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乃中國文學史上的曠世奇才,為何還常常自省與自嘲?

微型詩鈔


蘇軾有一首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其實瞭解蘇軾生平的人會明白,這個千古以來的大文豪、大才子,一生的仕途命運事非常坎坷的。

但是蘇軾也是一個非常會生活的人,“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

只能說蘇軾是一個很會苦中作樂的人,“一樹梨花壓海棠”、“詩酒趁年華”、“寂寞沙洲冷”都是他的手筆。

因此,屢次的官場貶謫讓這位偉大的才子總會心生困惑,但與生俱來的達觀,又讓他能夠從“儒、道、佛”中找尋命運的真相,身不由己的現實和宏大的生命認識,當然能夠讓蘇軾對自身命運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或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乃至是人們熟知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都是蘇軾在不如意的生平中的獲得的感悟。

自然,這種真實性情的背後,在都城中的黨派之爭中,自然也就難以做到理性選擇,所以說蘇軾是一個感性的人,當然善於表達自我了。


佳木春生


蘇軾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曠世奇才,自幼聰慧過人,才華橫溢,年輕時就立下“筆頭千字,胸中萬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偉大抱負。他一生剛正不阿,敢於直諫而得罪權貴,屢遭貶斥,幾起幾落,面對坎坷多難的命運,他並沒有頹廢消沉、曲意逢迎,而是在深刻的自省中正視自我,從自責言之過、自知而後省、自省而後達,逐步走向豁達,超越自我,走向成熟。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

一、蘇軾性格剛直、幽默豁達善於自嘲。正因為蘇軾具備這樣的性格,所以才能屢次在顛沛流離中依然保持良好開朗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用豁達的胸懷和自嘲式的幽默消解苦難歲月,祛除個人煩惱。

二、蘇軾一生歷經仕途坎坷,促使其反省半生得失。蘇軾早期的詩詞多為意氣風發之作,經歷過幾次仕途坎坷之後,他忍受著難言的孤獨之後,自嘲之作日益增多,他徹底遠離喧鬧洗去塵囂,開始深思人生意義,誠懇反省自己,品味其中滋味。

三、蘇軾生活在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中均有內省之要求。蘇軾生活的宋代文化背景下,三教並蓄,以蘇氏為中心,在中國哲學史上曾形成“蜀學”。“自省”是儒家的概念,蘇軾沒有盲目地吸收三家思想,而是在堅守自己的見解下,一方面在繼承儒家思中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上,另一方面又汲取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而佛教的人生無常、世事變幻莫測的色彩為他在遭貶後的痛苦中提供了一種排憂解悶的途徑。從而形成了蘇軾獨特的世界觀。

總之,蘇軾這種自省自嘲的品質是難得可貴的,就像一面旗幟,激勵我們學習蘇軾深刻自省自嘲、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汪萍680828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雖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在仕途上確是不盡人意,當然這也與他的性格有關,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這在他的詩詞上就可看的出來。在他的仕途上有幾次的起起伏伏有天意,也有性格使然。

首先:蘇軾首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為文壇領袖歐陽修,當他看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的時候,一下就被震撼到了,本來可以得第一的文章,卻被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弟子所作,為了避嫌,只給了個了第二名,難道真是命嗎?剛取得功名還沒有大展身手,卻傳來母親去世的噩耗,回潮不久,接著是父親去世,等守孝三年回京之後,又趕上王安石變法,由於一些老臣和新法擁護者政見不合,都被打壓,蘇軾迫不得已也自請離京。

第二次:蘇軾四十三歲那年,調任湖州知州。卻因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並且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打入大牢。在蘇軾坐牢的103天裡,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第三次: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幾個月後,蘇軾就向皇帝提出諫議。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第四次: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第五次: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的一生可謂坎坷,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只能寄情於文字,他一生的壯舉源於文字,而又歸於文字,所以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造就了他詩詞上的成就。他的詩詞比較完整地表現了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試問面對這樣的人生他怎麼可能不自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