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深山裡發現山洞,洞裡放有500多具棺材,六旬老人5年夜夜看守

前言

墓地,歷來是人們最為看重的地方,人總把死亡看得比新生更重要,因此,對於墓地的選擇從來都慎之又慎。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多年來的發展,也就造就了各個地方特有的喪葬習俗,加之各民族之間的喪葬習俗也不盡相同。比如說最常見的就是漢族人習慣圈出一塊地,用以埋葬整個家族之人,這是我們見過最多形式的一種。真正值得我們研究的是少數民族的習俗,比如天葬、水葬等都讓其充滿了神秘感,同時也讓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喪葬習俗被大眾知曉。

貴州深山裡發現山洞,洞裡放有500多具棺材,六旬老人5年夜夜看守


01

比如貴州就有這樣一處地方,用一個巨大的山洞充當附近五個村的墓地。這是怎麼回事呢?貴州安順市平壩縣,一個駐守了山洞五年的守墓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六旬老人在此風雨無阻守了五年,不分白天黑夜,寸步不離。而他守著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500多位已經逝世的人。

我們見過懸崖上的棺材,見過不用任何棺材直接對人進行天葬和水葬的民族,但是隻用一個山洞來存放的還實屬第一次聽說。畢竟,俗話說“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歷史上諸如此類的言語有很多,譬如“舍妹已斷了氣,也該出殯了。在家雖好,但一則火燭當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為安。”漢族人講究人死入土為安,死者為大。如果只用棺材而不將其埋在地裡,那麼就是對死者的大不敬。所謂死者為大的便是,哪怕十惡不赦的重刑犯,在開刀問斬之前,也會照例提供長休飯、永別酒,吃飽喝足再上路。

貴州深山裡發現山洞,洞裡放有500多具棺材,六旬老人5年夜夜看守

02

人們總是會將自己不瞭解或是從未聽說過的事情定義為稀奇事,對其總止不住的想去探究。裝滿棺材的山洞便是這樣緊緊的抓住了眾人的眼光。它被命名平壩棺材洞,所存放的棺材都附近五個村子的苗族人從唐肅宗至德年間這樣的風俗便形成並被完整的保存至今,棺材的存放地不僅讓人們大為震驚,就連棺材本身也讓眾人驚歎。1800多年過去,這裡的棺材沒有一具風化或者是被腐蝕,保存得極其完好。

貴州深山裡發現山洞,洞裡放有500多具棺材,六旬老人5年夜夜看守

03

這個山洞處於一座名為老熊山的陡峭半山腰,從山下看,遠遠便能看見堆砌在洞口的棺材,在煙霧繚繞的襯托下,顯得神秘而肅穆。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的棺材之多,讓人遍體生寒。本以為經過風吹雨打,棺材會發黴腐爛,誰知走近洞內一看,整個山洞非常乾燥、通風。棺材也還保持著最初的光澤,除此之外,形式各異的棺材以及棺材上篆刻的各類圖案,也讓我們見識到了當時的匠人工藝與民族文化。這些對我們後世人更好的瞭解苗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資料支撐。現如今,這裡已經被當地政府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了起來。

貴州深山裡發現山洞,洞裡放有500多具棺材,六旬老人5年夜夜看守


結語

自山洞擺放第一具棺材一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這裡已經堆放了大大小小的棺材500餘具。縱使眾多科考專家對此十分感興趣,做了無數調查研究,但始終都沒人能夠解釋為何人們要將死者放在山洞中。

不過當地卻有一種說法,相傳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這裡經常發大水,為了避免棺材葬入地裡後,被洪水浸泡壞,所以就選擇了存放在乾燥、通風的山洞中。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不論是出於這裡更接近天堂的原因,還是避免棺木損壞的理由,不論是漢人的土葬,還是少數民族的天葬,亦或是放在山洞中,終究只是後人對逝去者的美好祝願與哀思,只是選擇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六旬老人默默守護、默默相望,這也正是後人對逝去者真實情感的最好寫照,也更是架起了死者與生者的生命橋樑。

參考文獻:《耍孩兒·骷髏訴冤》、《糊塗世界》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