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結局也很可悲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剪灭六国,统一天下。那一年是秦始皇即王位的第二十六年。

这一年秦王政改尊称为“皇帝”,自称“朕”之后,他迷上了一件事——刻碑。

--1--

《史记》记载了嬴政从正式称帝到驾崩的十二年间的六次刻碑,并且碑文详具,分别是泰山石刻、琅邪石刻、芝罘石刻、东观石刻、碣石石刻和会稽石刻。

石刻内容,除了第一次是登泰山封禅,故满篇歌功颂德,号称天下太平,并无其他私货。而芝罘石刻和东观石刻因为刚经历了博浪沙张良的刺杀,其中开始夹杂痛斥六国无道,朕乃正义化身的内容。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结局也很可悲

张良椎秦处

碣石石刻最短,但就这么小的篇幅里,首句就是“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而秦始皇死前所作的会稽石刻同样给了不小的篇幅来痛骂六国之暴——此时已经六国已灭十二年,似乎六国灭越久,人们好像越怀念。

碑都是在始皇帝巡狩的时候刻的。在他人生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十二年,他巡狩六次,平均两年一次,只有第一次就在秦国固有地盘所以没有立碑刻字。一旦他到了六国故地,他必定要玩“到此一游”的把戏,甚至出门一趟能刻两次字。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结局也很可悲

中国游客到埃及卢克索神庙一游

--2--

一般皇帝巡狩,主要都是为了敲打远方的大臣,告诉他们别忘了是在替谁做事。要警醒大家这是我的天下,可以杀几个调皮桀骜的,或赏几个精明能干的,空立一个石碑大概是最没卵用的方式了。秦始皇却乐此不疲,次次不落空。

如此极致的宣示主权,以致显得幼稚

他的幼稚还表现在封一棵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汉时的高爵,他却把它赐给一棵松树。在渡湘水遇大风之后,得知湘神是娥皇、女英,他就发动3000刑徒把附近山上的树全都砍了。也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有本事抽刀断水啊,砍秃周边的山算怎么回事?莫非他在意淫这样是给娥皇、女英脱衣?如果真如此,那这也算是关于秦始皇的记录中不多的与女人相关的事迹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结局也很可悲

任君采撷湘夫人

--3--

到处立碑的幼稚举动背后是秦始皇的自卑

自卑源于嬴政的出身。他的母亲赵姬,是吕不韦的宠妾,是自己名义上的父亲子楚从吕不韦那里忝讨来的。

而他自己,从史书记载上看,几乎可以肯定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是商人吕不韦“钓奇”的产物,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吕不韦害怕秦王杀害他,于是干脆自杀了

哪有这种道理?正常人面对绝境肯定都是拼死一击,嫪毐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吕不韦这种枭雄。只有当这个想杀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吕不韦才会觉得反抗又如何,杀了嬴政也是输,不如让自己的死成就今生最得意的杰作——亲儿子统一六国成就千古一帝,虽然他不能亲眼看到了。

这种老父亲的爱,不能更明显了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结局也很可悲

寡人之父何其多

母亲性情的淫乱,父亲身份的混乱,使嬴政这位“始皇帝”缺乏了与自己最终身份匹配的良好出身,由此产生自卑。自卑则敏感,敏感就让他在获得无上权力之后,大肆挥霍滥用以营造自己无比强大的表象来保护内心的脆弱,所以他才用很荒谬夸张的举动来确认无人胆敢置疑他,甚至是植物与神都不行

--4--

现世他可以管,但后世怎么办?于是他废了谥号。自己的功过不能由后来人评说。这还不够。竹简上的文字易逝,刻在石头上就长久多了,所以他每次到六国故土这些陌生、掌控力不强的地方都会不断地立碑,歌颂自己给自己加戏。他大概朴素地认为这些石碑传至后世,后人就可以藉此获得和当代人同样的关于始皇帝的信息。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他更愿长生不老,亲自教后世如何做人。可惜未能如愿。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结局也很可悲

人类如何长生不老

这些碑其实都是他的卑

秦始皇的一生,他自卑,他立碑,他的结局也很可悲。

秦始皇三十七年,他在最后一次企图稳定政局的巡狩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邢台),臣子却因为害怕国家大乱而不敢在外发丧,大夏天把他藏在车子里由着尸体一点点腐烂,烂到臭味四散,为了掩盖,将他与咸鱼混在一起。

曾经因为一句“亡秦者胡”的谶语就发兵30万去追杀边塞胡人,真正遇神杀神、佛挡杀佛的狠角色、大人物秦始皇嬴政,最后的结局与咸鱼也没有什么分别。不亦悲乎?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

史记·吕不韦列传--司马迁

推荐阅读

《史记》是一个文字游戏?

司马迁与周芷若异同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