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链到阳江本地卖家!运营永远有天花板产品却无上限

「此为阳江安盈会创始人刘大雄访谈系列第一期」

什么样才算是合格的卖家?本次阿米秀的阳江之旅就像一场初心之旅,探寻这个有着几十年工厂发展历史,与我国外贸同风共雨,一路成长的地方。看看生活在这里的传统外贸企业家、工厂老板们是如何吹奏出一首电商变奏曲的。听听他们是如何完成身份角色上的转变,良好融入跨境电商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属于新业态的行业。

今天,阿米秀采访了安盈会另一个创始人刘大雄,身为一个工厂老板,当他某天发现原来世界上不只可以把东西卖给大超市,还能通过跨境电商撬动海外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瞬间的领悟和感动,会驱使他成就怎样的一番事业?欢迎收看本期跨境阿米秀。


从供应链到阳江本地卖家!运营永远有天花板产品却无上限


阿米:你是怎么从一个供应链公司变成卖家的,做供应不挺好的吗?阳江那么多优秀的工厂。

刘大雄:阳江本土来说,基本上都是以B2B为主的。然后我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深圳的大卖,开始了一个新的B2B之路,从工厂卖货给大的电商公司,比较TOP一点的公司。当时是比较好的机遇,后来知道这些公司不是做super market的,他们是在亚马逊平台上卖货的。然后我就在想,原来这个世界上不是只可以卖给超市,除了超市之外还有线上零售,可以在国外做得这么好。

后来我就开始不断供货,还不止给一家两家电商供货。当时14年到18年这个时间段,整个华南电商蓬勃发展,我们的货也供得很好。后来忽然间没有以前那么好了,那么自己就在思考,要不要也去尝试一下做这个行业。然后就注册了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自己来开个店铺,尝试一下。

但是慢慢的发现,原来电商不是想象的样子。这是一个你感性上认为它是好事情,实际上它是一个坑。在本地来说,其实我有很多好的资源,因为很多工厂都有好的产品。但当时我一个都没看上,而且我还把整个产品链拉到了无锡,拉到了浙江,拉到了江门等地方,一共弄了大概200多个Sku。结果绕了一圈之后,发现原来这么多产品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阿米:无锡、浙江、江门,这些都是五金工具配件类非常优秀的产业聚集地,跟阳江一样都是赫赫有名的,为什么这些Sku还支撑不了你的卖家梦想?

刘大雄:当时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匹配的资金、人脉、资源是不足以应付这么多的Sku来存活下去的。后来你会发现,你的产品越来越多。你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在创业阶段真的不建议这样子做,我认为始终都是要走垂直类。作为个人卖家而言,大部分应该是这样。只有做垂直类,在你优势的产品端里面,才能够把产品更新换代,在一个类别里搞突破。所以我大概花了两年多时间,一直在摸索。

阿米:那你最后摸出来什么结果?

刘大雄:最后我把200多sku变成了6个Sku。

阿米:我猜猜这6个Sku怎么来的,你是就在那200里面筛出来的,还是说本来这6个Sku就一直很有潜力,只是说你一直没注意到?

刘大雄:都不是,我200多个Sku都不要了,自己重新开模具,搞设计。弄出来3个Sku,再加上第二代,一共是6个。

我很感谢当时带我入门的这家公司,因为他们教给了我很多这电商方面的认知、知识和人脉。所以一个人走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是之前的累积所带来的机遇推动的。例如今天我创造了安盈会,我不知道它未来会怎么样,但是阳江,它是有未来的,只要肯坚持。只要平稳的发展,就一定会很好。

阿米:你有算过从你想去做跨境的卖家,到最近这几年你认为你算是一个勉强合格的卖家,花了多长时间?

刘大雄:累计花了大概有4年,4年到5年差不多。

阿米:你要花4年时间创业,又推翻了4年时间试出来的东西,你有后悔吗?

刘大雄:不后悔。

阿米:为什么?

刘大雄:基本上和性格有关。每一个创业者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接受很多东西,会不坚持,但是他的效果很快很明显。但是我的性格就是当我喜欢做一样东西,我要一直做下去,不能够放弃。一开始我就没选择去做工厂,或者做贸易公司,虽然当时那个阶段,自己认知范畴内的东西还不能够去支撑自己做电商。但后来你的认知越来越广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赛道其实很宽。如果我能选择一条越走越宽的赛道,那为什么要走一条越走越窄的赛道?这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去选择的,虽然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坚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