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林語堂淚寫《京華煙雲》 撕掉結婚證與妻子共度一生

痴人林语堂泪写《京华烟云》  撕掉结婚证与妻子共度一生


痴人林语堂泪写《京华烟云》  撕掉结婚证与妻子共度一生

林语堂


林语堂说:“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虽然林语堂幼年就开始就接受西式教育,后又留学美国、德国,成为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在他身上可谓时常透露出一种西式的幽默。

但他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也是极其热爱,尤其是《红楼梦》。1938年,林语堂想以《红楼梦》为契机,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精妙,却因为诸多因素而没有译成。

思虑之下,便决定按照他的理解,再写一部类似《红楼梦》的长篇小说,便是后来轰动一时的《京华烟云》。

苦思两个月后,林语堂拟好了大致框架和人物,之后去巴黎,正式动笔。每天清晨开始写作,每天几页到十几页不等,最后一日完成了十九页。

痴人林语堂泪写《京华烟云》  撕掉结婚证与妻子共度一生


那段时间,林语堂将自己的全部心身都投入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中,到了痴的程度。当写到红玉之死时,忍不住泣泪而下:“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

到最后一页,被文中伟大的民众所感动,也忍不住流泪,可以说,《京华烟云》是真正汇集了作者的泪之泉,只有真正接近它的读者,才会打开闸门,情感就一泻而下。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一经问世,半年内就销出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评其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作为一部由几篇小说连接而成的长篇,却并没有因此而散漫,反而规模更宏大,结构也更加的精妙。

痴人林语堂泪写《京华烟云》  撕掉结婚证与妻子共度一生

赛珍珠


长达四十年的家族兴衰,包涵过渡时代的中国,囊括佳话、哲学、历史演义、风俗变迁等,加上剧中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成为现代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也成为三四十年代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人情最好的蓝本。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对父亲作品中的哲学意味极为推崇: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曾对林语堂极为赞赏,更以《京华烟云》一书强烈推荐林语堂为诺贝尔候选人:“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为羞愧。它斜的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没有林语堂的痴,便写不出《京华烟云》这样的惊世之作。对待婚姻,林语堂也是同样的痴。

痴人林语堂泪写《京华烟云》  撕掉结婚证与妻子共度一生


他与妻子廖翠凤结婚后,经得其同意,遂将结婚证书烧掉:“结婚证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他认为婚姻并不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他说:“我是一个气球,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道要飞到哪里去呢。”

在两人结婚50年周年纪念日,林语堂送给妻子一个勋章,刻着自己翻译的《老情人》: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痴人林语堂,当如是也。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小品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图源自花瓣网,部分材料来自《书刊报》2005年11月,马媛媛)

新媒体时代,在轻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深度思考。暂别柴米油盐,卸下所有身份,一同进入野草书屋,体味本心。野草君有幸在这里遇见你,感谢倾听,也愿你留下足迹。

关注野草书屋,发现有趣灵魂

痴人林语堂泪写《京华烟云》  撕掉结婚证与妻子共度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