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之子惹怒未来天子,皇帝不想坑舅舅,皇后:你不动手就我来

提起长孙皇后,可能大家知道的并不多。如果说起“一箭双雕”这个成语,那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少了,而完成一箭双雕这个壮举的,正是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长孙家是鲜卑族人,在北魏属于皇亲国戚。而长孙晟的一双子女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也是颇为出名啊。

长孙皇后小时候非常喜欢跟在哥哥屁股后面跑,童年总是无忧无虑的,而此时洛阳城北的老李家的二小子也时常过来看看,久而久之就玩到了一起,后来从哥哥那得知,这个小伙子也是有鲜卑族血统的人,他叫李世民。舅舅高士廉看两个孩子两小无猜,于是竭力撮合这门亲事。 于是在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名将之子惹怒未来天子,皇帝不想坑舅舅,皇后:你不动手就我来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哥哥就是开唐名将长孙无忌,从太原起兵开始,长孙无忌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大唐第一批将领,李渊称帝后,凭借着自己与李世民的关系,长孙无忌进入了秦王府,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与尉迟恭二人出力最大。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担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历史上外戚篡权的事情并不少,但是李世民给予了大舅哥充分的信任,长孙无忌严于律己,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在文中,李世民如是写道: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閟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训群鸟于南荒。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讬英才而福延。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

名将之子惹怒未来天子,皇帝不想坑舅舅,皇后:你不动手就我来

唐太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唐高宗都优先采纳。 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立即下令将其处斩,由此可见,长孙无忌深得帝王信任。

伴君如伴虎。小心翼翼的长孙无忌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这个铁律。永徽四年(653年),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和高阳公主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东窗事发后,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到底是军旅出身,做事雷厉风行。吴王李恪,驸马爷之子柴令武,名将薛万彻等人在此案中无一幸免。

名将之子惹怒未来天子,皇帝不想坑舅舅,皇后:你不动手就我来

长孙无忌

李世民在世时,宠幸武昭仪,但是高宗也非常喜欢这个女人,长孙无忌作为高宗的舅舅,内心是反对高宗这么做的,毕竟这有违纲常伦理,但是作为臣子,长孙无忌对此事却一直不表态。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高宗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也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显庆四(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名将之子惹怒未来天子,皇帝不想坑舅舅,皇后:你不动手就我来

许敬宗

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直到几十年后,高宗才为长孙无忌平反昭雪,下旨陪葬昭陵,但是终武则天一朝,长孙无忌并没有被官方认可,因为此时的皇帝正是当年被立为皇后的武昭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