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歐洲脊樑

01 德國抗疫記

此輪疫情,歐美爆發得最猛烈。當前世界大部分確診病例在歐美。

歐美抗疫戰中,目前德國做得最出色。德國感染人數不少,但死亡率控制得很低,目前為止不到2%,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低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國、英國的死亡率都超過10%,美國接近5%。

德國,歐洲脊樑


歐洲各國人口結構類似,都處於老齡化狀態。那麼德國為什麼這麼獨特?

原因之一,準備。

俗話說,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疫情最初,德國就大力檢測,發現並隔離患者。由於工業基礎厚實,德國的檢測能力迅速提升。

其實抗疫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發現患者,並隔離。

原因之二,運氣。

德國最初的一批患者,是在阿爾卑斯山滑雪回來的人。這幫人都是年輕人,愛運動,身體條件好,治癒率也就高。德國的年輕人很少和老年人一起住,因此傳染的群體還是年輕人,治癒率高。這是德國的運氣。德國的措施之一,就是隔離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接觸。

隨著疫情蔓延,德國老人感染會增加,死亡率也會相應增加,但也達不到意大利、西班牙的水平,因為實力不同。

德國,歐洲脊樑


原因之三,實力。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在高端製造業方面一直比較有競爭力。德國的汽車、機械、醫療設備的競爭力一直很強。

抗疫四大武器(口罩、呼吸機、防護服、核酸檢測劑)中,呼吸機最難生產。對重症患者來說,呼吸機是救命之寶。中國現在可以生產全球絕大部分口罩;但呼吸機產能大概只佔全球的20%,因為關鍵部件需要從德國和瑞士進口。德國雖然口罩產能有所欠缺,但它是呼吸機生產大國,在疫情爆發之初就準備了1萬臺呼吸機。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有足夠的呼吸機,死亡率也會大幅下降。

評,從抗疫角度看,德國堪稱歐洲脊樑。因為在科技、地緣、工業等方面,德國都無愧於歐洲脊樑。但是如果換一個層面看,作為脊樑的德國身上,披掛著諸多鎖鏈。

02 鎖鏈

先講個故事,有個土豪曾在德國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在他觀察的世界裡,德國人又懶又笨又窮,時不時去他那蹭吃蹭喝蹭抽。他埋汰起德國時,會無比自豪於東方文化。當他教育自己兒子時,卻不願在他引以為傲的東方文化上花費很多時間,而是讓他兒子在數理化這些理工科方面下功夫。而他不曾思索,那些數理化領域的很多定理、公式其實都是德國人搞出來的。這個故事呢,其實能反應出德國的不同側面。

歐洲的地緣格局很有趣——

歐洲屋脊阿爾卑斯山脈坐落在歐洲中部偏南的位置,山麓之南算傳統意義上的地中海文明圈;山麓西側為西歐平原,以法國為主;山麓北側為波德平原,以德國為主。

德國,歐洲脊樑


在很多人的傳統認知中,德國地處歐洲中部,猶如歐洲之中原,四戰之地,是歐洲內陸國。其實這個認知有兩大偏差。

偏差之一,德國和意大利,相當於背靠背坐落於阿爾卑斯山兩側。德國北部可以如俄羅斯、瑞典等國一樣直面波羅的海,也可以如荷蘭、丹麥一樣面臨大西洋(北海)。

所以德國並非內陸國。不僅如此,德國流出的大河非常有特色——

向北的奧得河流入波羅的海;

向西的易北河與萊茵河(歐洲第三大河)流入大西洋(北海);

向東的多瑙河(歐洲第二大河)流入黑海。

除了南方的阿爾卑斯山脈阻擋,德國向西方、北方、東方都有大河流出。在歐洲大國之中,從地緣來說,德國也堪稱歐洲脊樑。即便算上整個歐洲國家,除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瑞士和奧地利,就德國的地勢最高。

大家之所以覺得德國是內陸國,就是因為除易北河之外,德國流出的這些河流入海口都不在德國手中。奧得河入海口在波蘭,萊茵河入海口在荷蘭,而多瑙河入海口在東歐。

德國,歐洲脊樑


河流是大地的經脈。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失去河流入海口,猶如經脈堵塞,就像捆在身上的鎖鏈。

所以換一個角度理解,德國發動的那些戰爭,其實都可以看作是為了打通出海口而努力,試圖疏通脈絡,甩掉鎖鏈。

打西歐,相當於試圖打通萊茵河入海口;打東歐,相當於試圖打通多瑙河入海口。

偏差之二,雖然位於歐洲中部、四戰之地,但更多的時候是德國去打別人。雖然本身很勇猛,但策略不到位,最後總是被群毆,以失敗告終。

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德國的攻擊性。

03 攻擊性

羅馬帝國時代,日耳曼人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三大蠻族之一,他們起源於北歐,隨後一路南下,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把羅馬帝國折騰散架。

德國算是日耳曼人的主體國家。德國曆史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三大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號稱第一帝國,拖拖拉拉很長時間,最後被拿破崙滅了。

威廉二世的德國號稱第二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打散。

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號稱第三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打散。

這些事件都是世界歷史的熱點,最後無一例外地都是德國戰敗。正是這些戰爭最後的失敗,導致從德國流出的那些河流變得好像德國身上的鎖鏈。

德國,歐洲脊樑


按照立體史觀大週期律,17世紀以來的工業文明大潮中,歐洲人走在前頭。首先是英倫三島開啟工業化大門,隨後工業大潮湧向歐洲大陸,遍地開花,其中萊茵河流域成為歐洲工業文明的脈絡。

萊茵河,歐洲第三大河,僅次於伏爾加河與多瑙河。

在西歐,萊茵河為第一大河。其發源於瑞士,隨後成為法國和德國的邊界河。

萊茵河上游西面,為阿爾薩斯-洛林,法國第二大工業群(僅次於巴黎工業群)。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同志,就是洛林鄉下的村姑。

萊茵河東岸是德國魯爾工業區。如果說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那麼魯爾區曾經就是德國的發動機。

德國,歐洲脊樑


再往萊茵河中下游看,沿岸是德國的一系列名城,曼海姆、路德維希港、美因茨、威斯巴登、科布倫茨、前西德首都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杜伊斯堡,類似於中國長三角城市群。

萊茵河最後在阿姆斯特丹(類似於長三角的上海那個位置)入海。

評,萊茵河不僅是西歐的根脈,也是歐洲的錢袋子。

從瑞士到荷蘭,萊茵河兩岸集中的財富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而戰爭總是圍繞錢袋子展開。

歷史上法國和德國的大部分戰爭沿著萊茵河展開。

神聖羅馬帝國時代,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都算德國地盤。

路易十四和拿破崙時代,法國比較強勢,把阿爾薩斯-洛林搶走。尤其是拿破崙時代,給那裡植入“自由、平等、博愛”的意識形態,把它從思想上變成法國人的領土。

普法戰爭,德國勝利,把阿爾薩斯-洛林割走。

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在英國、沙俄、美國的幫助下戰勝第二帝國,不僅把阿爾薩斯-洛林割走,還順便把德國的魯爾區也一起拿走,相當於給虛弱的德國致命一擊。隨後那位來自奧地利的藝術家上臺,關鍵性的一步,就是出兵萊茵河東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德國,歐洲脊樑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橫掃西歐,在大西洋岸邊洗坦克車,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就是打通了萊茵河出海口而已。那是德國的巔峰,其實就是控制了萊茵河的錢袋子。那時候的萊茵河,就是德國的血脈。戰後德國再次失去阿爾薩斯-洛林,失去萊茵河下游的出海口。萊茵河看起來又成了德國的鎖鏈。

04 威懾歐洲

往東看,那是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

多瑙河連接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上游的德國和奧地利都屬於日耳曼人,中下游原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那些國家以斯拉夫人為主。

歐洲歷史上,多瑙河上游的日耳曼人一直試圖去征服下游。

一戰時代的奧匈帝國,差點就打通多瑙河入海口。

二戰之前,希特勒吞併奧地利,並聯合了巴爾幹半島諸多國家,算是短暫打通多瑙河入海口。但就如萊茵河入海口一樣,戰爭結束便丟失。

雖然德國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出海口方向比較糾結曲折,但真正體現德國鎖鏈加身的是奧德河出海口的喪失。

德國的南方是山地或高原,北方是波德平原。德國大縱深殺伐的歷史,主要是在波德平原上縱橫馳騁。其中受害最深的就是波蘭。

如果要從歷史上挑選悲催的國家排行榜,波蘭肯定榜上有名。波蘭夾在德國和蘇俄之間,一不小心就被瓜分了。

1772年,普魯士、奧地利、沙俄,第一次瓜分波蘭

1793年,普魯士、沙俄第二次瓜分波蘭

1795年,普魯士、奧地利、沙俄第三次瓜分波蘭

波蘭就好像位於流氓群中的小媳婦,一不小心就被侵犯。波蘭能復國,要感謝拿破崙在歐洲把德國和沙俄打得頭破血流。

德國,歐洲脊樑


拿破崙失敗之後,波蘭再次被德國和俄國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可憐的波蘭又一次被德國和蘇聯瓜分。

在德國參與瓜分波蘭的歷史上,奧得河一直都是德國的內河。

時間到了1944年,隨著德軍的敗退,波蘭復國,要求恢復原有國土。然而波蘭是1939年在德國和蘇聯的聯合絞殺下滅亡的。德國侵佔波蘭西部,蘇聯吞併波蘭東部。德國戰敗之後,理所當然地吐出佔領的波蘭領土。作為戰勝國的蘇聯,則把佔有的波蘭領土直接劃入蘇聯,作為補償,又把德國東部地區劃給波蘭。

德國就這樣失去了奧得河出海口。

德國,歐洲脊樑


同時失去的還有東普魯士。德國領土從二戰前的約47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二戰前德國佔領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縮小到二戰後的35.7萬平方公里,損失比例約24%。

尤其是東普魯士的丟失,對德國相當於一記重拳。當時斯大林指出,東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根源。為避免戰端再起,蘇聯將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及周邊地區劃入蘇聯,把其他地區劃給波蘭。1947年,蘇聯再次施展留地不留人的冷血政策,驅逐東普魯士的所有德國人,讓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東普魯士相當於被完全摧毀。

蘇聯解體之後,加里寧格勒成為遠離俄羅斯的一塊飛地。那片曾經誕生過大哲學家康德、赫爾巴特,大數學家哥德巴赫、希爾伯特等眾多歷史名人的土地,如今徹底貧瘠下來。

05 大歷史

縱觀德國曆史,會發現如下特點:

德國很好戰;

德國戰鬥力真的很強;

德國最後總是在群毆中戰敗;

但給人感覺卻是雖敗猶榮。

因為戰敗後的德國會很快崛起,再次強大起來。世界上很少有像德國這樣的國家,經歷過這麼多次失敗和崛起。尤其是近代,德國敗之慘,崛起之迅猛,讓人目不暇接。要問因果,那便是這波工業文明週期中,德國貢獻良多。

德國為什麼有能力掀起兩次世界大戰?那是因為在19世紀初期,德國人引領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康得、黑格爾、馬克思、愛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這些足以改變人類文明走勢的科學巨匠,堪稱歐洲之脊樑。他們給德國人推開嶄新大門,抬高了德國的底蘊。

評,要培養民族或國家底蘊,關鍵在於培養大師。

所以德國人即便戰敗,但又能快速崛起。二戰戰敗之後,德國被分區佔領,相當於被肢解,但在經濟領域卻很快騰飛。

當蘇聯和美國冷戰搞得不亦說乎時,德國和日本經濟騰飛,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成為高端製造業的代名詞。德國隱藏在歐盟內部,不用再去打仗,成了歐洲的發動機。如果歐盟發展得好,那麼地緣上捆在德國身上的鎖鏈就將迎刃而解。

此次疫情來看,德國人性格中的冷靜、嚴謹與精神和現實底蘊再一次展示出來。但是德國能顧得上他自己,卻無法兼顧歐洲。所以歐盟註定困難重重,而德國試圖通過歐盟解決地緣鎖鏈的戰略,也難以施展。好在德國屢敗屢戰的經驗很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