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吃的是什麼?

筷不離手


我最喜歡吃的是麵食,北方人對面食情有獨鍾。麵粉是主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一天三頓離不了。只要是麵粉做的,怎麼都好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聊幾種常吃的麵食吧。

饅頭,麵粉加酵母,用溫水和麵,在溫暖環境下發酵。麵糰漲到兩倍大時,和麵排氣,揉成饅頭,二次醒發,上鍋蒸熟,大約需要25分鐘左右(要看饅頭的大小)。只用酵母啥也不加的饅頭是最原味最好吃的,嚼一口在嘴裡,越嚼越甜。這就是碳水化合物的奇妙之處吧。

麵條,味道爽滑,容易消化,是老少皆宜的理想食品。如果是手擀麵,爽滑有嚼勁,配上美味的湯汁蔬菜更是絕配。如果是掛麵烹調簡單,下鍋幾分鐘就熟,適合懶人做法,簡單快速方便,還好吃。真是一舉兩得。也是我的最愛。

包子,和饅頭一樣和麵,然後,擀成薄片,包上喜歡的餡料(菜包肉包通吃),一次多做點,凍起來,可以吃好多次。也是很方便的美味。不用另外做菜,主食和配菜一次性解決。好吃吃不膩。外出攜帶也非常的方便。製作由蒸煮而成,是健康營養的美味食品。

面片,加上美味的配菜和湯汁。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片,身體立馬暖洋洋。它也是身體虛弱的人的貧民補品。便宜美味營養易消化。

麻花,麵粉加食油加鹽再加點芝麻,炸制而成,麵食經過油炸,充分發揮了它的鹹香酥脆,就是好吃。一吃就停不下來。記得我曾經一個寒假吃麻花胖了十斤(不要笑話我喲)!嘻嘻,厲害吧,可想而知麻花對人的誘惑力了。它簡直是減肥的天敵啊,哈哈!不過就是好吃,愛吃。

軟煎餅,不用和麵,不沾手,省去面在手上黏黏的感覺,還能吃到可口美味。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省時快速,是最早的的最佳之一。想加什麼配菜,自由發揮,隨心所欲,可以創意多多。再配上自己喜歡的醬料,甜麵醬、黃豆醬、番茄醬或者是沙拉醬都可以,絕對美味。

花捲,就是饅頭裡加點油、鹽調味,也可以加上自己喜歡吃的蔬菜。新蒸好的花捲,不用下飯菜,幹吃都能吃兩個!味道非常強!

還有可愛的動物小饅頭,是孩子們的最愛,孩子挑食不愛吃饅頭,換個花樣,能多吃好多。

棗饃,大棗夾到饅頭裡,又營養又好吃,甜甜的口感回味在唇齒之間。

好吃的麵食比比皆是,愛它沒理由,一天不吃想得慌。我可以十天無菜,不可一日無面。一個麵食的鐘愛者。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美味心得。

對,我最愛吃的是麵食,沒有錯!

朋友你也來嚐嚐吧,相信你也會喜歡上它的。


小糯美食


親們,閱讀本文前,先點擊“關注”,這樣才可以在第一時間,免費收到我分享的精彩問答,你的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謝謝!

大家好,我是餐餐美味,我的問答是:分享美食是一種快樂,因為善於研究美食及分析美食,又是優質美食創作者,目前粉絲7762名,我對美食有一定的見解:

炸雞,在韓劇裡的畫面出現過,炸雞和啤酒的影子,那種感覺是不是非常好呀,特別是我們在肯德基或麥當勞買的炸雞,屬於那種脆皮大雞塊,外面是用薄薄的一層面粉裹得嚴嚴實實,一口下去脆脆的外皮,嫩滑的雞肉在嘴裡交融,雞油會順著薄薄的麵粉不停的流油,這種感覺吃的真是瑞人心肺,炸雞應該是當下的網紅產品,好多買美女都喜歡吃啊!美女想減肥可不容易嘍!

炸雞的竅門

1⃣️大家如何喜歡特別酥脆的。那只有用紅薯澱粉或者土豆澱粉做裹粉了,如果用玉米澱粉和麵粉做裹粉,在掛汁的時候脆皮容易變軟。

2⃣️這裡面的醃料需要放醬油,醬油的量不要太大,否則做炸雞時,都不能做出酥脆的口感。

3⃣️雞腿醃製時間要大於三個小時,這樣才能入味。

4⃣️炸雞的火候很關鍵,油溫不能太高,全程中小火,如果油溫高或者火候大,雞腿容易炸糊。而且肉質不熟,調成中小火可以炸的時間更久一點,肉質也能好吃。

結 語

因為炸雞叔脆可口、外皮金黃、肉質鮮嫩、越吃越香,是不錯的美食。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如果喜歡我們就點贊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


餐餐美味


打工仔阿鵬,我喜歡吃魚

十個裡說不定就有幾個這會兒在沒有暖氣的屋裡記掛著草長鶯飛的人間四月天。江水汩汩,萬物復甦倒還是其次,江河裡的鮮主要在這時開始冒頭,比如鰣魚。

吃江鮮旬時令,圖的就是“爭鮮”二字。寬體渾圓的鰣魚,裹著一片片大而細膩的魚鱗,鱗下的肥油珍貴,不用去鱗,蒸熟之後魚肉肥嫩細膩。

可以紅蒸,紅亮的湯汁映襯著鰣魚鱗片上的閃光,鱗脆而有油脂,伴隨著汁水與脂肪在口中炸開,腦袋裡懵了一下,花雕和酒釀的香氣裹挾著魚肉,但也只是淺淺帶過,蓋不過魚本身的鮮美。

這一條折射著粼粼銀光的魚,似乎滿足了人們對於一條完美的魚的全部想象。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鰣魚的痴迷似乎一直沒有變過。

與河豚、刀魚共同組成“長江三鮮”的鰣魚,以其鮮美位列三鮮之首。用蒸逼出鰣魚之鮮,是古人千年之前的智慧。明代時,這條魚更成為貢品。

中寫過宋時蒸鰣魚的手法:“鰣魚去腸不去鱗,用布拭去血水,放湯鑼內,以花椒、砂仁、醬擂碎,水、酒、蔥拌勻,其味和,蒸之。去鱗,供食。”

為了一條條出水即死的鰣魚,清代朝野不惜設“鰣魚廠”和“冰窖”,千里江陵一日還,只為了存留住那份生息。

處江湖之遠求而不得,居廟堂之高也要日夜兼程。這時的鰣魚,要想吃到便已經得一擲千金。

,得志或失意的文人騷客,總喜歡寄情於物、託物言志。除了竹、菊、松柏,送進嘴巴的食物也是最好的

想象當年某位詩人望著滾滾長江慨嘆時,忽然見到穀雨時節溯江洄游產卵的鰣魚,逆流而上,遊動迅速,而又性格剛烈,在洄游的途中撞到岩石壁壘,便會脫鱗而亡,不由想到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進程,彷彿與鰣魚之間進行了跨越物種的對話,高山流水之間遇知音也不過如此。

慢慢的,鰣魚便成為了不願苟活、典雅清高的象徵,《調鼎集》中這樣賦予它獨特的品性:“其性愛鱗,一與網值,帖然不動,護其鱗也”。

如蓴鱸之思的鱸魚一般,鰣魚一經提名身價百倍,食鰣魚的習慣如此慢慢流傳,連張愛玲也是鰣魚的頭號粉絲,不然怎麼會用“恨鰣魚多刺”這樣的語句來描繪人生三大憾事呢?

時過境遷,南方仍是“漁樵耕讀”的天下,鰣魚卻在悄然變化。

有一年初夏,捕魚人像往常一樣,拉開漁網,守在江心,等待著洄游至此的鰣魚落入網中。一小時、三小時、半天過去,都一無所獲,“真是見了鬼!”起初以為是巧合的這位捕魚人,或許沒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在長江裡守候鰣魚。

從那一天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五十年。

鰣魚的命運伴隨著過度捕撈與攔江築壩,引發了人們與古時完全不同的狂熱,從一擲千金,到千金難求,哪怕是這樣,無數文學作品裡提到的鰣魚,也就是中國鰣,最終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今日餐桌上的紅蒸鰣魚,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也是從那時起,人們對於鰣魚的狂熱,不再侷限於意涵,更像是一種“惜物”之情。中國鰣不見了,思念的缺口總要有其他東西來填補。

先是美洲來的西鯡,接著是東南亞的長尾鰣,人們成功馴養了這兩種野生鰣魚,大規模的人工繁殖似乎是對過往的一種彌補。鰣魚的價格慢慢從天價回落,重返餐桌,非富即貴之人也能一嘗古法蒸鰣魚的妙處

鰣魚依舊鮮美,只不過,曾經那條消失在長江的鰣魚,再也沒人見過它的身影了。

同樣是炙手可熱的“流量魚”,石斑的底色卻沒有這樣悲涼。

冬日來臨,年節將至,海鮮市場上,石斑總是最暢銷。一條體型巨大的巨石斑,也就是龍躉,帶著明顯的暗紫色斑紋,總是被碼放在檔口最明顯的地方。

攤主邊抖腳等待買主,絲毫不擔心滯銷的可能性,果然不出多久,今天上貨的龍躉已經賣空。

古法蒸龍躉,是年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壓桌菜。魚生起肉,片成斑球,留下魚頭魚尾,拼成整魚的形狀,只用些許鹽糖及胡椒調味,再加上生油起鑊的肉絲與香菇,年夜飯吃中端,大年初一吃頭尾,有頭有尾,年年有魚,

石斑就像是一個代表,意喻著龍抬頭的龍躉,以及通體亮紅、象徵著紅火的紅斑,都指向了魚本身之外的寓意——好彩頭,吃飯做事,總想有句吉利話,成為生活裡隨處可見的元素。

通體紅色的紅斑,紅斑底下也有很多種不同的紅斑魚,圖片只是其中的一種

和鰣魚不同,石斑在港粵的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古人稱頌石斑的詩詞少之又少,吃石斑的傳統,更像是伴隨著討彩頭的風俗,慢慢滲入到當地人的骨子裡。

以及沿海在舊時遍佈漁村。散落在各處的原住民,操持著傳統社會“農林牧副漁”中兩大不穩定職業之一,

另外一個不安穩因素,則是經商。清朝時,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崛起,在全國各處開枝散葉,這種經商文化帶來的除了財富,還有較為濃厚的宿命觀。

這種寄託個我於儀式感的的行為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幫助人在不確定的境遇中產生自信。

“世界是一個非常混沌的地方,大部分都不由我們控制。但我們可以哄哄自己”,人類學家迪米特里·西加拉塔斯說。命運的難以掌握,財富的來之不易,自然事事都要討個吉利。

祈福、生財、高升,所謂“心誠則靈”,有時更像是自我暗示下的激勵。於是,體型龐大的巨石斑,被當地人賦予“龍”字,成為力量的代表;而帶有象徵中國文化的吉祥紅色的紅斑,也成為中式喜宴中頗受歡迎的菜餚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捕獲而來的石斑,成為繼山珍——蛇、湖鮮——大閘蟹之後的又一潮流,被送進各大茶樓酒肆,舊時的香港,也可以在高檔海味乾貨鋪中尋見曬乾的龍躉皮。

長相光怪陸離的石斑,就這樣如鯉魚躍龍門一般,從鮮有人稱頌的海魚,變為魚市、排檔、酒樓的玻璃箱裡養尊處優的一員。

鰣魚之恨,是後知後覺的醒悟,是狂熱之後的沉寂,是亡羊補牢的遺憾。

石斑之喜,則是伴隨著風險與不安而起,慢慢紮根在風俗之中,成為希望的寄託。

曾經,人們慣於將肉身死後的昇天願景,寄託於駕遊昇天的魚壁畫之中,與死而復生產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現在,無論是鰣魚還是石斑,我們講到的魚早就沒有了遠古時期的含義。“魚”的吃法與寓意在幾千年的流轉中,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

今天很多人家客廳可能都會掛著類似這樣一副年年有魚的畫

人沒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也不會永遠吃到相同的漁獲。

想到青年作家雙雪濤在《飛行家》裡寫下的一句話“我喜歡吃魚,如果老婆能燒一手好魚,可能這一輩子就能堅持下來。”

或許在恆常變化的萬物之中,這種微小的不變已經足夠讓人心安。

喜歡吃,這是我的習慣啊,這些都是一直以來的習慣啊,我比較喜歡吃了,那就吃什麼都是想起它啊 下館子的時候,人家都是圍繞著吃什麼菜,我就會圍繞著有沒有魚,看餐牌有什麼魚,做法怎麼樣啊。一天沒見到魚就說家裡沒菜,口淡淡的吃不飽,而且還吃鹹魚不吃河魚,只吃海魚,估計程度不比我的低。 吃魚,吃習慣了,知道什麼魚什麼味道,怎麼弄好吃,一個人如果吃慣了海魚就會嫌淡水魚有泥味,如果吃慣了淡水魚就會嫌海魚腥的。 不過你的這個習慣不是什麼壞習慣不怕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