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野蠻”文化造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近年來,小說《大秦帝國》系列以及電視劇的演繹,掀起了一片秦國熱。

對於最終,為什麼是秦國掃六合,一統天下,眾說紛紜。

為什麼說,“野蠻”文化造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當然,這裡面有國君的戰略眼光,有謀士的立伐決斷,有將士們的生死拼殺,有國內民眾的鼎力支持,影響秦國最終成功的要素有很多。

除了這些,李侃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兼容幷蓄,不拘一格吸納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對於秦國一直懷有牴觸心理,認為秦國是蠻夷之邦,不是文明人,是一個異類。這些國家將秦國稱之為"秦夷",彼此開會也不拉上秦國,讓秦國很不爽,也納悶自己為啥不招待見。

實話實話,當時的秦國,也的確和其他六國有明顯的差異。在文化領域和別人比起來,差了一大截。就像李斯說的,士不產於秦。所以,秦國的厲害的人物大多數都是外面請來的,本土厲害角色不多;另外民風淳樸,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商鞅入住山區人家,樸實的老人家竟讓女兒陪,這是秦人最尊貴的招待,由此可見,民風是淳樸,但是禮儀尚有不足。

為什麼說,“野蠻”文化造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為何中原其他國家,都走向禮儀之邦,講究周禮,秦國反其道而行之呢?

其實,一開始秦國也曾試圖中原化,但是在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就是秦穆公與西戎使者之間的談話。秦穆公問:中原國家,都在講詩書禮樂,但是國家依然動亂;然而你們沒有啥文化,為啥治理的井井有條呢?

使者笑著說:詩書禮樂久了,統治者必滋生驕奢淫逸,但是普通老百姓卻依然要求國君守禮,上下離心離德,長此以往肯定心生嫌隙,造成動亂。而草原國家,由於文化不發達,大傢伙生活都差不多,都能吃苦,具有很好的凝聚力,上下一心很團結。

正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由此,秦國從一開始趨向中原化轉變為向戎狄發展。向西吞併,吸收戎狄文化,學習其“野蠻”之風。正是這種不斷地文化融合,秦國軍隊逐漸成為虎狼之師。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虎狼特性,令其他六國心驚膽戰。

秦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秦國文化具有野蠻、侵略性、甚至功利性。內政外事講究簡單直接,活著才是王道。

為什麼說,“野蠻”文化造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另一方面,具有野蠻性的法家學說在秦國的盛行,加速了秦國日後的崛起。商鞅變法中,秦國的普通老百姓能幹什麼呢,只有兩件事:打仗和種地。要麼上戰場殺敵,要麼種糧國家還拿一大半。要是啥都不想幹,不好意思,只能請你蹲班房。

正是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國家的軍民整合能力短時間大大提高,整個國家的軍備力量、

後勤支撐遠超其他國家。除了軍事、農業的改革,對於文化、政治上的管控也是如此,老百姓不得隨意討論朝政,百姓之間互相監督,一系列管控下,為秦國建立起一個國家壟斷、控制社會資源的機制,獲得了大量病源和軍費。

法家思想快速落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你有軍功國家就給你爵位;你若犯法,不論親屬嚴懲不貸。漸漸地,秦人民風彪悍,對於戰爭都很狂熱。

為什麼說,“野蠻”文化造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現在來看,法家的這套學說,從文化上來看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戰國時期,對政治、軍事而言卻非常有效,上下同欲,所向披靡。

面對這樣的虎狼之師,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與之匹敵。

因此,秦國最終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在眾多成功因素中,不能忽視秦人數代以來的文化融合,正是這種文明逐年沉澱,才造就了秦朝的文明基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