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和印度的戰爭很少?

書中有路


大家好,我是裝腔君。

首先,明確的說中國和印度的戰爭、衝突並不少,我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朗久事件

朗久事件是1959年8月發生於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邊境武裝衝突。朗久現屬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

1959年,印度開始大量向中印邊界東段地區增兵。1959年8月,印軍在中印邊界東段的兵力已經由1958年年底的2000餘人增加到4000餘人,據點也由25個增加到61個。

8月25日,朗久事件爆發,印度軍與進駐到馬及墩的雅列普開展群眾工作的中國衛隊發生武裝衝突,雙方戰鬥約1小時,入侵印軍被擊斃2名,其餘退回。8月26日,印軍再次向中國邊防部隊開槍射擊。朗久事件是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的第一次較大的武裝衝突。

空喀山口事件

空喀山口事件,1959年10月20日,三名印度武裝人員在西藏地方西北端的空喀山口以南地區越入中國領土,遭到中國邊防人員警告,但印方執意越境,中國邊防人員不得不將他們解除武裝,予以扣押。10月21日,一支由70餘名印度特種邊防警察組成的巡邏隊在同一地點闖入中國領土,並於15時9分首先向中方開槍射擊。15時19分對中方開始第二次射擊。其中邊防巡邏隊副班長武國清中槍陣亡。中國巡邏隊剩餘13人隨後進行還擊,班長文傑看到印軍進攻猛烈,便改變作戰策略。他讓大部分戰士集中火力抵抗正面進攻的印軍,自己帶著兩名戰士抄印軍的後路。印軍在遭到背部進攻後,陣腳大亂開始撤退,19時30分,戰鬥結束,印軍丟下了九具屍體,另有三名負傷、七名被解放軍俘虜。

在此次戰役中陣亡的解放軍戰士武國清,追授一等功臣,葬於疏勒烈士陵園。

對印自衛反擊戰

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後,印度政府掀起反華浪潮,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佔中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

面對印度集結兵力、侵佔中國領土、頻繁挑起邊界衝突的形勢,中國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遵照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的決定,進入戰備狀態。在印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的當天,即10月20日,奉命開始自衛反擊。經過幾天反擊作戰,西藏邊防部隊全殲印軍第7旅,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吒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被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新疆邊防部隊從喀喇崑崙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里,拔除37個入侵印軍的據點。28日,中國邊防部隊停止反擊。

這場戰爭給印度造成了很大的陰影,並影響著中印關係的深入發展[,並且對中蘇和中美關係的走向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67年中印邊境衝突

1967年的中印邊境衝突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邊境衝突。發生於1967年10月1日至10日在當時受印度入侵併納為保護國的錫金王國與中國西藏的交界。

印度稱解放軍在10月1日進入錫金王國,企圖排除印度的影響,但受印度陸軍反擊在10日撤退。卓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衝突裡,印度聲稱印軍死88人傷162人,解放軍死340人傷450人。解放軍稱在乃堆拉山口衝突中,印軍傷亡共計607人,解放軍死32人傷91人;卓拉山口中印軍傷亡共計195名。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衝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

1987年4月,印軍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陣地補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建立了直接威脅中國軍隊哨所的尖兵哨。7個分得很開的尖兵哨所顯示,印軍不僅侵入中國領土還向前作了少許移動,這引起了中國軍隊的強烈反應,兩軍緊張地對峙著,戰爭似乎有一觸即發之勢。

英國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撰寫的《中印邊界爭端反思》一書稱,當時印軍打算使用一個師的兵力來“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帶的中國軍隊,但有兩次均在最後一分鐘撤消了攻擊令。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尋求實現中印兩國之間的真正和解,希望兩國能共享和平。到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協定,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在這項協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則。至此,這場邊境危機終告化解。

2013年鬥拉特別奧裡地事件

2013年4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規模約一個排的隊伍在拉達克-阿克塞欽邊界未定的中印西段邊界實控線附近鬥拉特別奧裡地東南部約30公里的天南河谷建立了一個營地。印度軍隊隨即在中國軍隊營地約300米外建立了自己的營地。

中印雙方開始了長達3個星期的磋商,在此期間,中國的營地通過直升機和卡車運送給養和人員予以支持。5月5日,爭議得到解決,雙方同時撤軍,未發生衝突及人員傷亡。作為協議的一部分,印度軍方同意拆除距鬥拉特別奧裡地約250公里之遙的楚木惹爭議區楚馬要塞的部分工事。

2017年中印軍隊洞朗對峙事件

洞朗對峙事件是中印兩國邊防部隊於2017年6月18日至8月28日在洞朗地區進行的軍事對峙。

2017年6月18日,印度軍隊攜帶武器和推土機越過中印邊境錫金段,進入中國洞朗地區,阻止中國軍隊“越過不丹邊境修路”,形成中印兩國武裝對峙。

8月28日,印度外交部稱,中印雙方同意結束對峙,中國外交部稱,印度從對峙地點撤回人員和設備,並稱“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

綜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衝突都集中在現代,所以才會認為互相之間的戰爭很少。


裝腔小組


中國歷史上與印度戰爭大家比較熟知的一個是貞觀21年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自立為王的阿羅那順俘虜,王玄策率領聯軍一舉攻破印度俘虜了阿羅那順,還有一個就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俘虜擊斃印方7000人,除此沒有大規模衝突。中印戰爭很少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 中印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那是天然屏障,喜馬拉馬山全長2450公里,7000米的高山超過110多座,別說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就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也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墨脫是中國最後通公路的縣這都是2013年的事情了。可以想象人類難以在這個惡劣生存環境去發生戰爭。

第二個原因就是喜馬拉雅山所在的青藏高原不是中華文化核心區,中原大地才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之所,在科技落後的古代那是不毛之地,並不是非取不可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衝突烈度。

第三個原因就是印度在古代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印度次大陸從來沒有形成過真正統一的強權國家,印度是受英國殖民的影響才在近代統一的,可以說是英國人統一了印度。現在的印度暴亂頻繁此起彼伏。印度在古代就沒有形成對中國的威脅如果不是阿羅那順主動招惹王玄策,也不會被王玄策聯軍擊敗俘虜。

第四就是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農耕文化,完全依靠自己的勞動,男耕女織實現自給自足。不像北方遊牧民族逐草而居,旱澇不保經常靠劫掠為生。中國的文化多樣而包容。沒有草原文化和歐洲海盜文化的侵略性。

中印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這個天然屏障,青藏高原又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並且歷史上的印度小國林立如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對中國的安全形不成有效威脅,無論是王玄策俘虜阿羅那順還是1962年自衛反擊戰兩次都是印度主動招惹中國。


歷史觀察哨


從廣義上說,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 、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和今天的印度,世界四大文明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千百年來,一直處於戰亂和被殖民的動盪中。

印度半島和孟加拉灣

這一時期。蒙古第一次西征,佔領了西亞和中亞的花剌子模,包括印度地區。第二次西征,蒙古軍隊一直推進到維也納和多瑙河沿岸。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西征,攻破花剌子模

蒙古國不僅佔領了西亞、中亞、東歐,也佔領了中國。中國也成為殖民地,立國號大元。從這個意義上說。是蒙古國與印度的戰爭,而不是中印之戰。

狹義上的印度,於1947年擺脫殖民地,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中印之間只是在1962年打了一仗,以印度失敗告終,印度重新退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外。交出了之前侵佔的西藏領土。

中印分界線和爭議地區

兩國於1976年恢復外交關係,但是邊境線長達2000公里,先前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爭端仍然懸而未決,雙方偶有爭議和摩擦,倒是一直再無戰事。

雙方的利益衝突主要在於,中印爭議地區屬於西藏。做為自己的領土,中國不能退讓。中國也需要打通道路,利用孟加拉灣的港口縮短中國西部,包括新疆、西藏的貿易物流通道。而印度認為這一地區造成了巴基斯坦從印度分裂出去,中國又從印度的後院經過,對印度的安全構成威脅。

中印很難開戰,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人留下的爛攤子,中印爭執,彼此只會互相傷害,對誰都沒有好處;

第二,中印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脈。交通不便,打起仗來翻過這條世界屋脊會很成問題,得不償失,不到萬不得已,雙方都不願意開戰;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

第三,印度主要信仰是佛教,與中國有相通之處。兩國人民都傾向於溫和友好、不主動攻擊的處事方式。

印度寺廟

第四。印度的戰力堪憂,是這個國家歷史造成的硬傷,很難治癒。戰力不是單單經濟發展了,有錢買點裝備能夠解決的,印度國家缺乏民族向心力才是關鍵。

自從全球範圍的殖民時期開始,西方殖民者從非洲運來了大批奴隸,今天印度黑色皮膚的種族,多數是黑奴的後代,是低種族。原著的印度人,膚色比較白皙,是高種族。

印度的社會階層等級分化非常嚴重,貴族種姓具有世襲的優勢來凌駕於低種姓之上,對資源享有優先權,在權力上有絕對的話語權。

這種社會結構下,印度的軍隊打起仗來,很難讓士兵有忠誠度和保衛國家的熱情。這也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度不堪一擊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