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短命是否是因為始皇帝大開郡縣制導致的?

冷月夜寒霜天


你好,很高興回到這個問題,以下一點拙見,希望有用。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起來後的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其統治,但是如此強大的帝國卻二世而亡,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分,究其原因,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成也法家敗亦法家。

在秦朝建立統一帝國的過程中,秦朝依靠著一個重要的的思想基礎,就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中“法“”術”“勢”思想,尤其是法家的霸術思想適應了秦國需要強大起來的政治需要。典型的就是依靠這種理論而使秦國強大起來的商鞅變法,在法家思想主持下的這場改革,秦國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並且最終統一六國。

但是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後,秦朝統治者繼續發展這種思想,並且將其逐漸的向著極端化的方向發展。為了加強其統治,在法律上嚴苛峻法,導致民眾和大臣深受其害;在政治上剝奪貴族特權,尤其是六國貴族的特權,使得上層官僚集團心生不滿;文化上的“焚書坑儒”,使得思想上瀰漫著敏感而又恐懼的氣味。這些過度極端化的法家思想的發揮,使得秦朝看起來強大,也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其統治,其實上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危機。

這種危機在秦始皇的威望下還可以隱藏起來,一旦秦始皇去世,繼任者如無法提出解決好這些問題的重要措施,或者沒有強勢帝王手段的話,這種危機就會隨時爆發,甚至會來得兇猛異常。而史實也確實如此。

二、極力戍邊而忘其內。

在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為六國舊貴族已無大礙,反而擔心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為此,秦始皇在北方派駐大量的軍隊,讓蒙恬率領軍隊北擊胡人,並且廣發徭役修築長城構建軍事防線。這使得統治區域內的軍事駐防減少。到了秦二世胡亥統治時,為了其統治,不但沒有撤回北方軍隊,反而隨時警惕防範著蒙恬手下率軍回來。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時,北方軍隊無法及時回來鎮壓,錯失良機。

三、秦二世的無能荒政。

在秦始皇統治晚年,秦始皇信任李斯趙高等人,將公子扶蘇派往蒙恬手下,當秦始皇駕崩以後,李斯趙高等人密謀立胡亥為繼任者,將大將蒙恬以及素有賢名的公子扶蘇賜死。繼任者秦二世胡亥,無才德,又荒於朝政,大權掌握在趙高手中,即便趙高“指鹿為馬”,秦二世也只會唯唯諾諾,不明所以。這樣的繼任者,已經失去了臣心民心,再加上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四、六國舊貴族隱於暗。

六國雖然滅亡了,但是六國舊貴族並沒有消失殆盡,他們隨時準備著顛覆秦朝統治,而秦朝統治者的一些措施,使得這種顛覆心理與日俱增。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廢除了以往的分封制,剝奪貴族特權,尤其是廢置了六國舊貴族,“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讓他們處於嚴密的監視之下,並且加強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焚書坑儒”,防止六國舊貴族起來反抗。

當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這些六國舊貴族也加入到顛覆秦朝的隊伍中,併成為了後期反抗中的主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來,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不僅僅是制度上的改革導致,其滅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我聽見風在笑


是!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秦統一六國以後,沒有適時的調整治國方針。把秦國的施政方針直接套用到原六國地區。

上馬了太多的大型工程:連接燕、趙、秦的長城,修建秦始皇陵、修建阿房宮、修馳道及六國城等等,百姓的徭役非常沉重,致民窮財盡,百姓苦不堪言。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對百姓而言兵役和徭役的雙重疊加,民不聊生。

六國貴族尚在,無時無刻不想恢復故國。

綜上,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與通訊落後,難以直接管理廣大的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行政成本奇高。

中原地區,應由中央直轄,邊遠地區,應該推行分封制,將宗室、功臣與六國貴族分封到邊遠地區,讓他們建國統治,定期向中央朝貢即可。另外,將這些虎狼分封出去,中原地區也能安定點。

輕遙薄賦,與民休息,教勵生育,發展生產。不修阿房宮、六國城與始皇陵。原燕、趙、秦三地男丁,就近到長城戌邊,其餘地區不用都長城戌邊。

設秘密立儲制度,建軍機處,減少宮中用度,與功臣良將聯姻。

如此,必能為大秦續命。



當代曹植


秦朝短命,有很多原因,如:

  • 秦崇尚法家,制訂了嚴刑厲法,實施連坐,使百姓敢怒不敢言;
  • 大興土木,並動用了過多的勞力,百姓不能兼顧農事,苦不堪言;
  • 秦始皇為奸佞矇蔽,逼死了扶蘇,繼承人出了大問題;
  • 奸臣當道,對亂民暴動處置失當。

不過這些並不是根本原因。

秦朝初立,實行郡縣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此前夏商均為部落邦聯國家,而周朝採取分封制,中國從未真正統一過。因此,秦朝所面臨的是一個全無前朝經驗可借鑑全新局面。

在秦朝建立之前,秦國採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成功,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嚐到甜頭的秦國繼續採用法家治國,直到統一六國之後,仍然沒有針對新的情況,對國家治理的理念進行深入探討,以至於不能應付新的情況。

秦朝的短命,也可看做是一個歷史的必然。當社會發生巨大變動的時候,人們的認識往往滯後於現實情況,歷朝歷代無不如此。

中國歷史有一個看似有趣的現象,就是往往一個強大持久的王朝之前,往往有一個短命王朝。唐朝之前,隋朝立國僅38年;今日強盛之共和國成立之前,中華民國也僅存在了38年。

這難道是偶然嗎?我認為這種現象之後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請看這三組朝代更迭時期,都是社會發生了大變動的時期。秦朝的情況前已述及,隋朝建立之時,中國北方已歷經了幾百年的民族紛爭、戰亂與融合,社會情況與漢朝時已大不相同。隋朝之所以開創了科舉制,也是因為社會結構發生了大變化,舊有貴族體系走向崩潰,平民階層開始崛起。

與秦朝類似,隋朝也是先趟河試水深,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為其後唐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中華民國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這裡不再贅言。

歷史看似由一系列的偶然事件組成,不過只要我們去深究其後的規律,就能發現推動歷史進程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