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对边远地区频繁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这算侵略行为吗?

于无声处34


算,有什么不敢承认的,就侵略了怎么滴。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弱时,别人也不是没侵略过我们。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而不是一个劲儿的往自己脸上贴金。

汉武帝时期,武力强大,欺负欺负周边的弱小怎么了,天经地义。

谁叫你们弱小手里面还有好东西呢?

谁叫你们弱小还挡住我扩张的通道了呢?

弱并不能让人可怜你,只会让人想要欺负你,所以我们要牢记历史,努力壮大我们的国家。

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汉武帝看上了西域小国的大宛马,对方不给,然后就直接派兵去打人家了,逼得对方杀了自己的国王。


27蓝色的天空


你自己软弱、腐败无能的时候,人家来打你,你说人家是侵略;等你强大了,你去打人家难道就不是侵略吗?

你可以说,我们这是为了报仇。等你再拉稀的时候,人家再来揍你,人家也说是在报仇,你认可吗?

日本为了掠夺资源,在亚洲到处侵略,今天谁要是说为了报仇去灭了日本,有几个国家能说你不是侵略呢?

毫无疑问,汉武帝开拓疆域有的属于收复国土,有的就是侵略行为,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但豹眼认为,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侵略行为越多越好,来得越猛越好。把他们彻底打趴下,才能求得几十年、几百年的安定和发展。可惜的是,这样的侵略行为太少了。

即便史上出了几个有作为的帝王,往往也是好大喜功,满足于朝贡体系,赔本赚吆喝,不能根本上解决边患、海患的问题,以致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恩恩怨怨,远的不说,就从汉高祖刘邦说起吧。

秦朝灭亡以后,漠北的匈奴趁机南下骚扰汉朝北方边境。这也不是一回两回的事,一方面刘邦忙着与项羽争地盘顾不上这档子事,另一方面边疆有些小摩擦向来是家常便饭。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也就是刘邦登基的第二年,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那个韩信)反叛刘邦投降了匈奴,意图依靠匈奴的力量与刘邦对抗。刘邦刚刚做了皇帝,哪里能受得了这个。

于是,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决定亲自北伐匈奴。结果,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刘邦三十万大军被冒顿单于围困。后采纳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也就是单于妻子,才得以脱险。又接受娄敬之策,以宗族女假称公主,远嫁冒顿单于,开始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说是和亲,只不过听起来好听一些,实质上就是向匈奴称臣纳贡,年年进贡大量财物,买得脱身及暂时的苟安。

和亲之后,匈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原北方的骚扰和掠夺。

实力不行打不过人家,能有啥办法呢?和亲也不是刘邦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及北方的秦、赵、燕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都采纳过这个办法。就是把公主或者宗女嫁给敌国,再陪嫁一些财物,以求得苟安。

毫无疑问,敌国的威胁和掠夺就是侵略行为。

刘邦之后,”文景之治“时期,一直延续这种妥协的政策,以求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继位,但朝政控制在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的手中。汉武帝尽管有许多的想法,但也没啥作为,一直沿袭和亲的政策,屈辱地与匈奴求和。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的国力已经蒸蒸日上。汉武帝迫于无奈,继续承袭这些政策的同时,积极积蓄军事力量准备与匈奴决战。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逝,汉武帝掌控了大权。

在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以后,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回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把匈奴势力赶出了漠北。

这一过程也不是顺风顺水,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如“马邑之围”兴师动众、耗资巨大却无功而返。但经过策略调整,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汉武帝时期,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奠定了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

不可否认,汉武帝时期打出了国威,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在这里不去探讨战争带给国家、民族的负担,仅就题主的问题,说一下是否是侵略的问题。

在历史上从没有今天意义上国境边界线一说,边境的概念,就是凭实力说话。守得住就是你的,守不住就是人家的。

就说河套地区,远在长城以北。即便是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也就是防御匈奴的入侵。起码在秦始皇的概念上,长城就是边界。以北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盘,秦始皇也没想把他纳入自己的领地,否则,他也不在这里建筑长城。

就今天意义而言,无论是谁,越过了长城,那就是侵略。

匈奴南下进入长城以内,中原王朝把他称作入侵。无论是抵御匈奴的入侵,还是去长城以北与之作战都是民族英雄。

同样的道理,主动进入长城以北与匈奴作战,匈奴也认为是入侵。就中原王朝而言,也承认大草原是人家游牧民族的地盘,是他们生存繁衍的地方。

今天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历史上也经常地称兄道弟。但在灵魂深处,兄弟们还是各过各的日子,彼此之间就从没有认作是一家。

中华帝国指得就是汉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无论如何强盛、繁荣,维系的都是朝贡体系,与今天的国家概念并不是一回事。

不仅仅是汉武帝时期,在整个古代历史上,都在平定四夷。彼此之间,征伐不断。

既然承认了四夷是入侵,就等于承认了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政体、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对方的领地,岂能又不是入侵呢?

不管你是否是反侵略还是出境消灭敌对势力,只要进入了对方的势力范围就是入侵。

只要翻开史书,就会经常看到齐国入侵鲁国,赵国侵占魏国的领土,秦军来犯,赵括纸上谈兵等等。齐国主动进入鲁国交战是入侵,汉武主动进入匈奴的大草原又何尝不是入侵呢?

在豹眼看来,是不是入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把他们打趴下。占据了他的地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守住,能守住多久。

几千年恩恩怨怨的历史,不是一句入侵不入侵说得清楚的。

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同住一个地球村。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仅仅就是一个幻想,但有些事需要讲清楚。就是因为千百年来,没有把边界划分明确,光靠拳头说话。历史已经湮没在长河中,说其是入侵能如何,说其是被入侵又如何?

那就是一句话的事,但能从这句话里悟出历史的真谛,能从那些纠缠不清的混斗中汲取教训,这才是正道。

是我的寸土不让,不是我的分毫不取。说得很好,听起来也仗义。可是,在你强大时该取的不取,等你落后软弱时,人家未必不来取。

这是丛林法则,你不遵循但不能保证别人不遵循。狮子遇到大象,它知道回避;但遇到了绵羊,它毫不客气的下口。


豹眼看历史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年间,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其雄才大略,奠定了汉帝国的基础。对他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开疆拓土,应该算不算是侵略行为呢?

首先对外战争是清除外族对边疆侵扰威胁的需要。西汉建立之初,就受到来自北部匈奴的巨大威胁,汉高祖出兵三十余万,前去抵御匈奴人的入侵,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军围困,七天七夜,幸用陈平计,才得解围。从此,汉朝感到了匈奴的强大,只好与匈奴和好,接受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吕太后当政时,面对匈奴的侮辱,也只能谦卑接受。后来经过文景之治,西汉通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增,也具备了对匈奴的打击能力。为了结束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阻止匈奴对边疆的不断侵扰,巩固边防,汉武帝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汉武帝先平定了南方闽越国的动乱。接着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汉武帝通过一系列对外开疆拓土的战争,扩大了西汉疆域,远播了汉朝对外的影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正是从那时向世界传出了最强音,使大汉帝国远威震于殊俗。汉武帝通过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设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西汉版图东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葱岭、北达阴山,为今天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大大扩大了与匈奴的缓冲地带,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其次对外战争也是加强与外部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对匈奴战争的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上解决了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各国沟通联系打下了基础。西汉先进的农耕文化得以传播,西域各国的蔬菜食物也得以传入内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将中国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汉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即印度)、于阗、扜罙、犁轩等诸国,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其中最远到达的犁轩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这是汉朝使节到达的最远地区,欧亚非的丝绸贸易就此成型。其三开疆拓土是更好建设边塞的需要。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通过多次征战,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汉朝占领这些地区后,通过大量移民西北边郡屯田,利用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促进了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是,有一得必有一失,汉武帝连年的对外征战,穷兵黩武,几乎耗尽了国力,让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西汉经济也频临崩溃边缘,晚年的汉武帝,看到人民的贫困,国力的空虚衰弱,悲叹不已,深感罪责沉重,不得已,才下了轮台罪己诏。

在我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中原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都赖以华夏大地生存,最早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同属炎黄子孙,各自占领区的边界线并不明确,边塞地广人稀,人口居流不定。这种情况导致了各方势力的你争我夺,谁的势力强大,谁就占居更大的领地。强盛的西汉,开疆拓土,驱逐外族威胁,自然只能算是势力范围扩大,等到国内变乱,国力变弱,自然边塞大片土地又沦落为游牧民族占领区域。这些边塞土地,归属游移不定,既不是游牧民族的久居地,也不是内地民族的文化久化区,因此在那时只能凭各自实力,或占居,或放弃,不能算是侵略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