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江路街道:“加碼”社會救助“兜底”困難家庭

控江路街道:“加碼”社會救助“兜底”困難家庭

“社會救助是旨在‘兜底’的社會政策,是覆蓋困難人群的最後一道防線。”“兜底”是劉海燕說得最多的一個詞語。

早上8點多,剛到單位的楊浦區控江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劉海燕就接待了一位患病的低保人員,一場大病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劉海燕看來,如何“加碼”社會救助,增強困難家庭的“安全感”,正是她18年來一直在努力併為之奮鬥的目標。

截止今年6月底,控江路街道已累計幫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480戶,覆蓋人數8246人,僅上半年累計發放各類救助款約1887萬元。

制度:“9+1”救助框架,覆蓋所有幫困群體

社會救助制度最大的功能,是在互助共濟的基礎之上,用集體的、確定的力量,化解個體的、不確定的生活風險,為救助對象及其家庭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

“早前的救助政策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救助幫困的對象和可操作的政策都比較單一。”2002年,救助工作的服務對象大多是下崗、協保、失業等困難人員。

2014年,政府逐漸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援助、受災人員救助、臨時救助為補充,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等專項救助相配套,社會力量充分參與的上海社會救助“9+1”制度體系框架,為各種貧困家庭建立起一張完整的“社會安全網”。

“讓困難人群真正感受到因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所受到的惠民政策也越來越多了,碰到困難再也不用發愁無助了。其中,最為直觀的就是生活救助、醫療藉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政府給予定額的補貼。至少保證了不會讓他們餓肚子,這是最為根本的。”掰掰手指,劉海燕算了一筆賬:醫療救助方面,低保有90%的住院補貼;門診急診,按比例也有50%的居保和相應的醫療救助,解決醫藥費支出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業補助對困難家庭來說是最快捷有效的。在救助和就業聯動方面,凡是在就業年齡段來街道申請救助的居民,街道第一時間推薦其參與就業培訓,讓其走上自食其力、迴歸社會的道路。

對於突發性困難,例如天災人禍,街道則可以相應啟動“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補貼”“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方式,給予相應的救助幫困。

救助:精準施策 切實為困難居民提供服務

在控江社區中,仍有一些困難居民,在政策覆蓋後依然有很多困難。

倪二(化名),因患腦梗多次住院,並引發後遺症,行動不便,被鑑定為喪失勞動能力,無業多年。其妻王藍(化名)為照顧丈夫,無法從事正式工作,靠做鐘點工補貼家用;女兒在讀小學。一家三口靠政府救濟生活。不堪重負的王藍,多次到街道救助部門哭訴,請求救助。

困難居民患病,引發家庭“併發症”困難,其實是街道救助部門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困難對象靠救助生活,勉強能夠生活;一旦患病,家裡的“天”就塌了。有些困難對象往往因無錢看病,小病拖到大病,有的甚至還沒等到政府的救助,就已經離開人世,這是街道救助工作人員最不願意看到的。

根據倪二的情況,救助工作人員主動聯繫醫院,告知醫院倪二的家庭困難情況,希望醫院在使用藥品方面,儘可能在醫保範圍內使用,同時,在住院期間,暫時不對倪二催繳醫藥費,待出院後一起結算;另外,發動受理中心的“85後”的小爸爸、小媽媽們,組成“愛心助學組”,每天輪流對倪二女兒進行輔導和補習,幫助她完成功課;王藍在控江路街道陽光之家也找到了清潔工的工作,每月發放固定工資津貼。

“這是一戶比較典型的困難家庭,如果在這個時候不去幫助這個家庭,那麼這個家庭將無法生活下去。”劉海燕認為,街道平時的救助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資、資金救助,而是要用心去溫暖和撫慰每一戶困難家庭,給予他們希望,讓他們堅強的、自信的生活。

據統計,截止今年6月底,累計幫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480戶,覆蓋人數8246人;重殘無業1410人;臨時補助225人;享受支內支疆等退休回滬人員生活補貼7284人;特困供養30人;綜合幫扶174人次。

突破:法治救助弱勢群體 改善社會民生

從生存型救助走向發展型救助,“燕子創新救助工作室”精準施策分梯次向不同困難群體延伸,按照新時代救助管理服務體系,打造出專業化的救助服務樞紐。

其中,“新燕子救助八法”,即:真心傾聽法、基層指導法、綜合救助法、協商解決法、上下溝通法、實地走訪法、緩解衝突法、換位思考法,救助工作人員通過“八法”,讓被救助的困難群眾享受到有尊嚴、有溫度的救助服務。

此外,燕子創新救助工作室深入調研、探索創新,形成了富有控江特色的救助幫困新機制。建立“前臺受理,後臺調查,居委核實,會審把關”多人審核的救助模式。每個環節都依法操作,環環相扣,進一步提高救助水平,走出了一條依靠法治救助弱勢群體、改善社會民生的清晰路徑。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為了及時反饋居民提出的“急難愁問題”,工作室採取“輪班”制和“首問跟蹤”制相結合的接待方法,確保工作室每天有人接待,跟蹤服務落實到底,直到將居民反映的問題逐一解決形成閉環。

建議:實行“一口上下”原則,充分整合各項資源

2002年7月起從事救助工作,有著18年社會救助經驗的劉海燕,已成為一位“老法師”。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街道工作人員的救助等多方面集成的成就感,讓劉海燕感慨不已。“每當困難家庭通過我們的幫助,改善了生活條件,特意過來感謝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很滿足。”

社會救助工作,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工作室將實行‘一口上下’原則,充分整合政策資源、社會資源。”劉海燕指出,如針對特困供養人員,能否醫保部門與醫院聯動,建立三級醫院對困難家庭的綠色通道,採取一站式減免方式,減輕困難家庭的困難。

“這樣,我們就心裡很有底氣了,困難家庭由街道來認定,直接綠色通道去實現救助,國家的錢就可以用到刀口上了。”

劉海燕表示,“燕子創新救助工作室”將一如既往,用“責任心”對待居民的所訴所求,用黨和政府的溫暖撫慰心靈,有效地發揮著社區“穩定器”和“安全網”的作用,用“真誠和愛心”來解決居民困難和難題。

來源:人民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