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書櫥和整理思想一樣嗎?

沙利文書法學院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整理書櫥和整理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整理書櫥,能讓你更快,更直觀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我們在整理書櫥的時候,大致要這樣做:

首先,你要在腦海裡有一個大概的整理方案:怎麼排放書籍。按類別、按作者、還是按大小厚薄隨意。

其次,你要把你的藏書按你的整理方案歸類。比如:把一些用來收藏的書放在書櫥的最裡側;把一些經常能用到的工具書放到容易取到的地方;把一個系列的書放到一起。這就是按類別整理。

然後,還要做一個書櫥標籤,便於快速查找需要的書籍。

整理思想,如同整理書櫥。

我們在整理思想的時候,也會先把腦海裡的東西梳理一遍。自動的把腦海裡的思想梳理清晰。這個就如同我們在把思想歸門別類。

隨後,我們就會按照這個思路整理我們的思想。想想哪些思想行為是正確的,是積極的,哪些是我們需要去除的,哪些是需要改進的。

二者的相似之處就在於:整理書櫥是把書籍“分門別類”,整理思想是用“分類”的方式去整理我們的思維。


想出去走走看看的寒月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清理衣櫃可以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忽然想,整理書櫃會怎樣呢?

我的書不多,自然書櫃也不大。有以前的積累,更多的是這兩三年的收穫,自己買的、學校發的、還有一些單位如行知寫作營等贈送的等等。大多是教育、文學、修身等方面的書籍。平時看書的時候,圖個方便,看了就隨手放櫃上,也沒整理。時間一久,書櫃上或豎或橫著、或立或碼著的都是書。放假了,時間充裕了,就想著得好好把這些書進行分類、整理了。

一邊整理,一邊看看書名,或是隨性的翻一翻。那些書中,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觸或故事隨著書頁的翻動在心間盪漾。很多看過就存入書櫃,束之高閣了。但也有幾本書會不時的翻一翻、看一看。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應該是教育的經典。他的思想核心就是相信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每一條建議都有很強的指導性、可操作性。如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這本書上很多很多的摺痕還在保留著。每每打開,隨手挑一處摺痕的地方讀一讀,總能為之一振,總能讓自己心更定,志更明。如於永正先生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怎樣教語文》。他的書讀起來很輕鬆,彷彿是老人在與你對話、與你細聲交談。於老師的思想我奉之為圭臬,常常反覆閱讀、學習、模仿、實踐,讓我知道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

一格一格的整理,竟然發現了師範讀書的筆記。有一本工工整整的摘抄《新詩漫談》。那時候,沒有複印,因為喜歡這本書、因為想學寫詩,就從學校圖書館找來這本書,一字一字的抄了下來。為寫詩,後來還報名參加了《星星》詩社組織的詩歌培訓,也訂閱了很多詩歌雜誌。呵呵,想想以前也算得上一個“文藝青年”了。離開學校那麼久,詩歌倒是沒堅持,自然也沒成為什麼詩人。不過,詩的那種優美、浪漫、激情倒是留在心裡了。平凡的日子裡,偶爾讀一讀詩歌,總能讓生活多了一分美好與期待

理好書櫃,靜靜而思。卻發現書櫃裡能留下的只有學生時代與最近時日的記憶了。那中間的那些日子又去哪兒了呢?學生時代的我,現在的我,哪個是真的我呢?是不是現在的“我”已與學生時代的“我”重新對接上了?或者說找回初心了。


無敵老王


整理書櫥不僅僅整理了思想,這種行為還會產生新思想,值得推廣。每隔年把二年,在我感覺“才思衰退”的時候,我就會用上好幾天甚至十多天的時間把書櫥翻騰一下,也就是把書適當換個地方。書房裡近萬冊圖書分別跟我見一次面,並握一次手,書中的內容就會在我的頭腦中快速過慮一遍,有疑惑時就翻一翻,甚至停下來寫幾句筆記。這樣,我的頭腦迅速充實起來,許多新思想、新感悟油然而生,寫作生活也就進入新的順暢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