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趨勢下,會對國內的哪些產業造成不好的影響,同時該如何應對?

非印象名人說


首先,闡述一下全球化的主要內容。

經濟全球化,是國際分工的產物。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實現在全球的自由流動。有效提升生產效力,國際間經濟互補性增強,全球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全球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推動了這一進程。

第二,闡述一下逆全球化的主要內容。

退出國際或者區域組織,召回跨國企業,撤出人員,資本和技術,設置貿易壁壘,增加貿易關稅。這些是目前主要的逆全球化現象。

第三,國際角度看逆全球化的主要影響。

全球貿易銳減,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失業加劇,需求降低,企業破產,經濟大蕭條。

客觀派認為當前的逆全球化是暫時的,局部的。一是因為用政治手段推動全球化的是資本和市場不可接受的。同時而且逆全球化的代價是政府承受不起的。企業可以迴歸本國,但是市場和需求不會發生改變。當前疫情,很多國家的行動是短期戰略行為。

第四,我國能夠管控此次危機,把握機遇實現全面超越。

1,我國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率先開始復工復產,部分地區已實現重點項目100%恢復。

2,相比之下,我國擁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是經濟調整的最大資本。

3,外資不管是完全還是不完全撤離,會讓出市場空間。

4,外資不會也不可能實現完全撤離。比如汽車,醫藥,手機通訊,奢侈品等眾多領域。

5,疫情期間,我國藉助互聯網優勢,電商實現大飛躍。我們還有很多優勢領域亟待挖掘和投資。

6,國家有足夠的資金,足夠的政策手段來迎接挑戰。萬一出現大的困難,我們可以投入到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核聚變等新產業領域,而且進行這些項目的基礎條件和要求非常優異。這也是國外無法企及的。

7,這次疫情,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制度優越性。中國幹大事的能力,全球無可匹敵!

綜上所述:堅定信心 做好自我 充分準備 迎難而上 把握機遇 實現跨越!!


客觀派


凡是出口創匯型產業,都會受到經濟逆全球化的三個負面衝擊;

第一,原進口國產品本土化生產製造、進口慾望和進口額降低的衝擊。

第二,外國獨資企業撤資、外國合資企業撤股、將實體企業迴歸本國導致的停工停產或徹底關門的衝擊。

第三,出口創匯企業將面臨銷售市場萎縮、市場份額競爭更加激烈的考驗。按世貿組織估計,2020年全球貿易總額將下降13—32%。只有在產品質量、價格成本、適銷對路等具有綜合優勢的企業,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美國是世界經濟逆全球化的始作俑者。

特朗普上臺後一直致力於改變美國產業“空心化”、推行“美國製造”戰略,綜合解決美國人就業、平衡美國貿易逆差等問題。

為確保美國恢復傳統制造業,特朗普斷然退出了《巴黎氣候(溫室氣體減排)協議》。這次美國吃了抗疫醫療物資產能不足、無法滿足抗疫需要的大虧,將促使美國下更大決心將美國海外企業收回本土,並不惜為它們撤遷企業的損失買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供應產業鏈被打斷或缺失,一些跨國企業痛定思痛,在本國政府支持鼓勵下將遷移回國,利用本國資源重新構築穩固的產業鏈,降低採購成本並增加本國就業。

目前世界製造強國日本的各大汽車製造企業已停產。安倍政府正在效仿特朗普的思路和做法,擬鼓勵日資企業從海外撤退,讓“日本製造”迴歸日本。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工業製造產品門類齊全,中國製造有能力滿足提供世界多數國家所需要的中低端產品。這次抗疫,世界有80多個國家向中國求購抗疫醫療物資就是一個證明。

“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的“三駕馬車”之一。受後發國家競爭世界中低端產品銷售市場和美國惡意抵制“中國製造”雙重影響,中國“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本已在減弱,隨逆全球化的“本國製造”興起,這種減弱作用將會更明顯。

出口遇冷的企業,只有三條出路選擇。

第一,引入科技進步,力爭生產更優質、多數國家不具備生產能力的產品。同事注重開源節流、摳死質量和成本兩大關鍵環節,繼續突出中國產品“質優價廉”特色參與市場競爭,力保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份額。

第二,注重適應“買方市場”的國際營銷隊伍建設,敏銳捕捉市場供需信息,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贏得產銷份額。

第三,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入同一個筐子裡,要考慮生產多元化轉型,在國際上力爭加入在合資企業共享銷售市場,在國內重點向滿足和擴大內需轉型。

特別要指出;中國企業對向擴大內需轉型應充滿信心!

中國是世界最大、最具消費能力的市場,(說句形象的話,每個中國消費者花一分錢,就是1400萬元,足可以讓一箇中小企業充滿生機活力)。國家也正在密集出臺支持企業向擴大內需轉型的刺激、扶持政策,希望企業抓住機遇。


諶人


世界逆全球化大趨勢已經無法避免,中國首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科技,不是軍工,也不是能源,而是糧食自主化。

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咽喉,在逆全球化時代,自己種不如買的思路需要做出改變了,自由主義經濟的短視思維並不適合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

中國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主糧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但飼料70%需要依賴進口,像大豆玉米等都嚴重依賴進口,飼料是畜牧業的原材料,畜牧業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也就是說,中國主糧供應沒有問題,最極端的情況下也不至於餓肚子,但是肉類供應做不到完全自主化,這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

肉類供應不足會影響國民整體身體素質,也很容易帶來通貨膨脹,在和平時期可以通過外部購買來補充,但是在逆全球化時期還是必須自給自足。

綜合來看,國內農業發展水平還是很低,僅僅只能保住最低需求的紅線而已,那麼在逆全球化時代,實現糧食和肉類完全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富餘可以出口就會成為頭等大事。

中國農業發展水平較低,主要由以下三個因素共同造成:

1、國家過去有意控制糧食價格,引導人力資源從事製造業生產,同時達到控制通脹的目的,農業生產讓路於製造業的發展。

2、房地產的過度發展,導致房地產投資收益遠遠大於農業生產收益,導致資金和人才都流入了房地產,很少人願意去從事農業生產。

3、大量進口國外低價的農產品,衝擊了國內農產品市場,導致國內農產品缺乏競爭力。

過去從事農業生產根本不賺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很多農業方面的上市公司基本都處於虧損邊緣。

不過現在這種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首先,國際局勢已經不再容許國內繼續忽視糧食生產問題,未來農業生產必須要重新擺上最重要的位置。

其次,房地產拐點已經出現,未來隨著房價逐漸下行,加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大量投入和扶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入到農業生產,帶動農業產業的大發展。

逆全球化和極端天氣,還會導致部分國家出現糧食危機,這也會刺激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漲,給農業生產帶來動力。

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時代必然會導致外貿大幅萎縮,由此帶來大量失業人口,發展農業正好可以吸收部分富餘的勞動力。

現在的農業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具備了,未來想不發展都難。

農業的發展會帶動農業相關股票的業績大幅上升,股價自然也會逐漸走牛。

種子業是農業的核心,這事關基因安全,種子則完全自主化也會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點。

另外,農業發展必然也會走現代化農業,信息化農業的路子,這方面的機會可以多挖掘一下。

很多人在說中國也要搞美式規模化種植的模式,但由於地理和人口限制,中國農業走不了全面規模化種植的路子,客觀地理條件不允許,未來很可能會走部分規模化種植,部分特色農業相結合的模式,也就是因地制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