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生日應該是過農曆還是公曆?有何依據?

三柯先生


按陰曆過生日,這個在我們這裡才比較正確。因為我們這裡,很長的歷史時間裡都是習慣於用農曆記事,也就是陰曆。

以前,我們村裡有個老太太,很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她能夠記得以前的很多事,但是總是忘了眼下要幹什麼。過了些時日,還會去鄰居家串門,可是要回去時,卻往往記不得回家的路了。再過了些日子,她已記不得鄰居和朋友了。又過了段時間,她甚至認不出她的丈夫和兒子了,從此她待在家裡不再出門。突然有一天,她吵著要吃麵條,還得非要加個雞蛋。原來那天是她兒子的生日。母親可以忘記一切,但是總也忘不了她兒子的生日!

小時候,家裡日子不好過,一般不捨得吃雞蛋,母雞下的蛋都會拿到集市上去換成油鹽醬醋,以貼補家用。就算是過年也只是準備一碗元寶蛋,待客而已,通常客人也不會碰,總是要熱了又熱,端出來又端進去,往往到過完了正月,這才給孩子們打了牙祭。然而即便條件那樣不堪,到了我生日的時候,母親還是一定會塞給我一個煮熟了的雞蛋,而我往往三口兩口就嚥下了肚去。這樣的場景,直到現在,還是歷歷在目。每每想起來,總是心酸不已。現在的我再也不敢吃元寶蛋了,因為我最怕再次想起那些場景來。

後來,日子過得紅火了,我也走出了山村。再過生日的時候,往往不在家裡。母親每每一大早就會給我來個電話,說道:“今天是你的生日,記得去吃碗麵條,不要忘記加個雞蛋啊。”其實,今天,一大早,母親就早早地起來,已經煮了一碗麵條,吃好了。但是她自己沒有加雞蛋,她總還是自己捨不得吃雞蛋,即便現在的日子很好過了,根本不會在乎吃雞蛋了。

再後來,我也有了孩子。到孩子生日時,母親還是會起個大早,她總是會坐上山村裡那最早的班車,顛簸了個把小時趕過來。到我家門口敲門時,往往孩子還在睡覺,還沒起來呢。母親每次來,都會揹著兩個大袋子,裡面總是裝得滿滿當當的。有各種山村裡的時鮮,還有她親手做的糕點。一定會有一隻老母雞,而且是母親早上起早收拾好了的老母雞,當然,母親肯定不會忘記雞蛋,那是她平時捨不得吃,攢下的。

我們家裡能夠享受母親這個待遇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我妻子的生日。所以,我們家裡,每到她們娘倆生日時,我愛人都會起得特別早,用心熬上一碗八寶粥,裡面會放蓮子,枸杞,桂圓,荔枝,紅棗,紅豆,白木耳,花生等等,熬得稠稠的,再加入冰糖,等我母親到了,盛給她喝,因為母親起得那麼早,一定還沒有吃早飯呢。

然而,而今,我們家裡,不管誰再過生日,總是再也等不到母親的電話了。就算我們起的再早,也再聽不到她在門外面,一邊敲著門,一邊喊著我的名字了。自然,再也見不到她背來的各種山裡的時鮮了,更不要說老母雞以及那些雞蛋了,因為她走了。不過,每到有人生日時,妻子還是會早早地起來,還是會熬上一碗八寶粥。當然,我們一定會記得吃碗麵條,妻子也一定還會記得給每個人加個雞蛋。

然而令我現在最後悔的是:沒有在母親的陰曆生日那天,親手給她做一碗麵條,並且再加上一個雞蛋……

現在,快到清明節了,但是,今年我們不能去山上看她,想必她不會怪我吧!









西西林林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中國的農曆,過去叫黃曆,是陰陽合曆。

伊斯蘭用陰曆,不過人家不叫陰曆,而是月亮歷。陰曆,陽曆,是中國受陰陽之說的叫法。

農曆的月,以月亮的朔望周朝計。月亮的朔望週期約二十九天半。曆法上,月只能取整數天,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閏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三天。十九年七閏,平均為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故,農曆稱四分曆,總體上是以太陽年制定的歷法。

由於農曆為陰陽合曆,所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相對純太陽曆如公曆上的日子偏差就大了。如。1947年對應的農曆丁亥豬年,生日為二月二十九日,對應公曆為9月13日,此後每一年的公曆日子都不同,如十年後的1957年為8月24日。

若只以農曆記生日,或只以公曆記生日,就不存在誤差這麼多天了。

不管以農曆算生日,還是以公曆算生日,都談不上準確。因為,曆法年取整數,太陽年為非整數。只不過生日在公曆偏差少些,在農曆偏差多些。

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老人過農曆生日,新人過公曆生日,留個念想,都不能當作真的出生時間。


趙日金141


我按照陽曆過生日。原因很簡單,因為身份證上的生日是陽曆的。



人人都有個特定的日子值得紀念,那就是你的生日。實際上,許多中國人擁有兩個生日。其實,嚴格地說,是兩個生日的紀念日。因為,不論你有多麼牛叉,也不可能出生兩次。


月份牌上,標記著陽曆和陰曆,所以,每一天都有兩種說法。比如,今天陽曆是2019年11月22日,陰曆是乙亥年十一月二十六(豬年,小雪節氣)。



按照陰曆計算日子,是老人家的習慣,也許在部分農村,還保留著以陰曆為主的生活方式。陰曆是所謂農曆,往往與農時和節氣聯繫密切,所以,陰曆在農村還留有一定的市場,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陰曆與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密不可分的。三月三潑水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六晾曬衣物,七月七女兒節,直至大年初一春節,這麼許多的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傳統的陰曆。所以,估計陰曆,永遠也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



現在實行的陽曆,最初是基督教的紀年法。公元多少多少年,是大家所公認的意思。公元的起點,是以耶穌誕生為起點的。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因為近代以來,基督教文明比較強勢。還有就是,由於西方為主導的近代科學的興起,對近代的天文曆法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科學”。



為了競爭文化的話語權,有人沿用孔子紀年。他們把2019年,稱為孔子紀年的2570年。只是這樣的說法,沒有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採用。


可見,所謂過陰曆還是陽曆生日的糾結,其底層邏輯是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關的。不過,過陰曆生日就是不忘本,過陽曆生日就算瞎胡鬧嗎?這樣的理解,肯定是有失偏頗的。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應僅僅著眼於形式,還應該與時俱進。我們國家現在按照公元紀年,是基於全世界通行的標準,並不是為了淘汰原有的農曆紀年法。過陽曆生日,絲毫不影響國人對農曆的使用,也絲毫無損於傳統節日和十二生肖等等風俗的延續。


食古不化要不得;不學習其他文明的優點,甚至以鄰為壑,也是迂腐的表現。至於按照陰曆過生日,還是按照陽曆過生日,是個非原則性的問題。所以,當然可以悉聽尊便啦。


不過,在這裡,我還是鼓勵國人多使用陽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也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