时候,及时予以惩戒警示,以达到矫枉过正的目的,使学生的发展不至于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要精准地把握这两种爱,即不能让学生得意忘形,又不能让学生气馁而误人歧途。因此,教育的惩戒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种认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明确了“打”的范围。即,学生上课睡觉该打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因为老师的课讲得不精彩,吸引不了学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是老师业务不精,怪不了学生。学生解答不出问题做不到题,是学生还没听懂老师的课,这也怪的是老师,自己的教艺不精,怪不得学生。学生答错了题,不“打”,世上有谁十全十美不犯错啊,允许学生犯错就不“打”了,若是不做作业,那是肯定要“打”,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那不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这还了得,一定得狠狠地“打”。学生打架,只要手里不拿家伙,我就看着他们打,打得赢的为上,因为,我要让学生在“打斗”中自己去摸索王者之道。若是拿家伙必“打”,行凶是要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违反安全的行为必定狠狠地“打”,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我要“打”得孩子长记性,打到他如手指碰到火一般,神经经质地缩回来,再也不敢有违反安全的行为了。

孩子必定是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呢,孩子是我们的作品,对待自己的作品,哪里来的“气”生呢?“望子成龙心切”也不该成为我们“生气”的借口,因为那只是我们无能的表现。其实,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喜怒哀乐都是为角色服务,为自己的艺术服务。想明白了这点,老师在面对学生不良行为,还哪来的“气”生呢?


陈诗均


别管过分了,要求孩子别太高了,就不会生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