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範文:互聯網+教育仍需冷靜思考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當前的矛盾已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作為民生事業的基礎,教育領域也面臨如此窘境。互聯網+的誕生,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便捷和方便,為教育公平提供平臺,但質量層次不齊、授課效果不顯著等問題也值得我們警醒。如不加以解決勢必會產生巨大的洩洪危險。必須要冷靜看待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改變。

接受互聯網帶來的改變。當前,我國教育事業迅猛推進,伴隨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推行,已經能夠確保基本學有所教,幼有所育。但是,校際軟件師資隊伍與硬件設施的不完善與差距,劍指教育不公。如果能夠正確看待互聯網的發展,對教育事業意義非凡。利用互聯網平臺,發揮及時性、受眾廣泛性、傳播時效性,能夠使得一些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公平的傳播到西部偏遠地區的學校。因此,必須要接受互聯網帶給教育的改變,發揮其優勢,為教育公平凝心聚力。

要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改變。任何事物的發展不是絕對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啟示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事物的發展是在前途的光明性與道路的曲折性上往復前進的。互聯網在推動教育公平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授課效果的不明顯,微課等內容知識點的斷層,學生的學校興趣無法激發,整個知識框架無法有效構建,對學生學識增加仍然有待商榷。因此,除卻迎接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好處,更需要用老師的高度責任心去彌補互聯網所不能涉及的地方。

互聯網+教育的有序發展,不可能畢啟功於一役。必須要以刮骨療傷的勇氣,以滴水穿石的堅持,正確看待互聯網帶來的改變,抓住機遇也要應對挑戰,以高度的責任心彌補不足,真正讓互聯網+教育為教育公平的實現奠定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