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 | 盛唐的脉动与挽歌——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曲终似要君王宠,回望红楼不敢嘶”可以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一生经历的写照。

金银 | 盛唐的脉动与挽歌——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仓皇出逃,舞马散落民间,最终为安禄山部将田成嗣所得。在军中宴乐之时,舞马应节起舞,被士兵误以为妖孽而鞭挞致死,舞马从此消失。该舞马壶的存在,不仅应证了史料文献上所记载的舞马一事属实,也说明了何家村窖藏作为皇家窖藏的性质。

文物的背后,

往往折射出的是时代的背景。

一个小小的舞马壶,

见证了盛唐的脉动,

更奏响了盛唐的挽歌。

李隆基在位早期在李世民和武则天等前代皇帝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大唐王朝,也使中国古代社会达到了鼎盛;在位后期,纵情享乐,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过分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重用安禄山等胡人,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李隆基对唐的中衰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舞马祝寿,也正是他纵情享乐的证据。

没有图像资料及文献的具体描述,我们无从得知杨贵妃是怎样的容貌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旧唐书》和《新唐书》对于李隆基如何得到杨贵妃一事有著不同的说法,这里姑且不论。

从我们可以看到的杨贵妃成长经历,可以知道,她的人生多有不幸,也正是因为这种坎坷的成长经历,让杨贵妃总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没有独孤皇后的霸道,没有长孙皇后的干练,也没有武则天的强势。然而一个女子的安静与稍显柔弱,总是能唤醒人的怜爱之心。受过良好教育的她,精通乐律,能歌善舞,加上体态丰腴符合当时审美情调,自然有著迷人魅力。所以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李隆基年长杨贵妃34岁,不大可能是为了床笫之欢而独宠杨贵妃,音乐通常是让两颗心走的最近的纽带,要不然也不会有高山流水的不朽佳话。也许还有杨贵妃很像武惠妃的原因,所以在李隆基见到她的时候,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在一身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杨贵妃不能像长孙皇后那样为李隆基打理好家事,可以让他安心政事;也不能像武则天那样为李治出谋划策;但她也不像独孤皇后那样,只许李隆基宠幸她一人。她表现的,也许只是像现在的败家老娘们,买买买,要要要。李隆基贵为天子,时至开元盛世,可以以一国之力讨佳人欢心,爱吃荔枝,那就一骑红尘妃子笑,有兄弟姐妹,那就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总之,你想怎么败,只要你高兴,那就怎么败,朕富有四海,不差钱。谁都会难过美人关,谁都会玩物丧志,即使是李隆基这样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君主。

然而,无限度的宠幸及怠政,只是把自己开创的基业瞬间崩塌。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温柔乡里的李隆基措手不及,仓皇出逃。

马嵬坡,突遭哗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杨贵妃还是那般安静,不哭不闹,确知自己必死,也就没有奢望。那一刻,李隆基的内心一定是无助且奔溃的,被夺去挚爱,身为天子也不能保护,那种巨大的心理冲击,一定会万念俱灰的也一定是唤起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的。我不知道在蜀地那些日日夜夜,李隆基独坐床前看着地上霜的时候,有没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人生,但可以知道,他一定有过不曾诉说的忏悔。他在怀念杨贵妃的时候,也一定怀念舞马衔杯祝寿的春风得意。

然而一切都是昨日烟云,不知道在高士力没有找到遗体,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的时候,李隆基有没有失声痛哭。后来的李隆基,愿意交出玉玺坐上太上皇,与其说是他审时度势的权衡,还不如说是内心的奔溃。

盛唐,如同一曲雄浑的交响乐,

在一骑红尘妃子笑中,

在舞马徐行跪拜之时,达到了高潮,

伴随舞马和杨贵妃的死亡突然从高潮跌落,

其后一片嘈杂,在我们期待第二个高潮的时候,

却在晚唐在节度使的混乱中划上了句号。

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荣耀,

都已一去不返,

就像晚唐诗人李商隐说的那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参考资料《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