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苏轼

一、仁宗盛治,一个令人神往的繁华盛世

热剧《清平乐》转眼已连播8集,一片叫好之声,豆瓣评分也高达8.1分,是名副其实的热播历史剧。官家宋仁宗赵祯不仅是剧中的主角,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

这个官家实在太不寻常,他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42年,也是前无古人第一个被尊谥为“仁”的皇帝。要知道,这可是封建社会儒家的最高理想与评判标准。那么,这位官家(宋朝对皇帝的自称和尊称)又有何异能,得此殊荣呢? 最令人唏嘘向往的莫过于他开创的“仁宗盛治”。用清代无名氏的《东坡诗话》来说:仁宗皇帝,“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重视培养人才

仁宗朝,重视人才选拔,兴办学校。在他治下,良相众多,俊杰满堂:早期的寇准、王曾、晏殊,之后的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沈括、米芾等,这一连串的杰出人物,几乎囊括了北宋一朝的大部分名人俊杰,每一个人拎出来都是彪炳青史的大人物。

文化繁荣

说起文化,散文“唐宋八大家”去掉唐朝韩愈、柳宗元两人,其他六位都活跃在仁宗时期,这六人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的开创者晏殊、柳永、范仲淹、苏轼,共同将宋词打造成时代的标志文化。正如网友调侃:官家的这些大臣绝对算得史上最强“古文背诵天团”,晏殊的《蝶恋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先进科技

这个不用多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仁宗时期,有3个得到了应用。火药方面,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地雷等武器;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宋代文化典籍的保存立下大功。

宋仁宗这位官家又是凭借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盛世呢?这还要从他初登帝位说起。

二、“东食西宿”的官家最得宠,左右逢源顺利亲政

在《清平乐》剧中,官家一出场,即因为一件左右为难的棘手事件,而感到无所适从,即“生母之争”。

八大王赵元俨告诉官家,他的生母其实另有其人,就是看守他父亲宋真宗陵寝的李顺容。年少的官家急于想与生母相见,却因身为帝王,裹身于政治旋流之中,无奈最终被恩师晏殊劝回。

历史上的宋仁宗,其身世与剧中相差无几。从一出生就被当时无子的刘美人(即后来的章献皇后刘娥,剧中大娘娘)据为己有。这件事一瞒就是近20年,在这段时间里,小赵祯对皇太后恭顺仁孝,像对待亲娘一样。

关键的变化是在他得知身世真相之后,这种两难像激素一样,刺激小赵祯迅速成长。

随着他不断长大,甚至得知自己生母下落之后,仍能隐忍不发,继续对皇太后毕恭毕敬。说明年少的赵祯的心智正渐趋成熟。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最令人称道的是,在皇太后去世之后,亲政后的官家仍能秉持一颗公心,对待皇太后刘娥及其家族。

恰在此时,官家听说自己的生母李氏是死于非命,而凶手指向刘太后。官家听说后,决定开棺查验。原来,自己的亲娘并未受到伤害,刘太后并未有负于他亲生母子。得知真相的官家感叹到:“人言岂能信?”随即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后来,官家为刘太后、生母李氏特别建立奉慈庙,均以皇太后身份供奉。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官家亲政之前的这段日子,正是心智不成熟时的自然流露。在得知自己的生母被贬看守先帝陵寝,却能克制自己内心的冲动,与刘太后相安无事,可见他的先天秉赋着实很高。最终度过艰险,修成“正果”。历史上有个典故叫“东食西宿”:

齐国一户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天生丽质。有两户人家都来求婚。然而,问题来了,东家的儿子长得很丑,但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相貌英俊,但家里清贫如洗。父母两人犹豫不定,就来问他们的女儿:“闺女,你想嫁给哪户人家?如果不好意思说出口,你就将相对应的那只胳膊袒露出来。”结果这个女孩把两只胳膊都露了出来,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行不行啊?”

当然,这个典故是讽刺像女孩这样的人贪得无厌,啥好处都想要。但是,如果我们回头来看,这不正是官家应该深刻领悟的执政的最高奥义吗?生母赐给他身体,却无法陪伴他成长,养母刘太后对他视若己出,且有很高明的政治手腕,对于小赵祯来说,不正是东食西宿的完美结合吗?最终结果,皆大欢喜。

或许从官家为两位太后立庙那一刻起,这种联合、平衡的政治艺术就已经深深刻在他的心底。

同样,当官家学会将两位太后同时装在心里,他的心胸已经像大海一样大了。

官家长大了。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三、示之以宽,方显其仁,将耿忠之臣与奸伪之徒兼容并蓄,方能成就大业

1、不避亲,贬谪帝师晏殊,以全皇帝对刘太后的孝心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晏殊被贬知宣州,后又改为应天府(河南商丘)。作为官家曾经的侍读学士(相当于皇帝的老师),官家当时尚未亲政,对于此次贬谪,虽然心有不甘,却并未意气用事,为老师求情。

作为北宋名臣,晏殊即使被贬黜,也是到了哪里就在哪发光。在应天知府任上,他大力扶持应天书院,还力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为仁宗朝培养了大批人才。

官家是好官家,在少年时,就能看穿背后利害,不避亲,不护短,以天下为重,令人钦佩;同时,官家也有幸得遇这么多名臣志士,像晏殊这样的大才,不仅才气优秀,而且,心胸也很宽广。虽遭贬黜,也能在地方上干出优秀政绩。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2、不计恶,对吕夷简的野心明察秋毫,却又以大局为重,不动声色

历史上的吕夷简,虽有任人唯亲之举,然而暇不掩玉,他在刘太后听政时期,与其斗智斗勇,小事上顺着太后,但在官家的原则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

在《清平乐》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与八大王唇枪舌剑的辩驳,以及官家生母李辰妃去世时,曾力谏刘太后要厚葬李妃等桥段。

用朝中重臣评价吕夷简,恰如其分。然而,这样一个名臣,其实也有私心,他任人唯亲,有舞弊之嫌,也曾多次贬谪范仲淹、欧阳修等人。

对于这些,官家自然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而,他对吕夷简虽有猜忌,却能多次罢黜,多次起用,并非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一个人。

公元1044年,吕夷简病故,当时大臣们正在向官家奏事,官家听闻讣告,恸哭道:“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可见吕夷简的功绩在官家眼里是何等重要。

对待吕夷简这样的重臣,官家能够容之,用之,实属难能可贵。而吕夷简终其一生,几次罢相,复相,也不改其志,对朝廷的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3、不信侫,对范仲淹三贬三用,人尽其材

范仲淹其才,有目共睹,他文武兼备,无论是贬谪地方,还是西北主军,都做出令世人赞叹不已政绩,像范公堤、庆历新政。官家虽然3贬范仲淹,却不妨碍范仲淹在地方上做出显著功绩,更不影响官家对他的多次起用,重用。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四、官家身上4个亮点,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金科玉律

官家的气度心胸,高超政治手腕,不仅是治国利器,同样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金科玉律:

1、凡事需忍,三思而后行才不致犯大错

在《清平乐》剧中,我们看到官家由起初的愤懑难平的稚嫩少年,渐渐成长为胸藏锦绣、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这里面,最显眼的就是一个忍字。

官家的忍与常人不同,其中的关键就是:官家的忍通常伴随着审时度势后的妥协悲天悯人的避让。与其说这是忍让,不如说是运筹帷幄后的阳谋,扬善抑恶的谦让。比如官家对吕夷简意图独揽大权的小动作,看在眼里,却故意不露声色,还将范仲淹再次贬谪,吕自以为得计,然后,官家随即提议,将久放在外的恩师晏殊召回朝堂。这哪里是忍?分明是在玩局,让臣下对自己服服帖帖。

所以,我们也应该像官家一样,忍让在前,续招在后。

一味逞强,过刚易折;一味退让,软弱可欺。只有做到一边迂回委婉,一边暗中多算(比对手多想一步或几步)而胜。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2、秉持“公心”,就事论事,不偏不倚

官家的公心也有其独特之处。纵观整个仁宗朝,官家秉持公心,始终如一,坚持了42年,这才是最厉害的。

老子《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最重要的一点是,不随便折腾,不随意更改政令。他的坚持,其实是在告诉天下,朝廷定下这样的政令与执政风格,决不轻易乱折腾,大家围着这个原则,适应它就好。由于有了稳定的预期,从上至下,各司其职,国家机器也运转如常,终开创一代盛世。

官家以己度人,一次,在饿肚子的深夜,特别想吃羊肉汤,但由于不愿打搅值班太监选择了沉默。结果,一代帝王在皇宫竟然饿了一夜。这样的胸襟实在令人佩服。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这里的公心应该对应我们个人的诚信。人无信不立,没有诚信的人往往说过的话不算,在诱惑面前很难坚持当初的承诺,这样的人就没有诚信,也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托付。因此,言必信,行必果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好好补习的一堂人生成长课。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3、不偏执,听人劝吃饱饭

不偏执,善于纳谏是官家的美德之一,也是成就其一代圣君的基本素养。在剧中,每当官家遇到烦心、棘手的问题,烦躁不安时,就会诵读《皋陶谟》:

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人都有秉性,有私心,官家也不例外,要做到一心为公,不偏执,这需要时刻警醒、约束自我。就像华为的熵减理论一样:企业或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种熵增过程(即消耗越来越大),人就会逐渐衰老,企业就会越来越懈怠。作为企业和个人,就必须时刻给它注入额外多的能量,以抵消和改变这种熵增的坏现象,实现熵减。

于企业而言就是对企业战略、人才管理、与外界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不断革新、改造;于个人而言,则是通过不断精进专业知识,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实时调整,来对抗熵增带来的懈怠与麻木。这就是官家不偏执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4、警惕非黑即白的对立认知,以和光同尘之心营造一个包容的大生态

后世对仁宗皇帝多推崇有加,然而,也有人提出,他执政时,曾多次“黑白不分”,比如多次贬黜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其实还包括吕夷简。既然是明君,他就看不到范的忠心与才干吗?

其实,这大概是一种误读。正如前面我们说到官家生母之争那段时,提出帝王执政的基本手腕有两个:联合与平衡。

联合:用最多的资源与人才为自己的天下服务。

平衡:取用人才必然带来分权和抑权的问题,然而,帝王的终极理想是不至于威胁皇权,却又能最大化发挥臣属的能量。一味打压与褒奖,都难以实现效能的最大化,而只有平衡才可以。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以欧阳修、范仲淹为首的“君子党”一定很讨厌吕夷简等人,然而,在官家看来,都是自己得力的臣属,相生相克,我都会用,又都不会褒到极致,也不会贬到极致。与官家反其道而行的,就是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登基之初就大力铲除阉党(主要有魏忠贤等人),勤于政事,厉行节俭……貌似是一位好皇帝,结果,在位17年,大明王朝彻底崩塌。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眼里不容一切异物,他不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人”的古训。他只想着嫉恶如仇,容不得魏忠贤,却并未在除掉魏党后,选拔合适的人选接替他的政务;他也看不惯朝臣们的行事作风;他还看不惯边关大将的“任性”,结果把袁崇焕处死……

黑白是分明了,最后却落得孤家寡人,大明岂能不亡?

《清平乐》官家心胸广阔,用宽而显仁,做得一个“好家长”


总结

从官家的仁政治国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高超的政治手腕与令人钦佩的为人品格。他能够创造仁宗盛治这样的盛世,一方面肯定是利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同时,这与仁宗皇帝的付出肯定亦不可分。

或许你不知道,官家平日处理政务、召见众臣的地方叫作垂拱殿。垂拱的意思是垂衣拱手,什么都不用做,却能治理天下。这大概是对仁宗皇帝执政之术与盛世之果的最贴切赞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