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死人动辄几十万人,真有那么多人死去吗?

红叶舞秋风9


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里,确实有死亡几十万人的记载,但不是动辄。因为实际上古代参战人数达到几十万,伤亡几十万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一 长平之战

双方兵力:赵军四十五万,秦军60万

伤亡情况:赵军死亡四十五万,秦军伤亡二十余万。

长平之战


早在九十年代,专攻历史地理的靳生禾、谢鸿喜两先生就发表了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对长平之战的多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可说是目前有关这个问题里最全面、在学界认可度最高的论著。

靳生禾先生是历史研究中较少见的文献掌握和原野考察并重的一位学者,也是我国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他对山陕一带的古战场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田野考察,对秦赵长平之战的研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讨论长平之战,他和谢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这三份论著。

两先生的观点我简单说一下,那就是长平之战中的总死亡人数,文献记载应该是基本正确的,需要讨论的是战死者和被杀俘虏的具体比例、死亡时间(因为长平之战时间很长),以及被杀者的身份(如上党被征发的本地仆役等等)这些细节。对相关问题真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他们的著作和论文,其实很有意思的。


二 淝水之战

双方兵力:东晋北府兵8万人、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

伤亡情况:东晋五千人 前秦嫡系部队全灭,其他兵力叛亡

淝水之战


苻坚“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然后才得到“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他在伐晋战前开战略讨论会时也说:“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 ”而且伐晋不是这些兵都在淝水阵前的。当时主要有东方和西方两个战场。其中西方战场也就是襄樊一线是姚苌、慕容垂为主帅,东方战场是淮水一线,以苻融为主帅。当西方战场失败时,也就是攻下襄阳,占据荆州,顺流而下这一计划破产,才在淝水打了一个主力决战。

当时襄樊一线,前秦军约有骑兵步兵二十五万。晋军不详。

淮水一线,前秦军有苻融的三十万加苻坚的亲兵八千人,牛晋军是谢石为主帅、谢玄为前锋的八万人。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第一合:洛涧之战

1.牛晋一方派龙骧将军胡彬率军五千救寿阳,寿阳被苻融攻克后,胡彬进入了前秦军的包围圈。

2.前秦派卫将军梁成率军五万扎口袋。

3.牛晋派猛将刘牢之率军五千救胡彬。

4.双方战于洛涧,梁成军败。死伤两万人。

第二合:淝水之战

1.牛晋军胜后,谢石军水陆并进,达到肥水东侧。前秦军在肥水西侧。

2.谢玄派人晋见苻融,要苻融稍微往后撤进行战略决战。苻坚统意。

3.前秦军后撤,苻融马倒,卒。前秦军大溃退。死伤二十余万人。


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战

双方兵力:第一次隋朝军人超过一百三十万,运输民夫是军人的两倍。第二次隋朝出兵至少六十余万 第三次隋朝出兵近百万。高句丽兵力不详。

伤亡情况: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损失军队超过34万。民夫也损失惨重。 [4] 隋炀帝二征、三征高句丽,隋军的损失数量不明。高句丽伤亡数量不详。

隋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一征高句丽时,杨广的错误指挥导致惨败。杨广下达了错误命令,导致诸将奉旨不敢赴机,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隋朝大军损失惨重,损失的隋军超过34万(来护儿之败,隋军精甲4万损失惨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宇文述九军之败,30万5千隋军,只有2700人逃回,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这还没算损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数次大战损失的隋军),隋朝民夫、粮草兵器资储也大量损失。百姓被隋炀帝的残幉暴征敛与统幉治逼的没活路,纷纷起幉义,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书》:“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高丽率兵出拒,战多不利,于是皆婴城固櫼守。帝令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城将陷,贼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贼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于是班师。”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护儿不听,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隋朝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时,后方杨玄感起事,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全被高句丽缴获。杨玄感这贵幉族造幉反,却被隋炀帝迅速剿灭了,贵幉族门阀无力动摇隋炀帝的统幉治。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高句丽王表面上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之前投奔高句丽斛斯政,但是高句丽仍然不放还俘获的大量隋人。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炀帝下令征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王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但最后没有成行。


所以说伤亡达到数十万人的战争也就这几个,这几场战争每次都是改朝换代的国运之战,所以自然不能说是古代战争动辄死亡几十万人了。

参考文献:

《史记》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我是云哥看历史,大家如果觉得好就动动小手点赞转发评论一下吧~


云哥看历史


有同感


大理178838417


对于古代战争的伤亡情况,书生确实没有进行过此类课题的专门研究。但是在这里还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观点:古代战争不可能出现动辄死亡几十万人的情况。

理由:

(一)古代的战争,无论是奴隶时代,还是封建时代,战争都无非是对土地、人口等资源的争夺,然而士兵无疑是最具有劳动力价值的人口资源,如果动辄死掉几十万人,这对于战争双方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古代战争一般都是击溃对方,让对方的士兵成为自己的奴隶,或者是转化成为自己的士兵,绝不会将这么好的人力资源白白的浪费掉。

当然,在古代战争中也有浪费掉的记录,譬如坑杀降卒,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就坑傻了赵国40万降卒。这里书生就不得不辩解几句:一是史学界至今对此事真假存疑,尚未下结论;二是以当时秦国的国力仓卒间消化掉到手的40万人口资源是有很大困难,但也并非没有能力;三是无论如何,失去40万军力的赵国无疑会从此一蹶不振。


(二)以古代冷兵器的战争规模,很难出现大规模阵亡情况,除非出现瘟疫大面积传播。存在这样一个统计,据说在古代战争如果出现10%的伤亡就会面临溃败。

当然溃败也就意味着会出现更多的伤亡,但绝不会出现动辄几十万士兵的死亡情况,除非最终波及到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譬如说曾今的金兵、蒙古铁骑南下。

另外,伤亡并不意味着死亡,伤只是代表着受伤失去本次参与战斗的能力而已;还有溃败也并不意味着死亡。在三国战争中,刘备与吕布在徐州的争夺战中,刘备在被吕布击溃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投奔到吕布的麾下。同样,吕布也并没有将刘备杀掉,而是安排到小沛城中,结果刘备很快收拢散兵,实力又快速恢复过来,以至于吕布不得不发动对刘备的第二次战争,以消除隐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