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 作者:林琳

4月10日晚8點,羅永浩在抖音完成了他的第二次直播帶貨,觀看人數直線下降,從4月1日首秀的280萬人下降到76萬人。

看衰羅永浩的聲音再度響起:他果然幹啥啥不行,幹一行滅一行,堪稱“風口殺手”“行業冥燈”。

先不說羅永浩究竟能在直播帶貨這條路上走多遠,我看到了他在第二次直播中做出了調整,較第一次有了很大進步。

比如:在產品展示上,告別手動“PPT”,產品要點以屏幕懸窗的形式,展現在直播屏幕上方。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開始熟悉產品介紹話術和粉絲互動,多款商品現貨售罄後,迅速開始了預售,老羅和朱蕭木會引導觀眾關注,對打賞粉絲表示感謝。

選品問題也有所改善,在售賣生鮮產品時,老羅在產品上架的同時,對消費者可能產生的問題做出一些預判和提醒。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短短10天,老羅和團隊展示出了在直播帶貨領域的不斷學習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一個人的成敗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縱觀羅永浩的經歷,作為一個多年試水不同領域,不斷鎩羽而歸,但始終帶來巨大影響力的人物,他有一種難以忽略的優勢,就是在不同領域快速上手的能力

如同《上手》一書的作者所言,“上手”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不過是充分地調用人的心理優勢以完成看上去艱難的任務。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常人也會遇到許多場景,或因為興趣,或迫於生計,需要把一件原本不容易的事情做到“初步掌握”,甚至“熟練掌握”,在一段相對短的時間內超越平均水平,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上手”。

我們藉助羅永浩的兩段經歷,結合“上手”理論,解讀一下能夠快速上手一項技能的人,通常需要解決的一個誤區、區分兩個概念,最後談一談“快速上手”的三個關鍵點:

  • 對當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的誤讀
  • 區分學習的“結構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概念
  • 掌握快速上手的三個關鍵點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一、從學渣逆襲為新東方講師:快速變化的時代,你無法在任何場景下都遵循“一萬小時理論”

眾所周知,羅永浩成名於新東方。

這段經歷之所以傳奇,是因為羅永浩起念去新東方當英語老師時,只是一個高中都沒讀完的、一事無成的社會閒雜人員,憑什麼去新東方教那些清華北大高材生學英語?

但是新東方工資高,適合一個走投無路的窮人;當時的新東方到處宣揚理想主義,而羅永浩正好認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

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學英語,你猜他用了多長時間準備?也就半年!

一談到學英語,很多人都會想到“一萬小時理論”,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中這樣定義:

通過做同樣的事情,激活一種神經機能,這樣就可以通過某些以目標為導向的練習模式來提高技能,不知不覺進入一個學習加速區域。

“一萬小時”理論最早出現的目的,其實不是教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的方法,也並非強調時間上的保障,而是為了推翻人們對於“天才”的迷信。

現實中,這個理論的練習場景距離我們很遠,對於許多人來說它還是太長了,雖然它破除了對天才的迷信,但也打擊了絕大部分人的信心。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試想一下,一萬個小時,除去吃喝拉撒,拼死了每天學習13個小時,也要至少兩年的時間,關鍵還要解決如何生存的問題。

既然“一萬小時”不適用於我們普通大眾,那有沒有什麼方法是適用的呢?這就要了解“任務驅動”理論了。

什麼是任務驅動?

簡單來說,就是在短時間內注意力集中地高強度學習,以解決一個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或者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任務。只要不是衝著大師去的,或者練一些與工作與生活毫不沾邊的才藝與技能,都可以在任務驅動下,更快“上手”。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找到三種類型的任務驅動:

1、生活中的任務驅動

很多留學生在出國以前都不會燒菜,但因為無法適應國外的飯菜,於是慢慢學會了燒菜,而且越做越好。

他們不是對燒一手好菜這件事情先產生了興趣,而是因為生活需要完成這件事情,隨後才逐漸提升了技能,甚至體會到樂趣,是生活中的任務驅動他們迅速“上手”了一件本來對他們而言很困難的事。

2、工作中的職業強迫

當年,羅永浩為了進新東方當講師,的確拼了命死磕英語,他一天十幾個小時背單詞,整整背了兩個月,隨後報了新東方的GRE住宿班,在北京鷲峰山集訓的三十天,他每天晚上在被窩裡打著電筒背單詞到十二點甚至一點。

但他沒有熬足“一萬個小時”,只用了幾個月,他就寫了求職信,寄給了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這封信為羅永浩贏得了試講的機會,打開了成為新東方講師的大門。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以職業強迫為驅動,是一種效果更好的任務驅動,因為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回報,而掙錢是成年人首當其衝的需求。

3、以教為學

如果說羅永浩進入新東方立刻成為一流的講師,那這事情就太魔幻了。事實上,他第一次試講理所當然地沒有通過。

但是他爭取到了第二次的機會,當天另一個試講的老師發揮得太差,而羅永浩有了第一次的經驗,能力提升了不少,發揮出色,兩相比較之下,學生給他打出了高分,由此通過了試講。

這份工作不但收入好,最妙的地方就在於,它能真正地實現以教為學。

新東方的課堂,一切以學生的評分為目標。羅永浩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喜好,總結出自己的套路和特色,迅速成為新東方最有名的老師之一。

羅永浩的這段經歷,足以給我們啟示,

成年人主動學習一門技巧,不要陷入以興趣為驅動的誤區,會導致難以跨越現實的困難,以任務為驅動才是儘快“上手”的秘訣。

更不要脫離實際情況試圖遵循一萬小時理論,時間與你的目標並無必要的關聯性,你未必要練成專家,只是要儘快上手某個技能,滿足實際需求。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二、從企業家轉型直播帶貨:如何理解學習方法的“自然主義”與“結構主義”

羅永浩直言為還債轉型直播帶貨,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將他與李佳琦、薇婭比較,認為老羅實在是‘太不專業”。

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羅永浩真的向李佳琦看齊,先實踐多年的“櫃哥”經歷,形成一套系統的直播賣貨知識才進入市場,那風口真的就涼涼了。

在《上手》一書中,學習的方法可以劃分為“自然主義”與“結構主義”。兩者不分優劣,但卻在不同的情形下顯示出不一樣的重要意義。

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有兩點重要區別:

1、自然主義的核心是模仿,結構主義以創造為第一要義

自然主義是模仿式的學習,遇到什麼學什麼,積少成多;結構主義則注重體系化學習,學習的目的是創造。

面對不同的學問,用錯了學習方法,你的學習就低效。

比如,學習一門語言,一上來就學語法,費了老大勁也沒入門。這就是本應用自然主義方法學習的東西,錯用了結構主義的方法去學習。

2、自然主義注重文本本身,結構主義注重交互關係

所謂文本本身,指的是一門技術或者技能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

結構主義則側重對交互關係的認識,也就是說,你要學習一套舉一反三的系統,以求獲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架構。這種訴求往往為的是創造。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以大家熟悉的練瑜伽為例子,再次體會兩個概念的區分。

想學瑜伽,如果直接去遍訪名師,學瑜伽的起源,基礎理論,瑜伽的分類以及適用人群,這就是結構主義。用結構主義去學習一個操作性極強,目的又並非成為專家的事情,顯然是不合理的。

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瑜伽冠軍,而是上手一項運動,當你能夠輕鬆地重複某個動作,就是成功“上手”了瑜伽的一個練習。因此,大多數人都應該從簡單地模仿教練開始“上手”。

回到羅永浩轉型直播賣貨,他很理性地遵從了自然主義的學習方式:

  • 從模仿開始,先從一個主播最基礎的尋找平臺、選品、上架、賣貨直接上手。背後有多少深層的技巧,暫且放下。
  • 注重文本本身,他既沒有表現出突出的特色,也看不出有自己的賣貨知識架構,只是去完成流程。我們都覺得他做得不好,漏洞百出,但是他有了賣貨的樣子。

第二次直播,我們可以看得出他經過了覆盤,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流程,這就是已經開始轉變為結構主義的體系化學習方式。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三、不需要一萬小時,普通人快速上手一項技能只需要掌握這三個關鍵點

結合羅永浩的兩段經歷,我們解讀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誤區,區分兩個概念,從而更能理解,面對看上去艱難的任務,無論是發自興趣,或是迫於壓力,人的心理優勢有多麼的重要。

有了正確的心態,我們還需要關注三個關鍵點,以幫助我們快速上手。

1、著眼微小處,找到最適合自己開始的行為

村上春樹在書中提過學習跑步的經歷,他成為職業小說家迫切需要運動來保持身體健康,但這件事情對他來說難度很大。

第一,他屬於只要放任不管就要長肉的體質,如果不能長期堅持,就會適得其反;

第二,作為自由職業者,時間自由,反而不容易自律;

第三,他從小對體育課不感興趣,此前幾乎不願嘗試任何運動。

普通人處於這樣的情形,也許就根本無法開始,但是村上春樹作為一個職業小說家,如今能以三個半小時為基準跑完全程馬拉松。

當時他只是著眼於先克服”小小的困難”。他列了幾個理由,“隨手”挑了一個自己“方便”的運動:

  • 不需要同伴
  • 不講究器具和裝備
  • 不需要特殊場所
  • 不是速戰速決的體育項目

於是,他通過簡單的重複先快速“上手”一項運動。看似不靠譜的目標,卻因為非常明確而精準,結果也不壞。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2、瞭解並清理行動過程中的障礙

某些因素會對訓練過程造成障礙,增加了技能習得的難度。因此需要在過程中著重掃除障礙。

比如,許多職場人都有學習PPT的需求,他們有工作職務的壓力,也有動手的意願,但你會發現操作了很多年,PPT依然做得沒有起色,只能算“入門”,遠遠談不上“上手”。

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明確自己的具體障礙,一味埋頭苦做。

PPT有不同的品類,工作型PPT,PPT動畫,應用在商業領域的路演PPT,每一種都面臨不同的障礙,需要針對性地解決。

通常而言,障礙因素可能來自幾個方面:

1)訓練以前的準備工作

是否準備好合適的工具,是否有充足的時間規劃,是否滿足配合訓練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要提前考慮的準備工作。

2)環境干擾

互聯網時代,成年人的專注力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開著的電視機,隨時響起的手機,忽然而至的電子郵件,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一大障礙。

3)情緒障礙

無法處理好情緒也會帶來障礙。遇到困難是否具備抗壓能力,人際交往上能否獲得足夠的支持,鬆懈心煩的時候能否平衡自己的需求。情緒對了,這個世界就對了。

羅永浩進軍直播行業:上手一門技能不需一萬小時,只需掌握這3點

3、直接輸出,得到獎勵,用正向反饋驅動自己堅持下去

每一百個人中,天生適合一輩子專精只做一件事的,只有三四個人,這是基因決定的。他們是天生的練習者。

所謂“天生的練習者”,一個重要標誌是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太需要即時的獎勵,要麼迫於生活壓力無暇顧及獎勵;要麼是天生對回報不敏感,能夠沉浸在練習本身。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成為“通才”要比成為“專才”更重要。

“上手”強調的是直接輸出,在輸出過程中多少都會獲得獎勵。獎勵不一定指物質回報,完成事情的過程本身就會有成就感,同時,他人的正向反饋也是很重要的驅動力。

沒有輸出,就沒有堅持。

總結全文:

看衰羅永浩的人很多,但我認為,真正理智的人不應該關注評價他人,而應該關注自己的行動。

羅永浩一路走來,看似做一行壞一行,但是他一直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有模有樣,他背後這種超強的“上手”能力令人敬佩。

在這個變化無常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讓自己“更復雜”的能力。當你想要開始一件事情,不妨先建設足夠的心理優勢,不要囿於所謂的一萬小時理論,給自己一個明確的任務驅動,先從自然主義的模仿開始,小處著眼,掃除障礙,儘快輸出獲得反饋,你也能夠快速地“上手”。


作者介紹:認證職業生涯規劃師,11年500強企業管理經驗,6年教育領域實踐。關注@雨後之魚,讀一些給生涯注入能量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