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己長大後喜歡“和珅”,而不是喜歡紀曉嵐?

宇宙小郎君


紀曉嵐迎合了我們小時候的世界觀,而和珅的手段卻是我們成年後所羨慕的。紀曉嵐在劇中剛正不阿,足智多謀,一心為公,對於對錯的判斷十分清晰,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且一直在阻止和珅的貪汙,這簡直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汙點的正面男一號的形象。他符合了我們小時候的想法,小時候單純,認為世界上的事情只有對錯兩種情。小時候我們崇拜英雄,尤其是在電視劇中反派明顯勢大的時候,正派男主角作為正義的化身,獨身反抗反派,多麼英雄、熱血的一幕!


渴水綠洲


小時候喜歡一身正氣,視權勢如糞土的紀曉嵐,討厭那個貪汙受賄,猥瑣諂媚的和珅。

而長大之後除了少數依然堅持理想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羨慕和珅那醉生夢死,大權獨攬的生活,而對清廉自守,胸懷天下的紀曉嵐卻都敬而遠之。

所以我們大部分人都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為什麼呢?

儒家經典中,有喜,怒,憂,懼,愛,憎,欲這七情之說。而在這7情當中,喜愛是正面能量,怒憂懼憎是負面能量,欲算是個中性能量。

我們在小的時候心裡恐怕只有喜和愛這兩情,兩情相悅。

我們不會有憂愁,不會害怕,沒有憎恨,沒有憤怒,甚至很少慾望。

無欲則剛,這才有資格去胸懷天下。

當我們長大後呢?

愛情讓我們可望不可得,你所珍惜的往往是別人不在意的;

憤怒迷茫了我們的眼睛,不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匹夫一怒,都血濺三尺。

憎恨讓我們心神不安,每天精於算計,卻往往誤了其唧唧性命。

害怕讓我們小心翼翼,膽戰心驚。那種盲人騎馬夜半臨淵的憂懼,能有幾個人能安安穩穩的睡一覺?

何以解憂,唯有權勢

當你能夠做到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

當你能夠一擲千金,無論做好事還是做壞事的時候,

當你的家人朋友,因為你所擁有的權勢而受益無窮的時候,

又有幾個人能夠不忘初心不問西東呢?

和珅的一生總結起來就是我來過了,我享受了,我走了。管他死後洪水滔天。

不畏過往,不懼將來,讓現在身上這副臭皮囊得到最大的身心愉悅,誰說這又有多大的錯呢?

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

有人說歷史是大多數人書寫的,

有人說歷史是由少數人書寫的。

當亂花漸欲迷人眼,暮然回首,我們小時候那顆初心卻在燈火闌珊處。

爭渡爭渡,爭起一灘鷗鷺

知否知否,卻愛環肥燕瘦!

誰不想成為一個君子呢?

你看我原先也曾是坐懷不亂柳下惠,現在還不是做了西門大官人?!


西門不帶刀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不變的是社會的本質,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性。

紀昀: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正史而言:他和和珅應該是忘年交,工作中有磕磕絆絆,也有相互的配合。文學成就較高。

和珅: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窺其一般。

影視而論:紀曉嵐嫉惡如仇,兩袖清風;和珅貪汙腐敗,忠於事君。愛誰?憎誰?大家心中自有公論。

就自己而言,對他們有喜惡的思考是從一集電視劇開始的:

二人在牢中就燕城賑災一事發表各自的意見(二人對話見附圖,視頻版觀看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第八集)救一人的糧食換救三人的麩糠,合理與否?所處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也不一樣,國庫空虛,賑災銀兩不足,當如何解決?賑災銀兩是否能足額用於災民?不得而知。饑荒災年,人們吃草根,樹皮,觀音土,甚至於易子而食!重要的是能活下去。在有限的條件下救更多的人命,孰輕孰重?總不能泛泛而談:“何不食肉糜?”吧? (劇中救民先救官的理論不認同)

還有一次賑災,和二在賑災的粥裡放了一把沙子,有效的避免了蹭飯的人。因為真正的災民只想裹腹。比較火的視頻平臺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因事導致困難的人去飯店尋一碗吃的,店主毫不猶豫就給了他一碗麵和一些幫助。事後店員問他:“你不擔心他是騙子嗎?”店主說:“面裡沒放鹽。”確實,當你飢腸轆轆的時候是最想吃飽還是尋求味蕾的滿足?結果不言而喻。

紀曉嵐所講固然有他的道理,和珅所為也有他的原因。就事論事,愛誰?憎誰?只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隨著學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有了更多的評判標準,這些標準也影響著我們的喜好,處事行為。

就事而言,紀曉嵐未必沒有自己的圓滑之處,和珅也未必沒有自己的剛正之行。每個人的少年都有一個俠客夢,仗劍天涯,快意恩仇。長大一些便會發現,往往事與願違,只能事成曲中求。所以就會喜歡和珅的某些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