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班主任工作的“三板斧”

高考前班主任工作有三板斧,即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和应试指导。这三板斧对于每一个成熟的高三班主任来说,都是常规动作,但考虑到每一届的学生都各有特点,因此,又不能将以往的招式完全照搬到眼前来,根据学生特点在这三方面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就成为高三班主任的必修课。


高考前班主任工作的“三板斧”

一、 学习指导——指向复习方法

高三的复习阶段常常被比喻为长跑的冲刺阶段,从复习方法的角度来看,计划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计划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复习内容;二是复习时间。先说复习内容,到了考前必须坚决回归课本,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坚持这样的基本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一条真理。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认识不仅需要任课老师强调,也需要班主任强调。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学生对班主任的观点往往更为认同——当然这也意味着班主任要超越自身的学科认识,将着眼点放到学生的整体发展上来。班主任要常常倾听不同学科对回归课本的具体要求,这个倾听过程不一定非得跟学科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在学科老师集体备课或闲聊时,倾听之后还需要总结,这样才能在班会课上要求学生。比如说语文学科回归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内容(尤其是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数学学科回归课本更多的是从典型例题中看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英语学科回归课本需要从教材内容的反复阅读中积累语感;物理和化学学科更多的是基于课本上的典型例题和实验,并结合日常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进行发散性思维;政史学科关键是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史政问题进行有效联系等。回归课本不是简单地抱着课本死看,而是以课本为基础然后向日常学习以及高考复习中的问题进行发展,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从而增加记忆容量,提高思维水平。


再说复习时间。时间的分配是个极其科学的问题,不同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的分配方法。因此,班主任在此时所进行的指导既需要宏观层面对学生进行时间分配的提醒,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尽管这是一个繁重的工作,但如果能够对学生分门别类,从学科强弱、学习力强弱的不同去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进行相对指导,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如果学生的某个学科弱但学习力强,则提醒在此门学科上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如果学生的基础均不错且学习力强,则要求他们基于“保平衡、扩优势”的思路去分配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某一科基础弱且学习力不强,则要求在该门学科上适当花时间巩固已有基础,而不必花过多时间去试图有迅速的提高。

高考前班主任工作的“三板斧”

二、 心理指导——指向成长态度

考前心理指导是重要的,这种心理指导不能真的等到高考之前再进行,那样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还会打破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无意识当中形成的心理调适能力,弊远大于利。心理指导应当前移到高考前的复习过程当中来,在复习过程中就不断地进行渗透,并让学生在复习尤其是模拟考试中进行操练。等到合适的心理调试方法成为一种新常态时,面对高考就有了心理把握了。对于考前心理指导,其目的性不必过于功利,也就是说不要完全指向高考,不要完全指向高考分数。因为这种指向高考分数的心理指导,有时反而会增强学生对分数的重视,从而造成过犹不及的效果。而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具有理性认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进行理性思考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习惯。因此,将心理指导的目标指向学生的一种成长态度可能更为合适。


老师的经验是在高考复习中,跟学生不断地渗透类似于这样的观点:高考是重要的,高考也是人生的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其检验的不仅是我们学习的结果,也是我们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每个人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在高考当中获得不同的分数也是正常的。我们既需要横比,更需要纵比,要努力通过学习,将最好的自己在高考中展示出来。因为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态度。当心理指导的方向指向态度时,学生便会对高考的认识趋向理性化,那种与同学“比”“竞争”甚至是“恶斗”的心理就会淡化,而不断地超越自己就会成为另一种思想。所以这样的心理指导更具有实际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心理指导还是宏观层面的。对于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还是需要做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例如,对于有能力冲击重点大学但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学生,在复习中更多地给他们提供“抗压”的机会并及时跟踪疏导,就是另一种具体的面向个体的心理辅导方法。

高考前班主任工作的“三板斧”

三、应试指导——指向临场发挥

无法回避的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高考的考场,在那三天里学生唯一的重心工作就是在考场上面对试卷。本着这一现实认识,在考前复习中进行应试指导是班主任应尽的义务。一般来说,各个学科各有相应的应试指导,班主任更多的应当在临场发挥上下足功夫,因为临场发挥往往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结果,其需要的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考试心理、时间分配、身体状态的综合输出。因此,提醒学生在考试之前调试好生物钟(即固定学习与生活习惯),注意营养的均衡(决定于膳食结构),注意身体的状态(男女生有差异)等,都是班主任必须提醒与指导的。在这些基础性条件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班主任可以结合进行的一模、二模和三模,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成绩分析工作,更要做好学生的考试心理的摸底与分析工作。即班主任必须在考试之后通过“无目的”或“隐藏目的”的方式,弄清楚学生考试时有什么样的心理,哪些心理上积极的,哪些消极心理需要调试以及如何调试等。之所以强调这里要隐藏目的,是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目的过于明确,反而会在该方面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班主任在其中忌讳的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而应当提倡的是班主任应当抓好机会(如模考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训(可以从拿到试卷的那个时刻开始以时间为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考试过程逐个梳理,寻找并改正弱点。但仍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工作需在高考复习的前期和中期进行,到了后期就不能再强化,只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工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