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齊魯大地的歷史淵源看其發展

  春秋時期,晉國在太行山以西,他們將太行山以東稱為“山東”。隨著時代的發展,山東這個名稱就保留下來了。如今,每位去過山東的小夥伴,都會收到一條歡迎來到齊魯大地的信息。

山東為什麼又被叫做齊魯大地呢?

從齊魯大地的歷史淵源看其發展


  這個名稱與周朝的歷史相關,周武王、周成王時期,在周公旦等人策劃下分封天下,姜子牙封齊國,都城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周公旦封在少昊之墟魯國(今天的山東南邊部分地區)。周公由於公務纏身,沒法親自去遙遠的東方魯國上任,就安排長子伯禽代管魯國,都城設在曲阜。

  受封初期,魯國相對齊國來說是佔盡優勢的。但很快齊國就趕超魯國。那麼,這兩國有怎樣的發展軌跡呢?

  先看早期,周公旦是周天子的近親,而姜子牙只不過是輔臣,與周天子沒有血親,封地自然是不及周公的好。從地理位置看:魯國到都城鎬京和東都洛陽的距離比齊國要近得多。另外,魯國處於泰山之南,這塊土地沃野千里,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因此這裡的百姓幸福指數比齊國高多了。而齊國不僅離都城遠,土地資源沒有魯國那麼豐富,且此地還很紛亂,時常受到東夷侵擾,土匪橫行,叛亂不斷,姜子牙是來綏靖的。

從齊魯大地的歷史淵源看其發展


  兩國的治理從一開始就有很大差別。當年,姜子牙與周公分別受封齊魯兩國,姜子牙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答:尊尊親親。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親近親屬宗族。姜子牙聽後就說了句:魯從此弱矣!周公又問姜子牙:何以治齊?姜子牙答:舉賢而尚功。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獎勵有功勞的人。周公也說了一句: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兩人判斷是否準確呢?

 事實正如周公所言,齊國後世必有臣子叛亂,取代姜氏一族,齊國大夫田和取代齊康王,成為齊國國君,自此姜氏一脈斷絕。然而,姜太公治理齊國的理念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他不拘一格降人才,齊國講究任人唯賢,所以寒士也可以當政,所以齊國很長時間是諸侯中的翹楚。齊國的強大不僅受益於任人唯賢的治國理念,還得益於其開國之君。姜子牙是古代歷史上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他曾輔佐文王、武王、成王與康王,在受封齊地後,雖然當時齊地十分貧瘠,還多禍亂,但尚兵的姜子牙還是很快開疆拓土,把齊國治理成強大的國家。

  魯國的發展又如何呢?

從齊魯大地的歷史淵源看其發展


  與齊國尚兵不同,魯國尚禮。魯國作為“姬姓宗邦”,開始時還是“諸侯望國”。周公接受封地後並未趕赴魯國,而是讓其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國的起勢還挺好,與齊國一樣,初期國土有很大擴展,成為“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於今山東濟寧境內。又由於周公建立的周禮制度在魯國的推行,使魯國成為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從而有了“周禮盡在魯國”的美名!也正是魯國這麼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在此地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思想統治中國幾千年,他就是被太史公說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孔子。正是如此,山東至今簡稱為魯,而不是齊。

  然而,如此禮儀之邦為何會每況愈下呢?

  魯國的衰弱不僅起源於姜子牙不看好的“尊尊親親”的治國思想,還在於其管理者的能力所限。史料中有一段記載,伯離接受魯國封地,三年後才把魯國的消息傳給遠在京城的周公。周公問他:“何遲也?”伯禽答:“變其俗,茗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可姜太公在封齊五月後就將齊國消息傳達給周公,周公也問他:“何疾也?”姜太公答:“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周公聽罷,無不感慨道:“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從這段史料可見,國君的能力是魯國發展逐漸衰微的隱患。

從齊魯大地的歷史淵源看其發展


  再看伯禽的後代,魯國公室大多懦弱無能,先後有兩位君主被戴上“綠帽子”,且其嫡庶爭鬥,家國總是不得安寧,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將在後面章節再講,總之,在齊國不斷強大之時,魯國的國力卻每況愈下。

  齊魯兩國,無論其強大也好,衰弱也罷,都在太行山以東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為我們留下了燦爛的古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