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湛醫術與濟世情懷守護人民

  【親歷者講述】

  疫情發生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核心基地,立即從下轄10家單位中抽調了28名科研、管理骨幹和後勤保障人員以及1個移動P3實驗室,組成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援鄂抗疫醫療P3檢測隊,火速馳援武漢。

  2月10日,第一批檢測結果出爐;13日,首次檢測樣本破百;15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首批17位患者出院;21日,檢測隊負責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A艙全部患者初篩完畢;25日,核酸檢測日結日清、檢測結果呈現100%成功率……在移動P3實驗室中,我們牢記“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一方面,嚴格遵守安全和檢測標準作業程序,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有效;另一方面,突破正常作息規律,在常常超過10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高強度工作下,全體隊員健康狀況良好,生活運轉正常。

  截至3月25日返京,P3檢測隊一共在武漢奮戰了50天。相比之前的忙碌,忽然休息下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告訴所有隊員,要利用這兩週隔離的寶貴時間,好好總結抗疫心得與經驗。只有及時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講述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援鄂抗疫醫療P3檢測隊隊長 吳晨

  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謝謝你們穿上白大褂裝扮成天使的樣子拯救每一個人,雖然,你們也是普通人。”近期,紀錄片《中國醫生》在網絡上熱播,引發了網友強烈共鳴。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廣大醫務人員交出了優異答卷。疫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在全國啟動了一系列最為嚴格的防控措施。全國累計派出346支醫療隊、共42000多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他們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中國速度:所有馳援湖北的醫療隊從接到指令到組建完成,平均不超過2小時;從成員集結到抵達目的地,平均不超過24小時。這些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肩負著國家的重託、揹負著人民的希望,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抗疫戰場,雖不見刀光劍影,卻始終是生死的博弈場。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在那些為挽救生命而奮戰的日日夜夜裡,戰鬥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以超常的體力、智力,為武漢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個30多人的醫療團隊,最多時一天接診了1100多名患者,直到接到強制休息令,才不得不集體“換防”。一位男護士長一天行走5萬步,2分鐘組裝一張高架床,6小時準備了94間病房,突破了難以想象的人體極限。他們用無比的勇氣和專業的精神為我們築起了一道護衛生命的鋼鐵長城。

  “醫為仁者、醫乃仁術”是傳承千年的醫家古訓。歷代名醫大家無不是醫德楷模。東漢名醫董奉醫術高超,救治貧苦患者卻分文不取。被治癒的患者無以為報,便在其房前屋後種下一棵杏樹。久而久之,董奉居住的原本荒蕪的小山坡變為了鬱鬱蔥蔥的杏林,“杏林”也成了千年來醫學界的代名詞。唐代醫家孫思邈寫就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醫學倫理學專著《大醫精誠論》,明確要求醫者治病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對所有患者“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千年過去、時代變遷,“醫者仁心”卻成為中國醫生亙古不變的文化基因。

  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薰陶哺育是中國醫生成長的現實土壤。在抗疫一線,“我是黨員我先上”成為最響亮的聲音。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都在激勵和鼓舞著中國醫務人員。

  科學精神和專業技藝是中國醫生突出的職業印記。此次疫情防控,不僅充分證明了中國醫生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也突出展現了中國醫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超的專業技能。在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中國醫生探索、總結出的包括中醫在內的各種綜合治療方案不斷完善,在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並及時分享給世界各國。

  大醫精誠,至愛報國。犧牲豈止在戰場,奉獻無處不英雄。中國醫務人員的功績,將永遠被人民銘記,被歷史鐫刻!

(作者:王嚮明,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