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管理“窟窿”,莫讓預付卡野蠻生長

補上管理“窟窿”,莫讓預付卡野蠻生長

  上週,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天天3·15消費週刊》深入調查的健身行業攬儲、跑路“套路”引發社會各界關注。不單是健身行業,餐飲、美容美髮、兒童娛樂等不少服務行業也都會利用預付卡機制提前獲得收益。記者調查發現,今年1月以來,多家知名連鎖美髮店相繼關門;近日,也有面包連鎖店以受疫情衝擊為由,遲遲不恢復營業。詳情>>

  預付卡消費作為一個新鮮事物,本身是一個好辦法,可以實現消費者、商家和市場的多贏。遺憾的是,攬儲、跑路的“套路”頻出,已然讓這一消費方式變了味,成了消費者心中的痛,割裂了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應有的信任,更破壞了市場基本的秩序。

  歸根結底,預付卡野蠻生長的根源是管理上存在明顯的漏洞,儘管早在2012年,商務部就出臺了管理辦法,要求對單用途預付卡企業進行登記備案,但現實是,很少有商家進行備案,也很少見到相關部門對此追究監督,導致預付卡消費處於監管真空狀態。

  從報道來看,有關部門只是提醒消費者充分了解經營者的信用度,同時還提醒消費者注意留存票據,便於事後維權。而事實是,因維權成本較高,大多數消費者最後都不了了之,導致不法商家不斷變著花樣忽悠消費者充值辦卡進行預付式消費。

  必須看到,預付卡這種消費模式和群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套路”層出不窮的現實語境下,必須儘快補上管理“窟窿”,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而這,首先需要主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做到預付卡消費企業完全備案登記,全面掌握其經營情況。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不能光靠消費者的理智和謹慎,必須將監管靠前,比如全面公開預付卡企業經營情況、信用狀況,讓消費者心中有數,尤其是對經營狀況存在異常的企業,及時向社會公佈情況、發出預警,斬斷不良企業向消費者伸出的魔爪,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另外,在拓寬消費舉報渠道的同時,必須給予消費者維權更多的信心和力量,降低維權成本,比如,應加大對相關案件的查處,對拒不整改的違規髮卡企業和應備未備企業堅決從嚴處罰,涉嫌非法集資和詐騙的要及時向屬地公安部門移交,儘快追回資金,給予違法企業及其責任人應有的法律懲罰。

  我們相信,只有多措並舉,形成多方監管打擊合力,補上預付卡消費的大大小小管理“窟窿”,增加經營者的違法成本,給預付消費加上“安全閥”,才能讓預付消費這個新型商業模式更好地為消費市場加碼。(趙有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