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静谧的孤舟


您好,我是逗你乐剪影,很荣幸回答您这问题,第一次看了这部片子,却原来和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几多感慨,不吐不快,与有心者共同商榷。故事无非就是几个人的人生故事而已。那么我就把几个人的印象细细的说来,让我们重温一下动人心魄的感情,虽然未必欣赏。

段小楼:段小楼是个男人,就算生在现在也是女孩子们心仪的对象。他为人坦荡,做事大气有魄力,小时候一起练功为了让小豆子少受苦而受到师傅的责罚,在给菊仙披衣的一个动作之下男人的魅力尽情展现;他做事仗义又不缺少圆滑,肯为了大局而委屈自己,就如文革时候为了全团的生计而与小四同台唱戏;他说话风趣幽默,有玩世之风,比如逛妓院和菊仙逢场作戏,打小练功就可以把痛苦当成爱好。然而同时,他也有因性格的张狂而带来的无法释怀的缺点。他大气中缺乏严谨,更多讲究的是男人的面子问题,比如没有拒绝就答应菊仙的婚事,在师傅面前罚跪时怒喝菊仙“这是老爷们之间的事”;他不仅缺乏严谨,甚至是随心所欲,没有任何的理性思考,甚至是都没有想过需要思考问题,基本上是被剧中其他人的思路所指挥。说到对京戏的看法,他就更把它当成生计的一个本钱,没有任何稍微高一点的理解,甚至不如袁四爷。做为全剧中联系所有角色的核心人物,段小楼这个形象真是让人爱之极深,却又恨之最切,直恨不得自已当了他的角色,让他的张狂之处更加惬意,落魄时节可以理性应对,调整好全剧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减少一点误会痛苦。天下的女孩子们看清楚了,也许你们的哥哥就是这样的形象,你能把握的好么。

程蝶衣:本剧中的最大的悲情人物,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大的受害者。悲惨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女性化的性格,不仅是行为举止,更多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之所以说他是最大的悲情人物,是因为无论什么事情,他都努力去做,而且都做到很好,可惜他还是得不到他向往的任何东西。他是那样的刻苦练功,完全改造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却换回了太监的凌辱,门外关爷的一句话“哪个虞姬还不是一死”就把他给卖了;他教育小四,希望他也能象自己一样的成长和功成名就,却换来了无知的小四对他无比的怨恨;他那样的心系眷顾段小楼,直到最终死在段小楼的怀里而曲终人散,而一个菊仙就让两兄弟无数次的反目成仇;他为了小楼忍辱给四爷做相公,他为了小楼而给日本人唱戏,而这一切,最终又成了小楼唾弃他的理由。文革并不是悲剧的原因,无非是给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三个主角的疯魔举动,其实就是长期以来内心想法的表露。

对于程蝶衣,正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习惯了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总以为自己的行动可以换来自己的梦想,终于在人们的视野里面越走越错,越陷越深。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所有的人都把他当成牺牲品。尽管舞台上他赢得了满堂喝彩,然而生活中他是那么的缺乏表达和抗争,也许,只要他能不那么安于沉默,也许他的世界会略微有些精彩。寂寞是寂寞者的墓志铭,当那剑锋过后的一摸鲜血喷涌而出,是他唯一的一次表达,也是最后一次表达,然而就算这样的以生命为药引,他的心愿就能够完全表达么。

菊仙:我深深的佩服菊仙的手段,也正是这些手段让我对她有特别的恨意,就如同《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壁儿一样,她为了爱在毁了别人的同时也毁了自己。菊仙出身风尘,做事刚毅果断,思路清晰,嘴极尖利。从她自赎己身到下嫁段小楼,真是心思缜密果断,步步惊险步步赌博,终于挽来了期待的爱情;在以后的两人相处中,完全是按照她自己的意识改造掌控着段小楼;在对待程蝶衣的问题上,又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段小楼不在乎良心和诚信,不受任何外物的拘泥,一切以能抓住段小楼为要务。然而,她对段小楼的要求也达到了极点,即使明知文革中段小楼是迫于形势而掀她旧事,却仍选择弃生求死。到这里,我不想再说那个千年不变的话题,菊仙是为了爱还是因为生存而和段小楼在一起,也许生存和爱情本来就是同一的,无所谓因果,也无所谓对错。一个在妓院(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又能对她有什么要求;但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却又如何理解!

袁四爷:一个没落的贵族能寻找到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不多,北京的厉家菜算是一个典例,袁四爷则选择了京剧。要说,对他的确也有同情的地方,但对比起劳动人民的深仇大恨来就一无所有了。一个人,想安生的活着其实也不容易,更何况有着历史背景。无论如何,人都得在所在的环境里面混出个样来,靠吃祖宗基业,就算自己想一无所求,也是不可能的。

关爷:关爷可以说是整部片子里面唯一的一位非悲剧人物。关爷年轻时唱戏是红角,老了开班教徒,一辈子给了京剧,而京剧的确也是在社会上特火的一个行当,类似于现在的软件业,自己活了一个尽心顺意,徒弟也让自己露脸。死也死的风光,死在了自己的事业上面。纵观关爷的一生,可见选择一个合适的事业方向是多么的重要啊。

小四:很多人会恨小四,就如同段小楼的话“小时候是一条蛇,你给捂活了,现在人家成了龙,罩不住了”。小四的一生坎坷超过其他剧中人,从小是孤儿,戏班里长大,在正是学活的时候赶上了文革,年轻的他哪里懂得生活的险恶和成长的艰辛,风头正劲的时候是很过瘾,造反、批斗、唱主角,但运动过后可以想象必定和文革的小将一个下场,一辈子没有成就一点可以说道的东西。一个人的悲剧,有历史的社会的责任,个人啊,也应该有所警醒才对。

一场电影看完,一段历史,几个人物,都烟云般的去了,正如电影散场,大家一咕脑的离开。然而,就在剧中人的身上,隐隐也有我们以往的未来的生活的影子,也许可以让我们更懂得生活,能把握生活。荣哥去了,因为他是剧中的一个;而我们快乐,因为我们是看客。











笑哥剪影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霸王别姬》经典的原因剧里自己说了:

【不疯魔不成活儿】

作者越权挑演员。

《霸王别姬》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制片人徐枫向李碧华买版权谈了三个晚上,三个晚上和钱一点关系没有,因为李碧华要挑演员的权利,她是根据张国荣为蓝本写的程蝶衣,必须张国荣演。

导演苛求到变态。

每场戏陈凯歌都要先开会再彩排,直到都满意再一遍一遍的拍,用哥哥的原话评价:

”转头的幅度转到多少度都要讲好,一个镜头可以重复拍上四个小时。”

演员为了戏全玩真的。

戏里有两段打屁股的戏,其中成年张丰毅演的段小楼,不但要真脱,还主动要求真打。

体验生活比拍戏长

《霸王别姬》拍了五个月,但是张国荣完全推脱掉所有的事情,在北京和专业老师学了半年的京剧。

所有的努力,必然出经典。


文开石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真正好的电影只有两部半,其中两部指的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半部指的是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的道出了《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以及对中国电影史的影响。那么究竟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地位如此之高?让我给大家把这部电影分析下吧。

影片霸王别姬主要讲述了两位主人公在乱世之中的情感纠葛:段小楼与程蝶衣。两人是一对同在戏班子长大并学艺的好兄弟,经过勤学苦练和师傅极其刻薄的管教之后,成了一代名角。两人感情深厚,约定好一辈子一起唱戏,但是两人对戏剧与真实人生的理解却有所不同,段小楼深知戏剧是虚幻,而人生则是真实;可程蝶衣却人戏不分,生生的爱上了段小楼的“霸王”。甚至自己的师兄娶了菊仙,还心生妒忌。三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乱世之中导致内因外因的矛盾不断出现和升级,最终造成悲剧。

首先,本部影片是陈凯歌导演的第五部影片,它选择中华文化最深的国粹:京剧艺术以及艺人生活作为题材,通过精致的刻画,细腻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生的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摄最成功的电影之一。霸王别姬是一代经典,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烙印。用“梨园带泪”来刻画程蝶衣的戏剧人生,几个角色的塑造深刻的挖掘了历史的人性。剧情细腻,内涵也丰富深远。

其次,在影片的结构上,影片运用倒叙手法,开端是程蝶衣和段小楼二十一年后最后一次同台的场景,也是蝶衣自刎的场景。随着影片的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北京巷子的场景。蝶衣的母亲,蒋雯丽饰演的一个妓女,抱着“小豆子”在街上走,看到了戏班子在街头表演,心声想法,为了自己,把小豆子送进艰苦的戏班子学戏。用结构把影片超长的世间跨度联系在一起,用两个小人物的悲剧讲述时代的命运。

本部影片以运动镜头为主,主要是跟和移来交代故事环境,特写和近景来渲染环境气氛。 小豆子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同,他是个六指,师傅本不想收留小豆子,直接打发了一句“祖师爷不赏饭吃,我也没办法。”他的母亲见状,正好门口有一个磨剪子菜刀的人,抱着小豆子,冲向门口的木头桌子,一把蒙住孩子的眼睛,随着一声“咔嚓”,小豆子多余的手指被切掉,血哗哗的流了下来。本段“磨剪子嘞,呛菜刀。”和屋内的场景对话正好形成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特写镜头给人们一种很强烈的心理渲染。

同时在光线上也很优秀,给小豆子母亲的脸夸张镜头光效的运用,强调影片印象主义风格,蒋雯丽的角色戏份虽然不多,但是却至关重要,她的存在改变了程蝶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导致蝶衣价值观扭曲的主要原因。在程蝶衣得知段小楼娶了菊仙以后,特写他卧室的鱼缸也是一大特色,运用隐喻的手法,此刻的程蝶衣好比水中的金鱼,师兄好比水,水可以离开鱼,鱼却不能离开水。用此手法表达程蝶衣难过悲伤郁闷的心情和进退两难的处境。

最后,张国荣和张丰毅、巩俐、蒋雯丽的演出也是格外的出色,一群老戏骨用精湛的演技演绎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使得影片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代经典。

转来转去,程蝶衣的那句话才是最真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程蝶衣的一生都活在戏里,乱世是导火索,而“不疯魔不成活”的性格则是更加速了他悲剧的形成。超出现实的爱情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场凄美的梦境,当有一天梦醒了,人终究要回到现实,那时只会更加悲伤与迷茫,到了最后,该面对的依然要面对。所以我们还是踏踏实实的活在现实中做好自己吧。

电影是净化世间,陶冶灵魂的艺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导演与专业的拍摄手法出类拔萃之外,更注重的是对观众心灵的洗礼,好的电影不管多少年拿出来看都是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它好比一壶好酒,年头越久越是香醇,随着岁月的增长和年龄的增加,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能它让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抚平自己波澜起伏的情感,这才是经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