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汉代之前没有什么刘姓名人?

于无声处34


其实你看,你们家族谱。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名人。

以前我也很奇怪,后来慢慢想通了。在古时候能结婚生子繁衍,可能都是奢侈的。

刘姓,根本就是因为汉朝的建立而发展壮大的。在汉初,皇子封王者30余人,封侯者达400多人。从此之后,刘姓开始支派繁衍,开始遍布江河南北,开始人口急剧增加,才从寂寂无名的小姓,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大姓。直到今天,刘姓人口占全国百分之5左右,足有7000多万姓刘的人。

归根结底,一个姓氏人口增多,是因为此姓中,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显贵,这样才养得活庞大的支脉,导致人口进一步增多。王姓、李姓、张姓、赵姓、朱姓等人口大姓同理。

所以,到了汉末,中华江河南北,真的已是遍地宗亲。


好奇观古今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刘姓的源流发展。在汉之前,刘姓的源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祁姓刘氏,另一个是姬姓刘氏。

先来说说这祁姓刘氏,其最早可以溯源到三皇五帝时期的帝尧陶唐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

丹朱,姓伊祁、名源明,字监明,号丹朱,本文无意分析尧舜禅让的是非曲折,总之舜帝时丹朱被封到了唐(今河北唐县)的刘地,于是丹朱又名刘源明,被奉为刘氏最早的始祖。

到了夏朝后期,刘氏出生了一个男孩,因其手掌上的纹路像极了刘累二字,便以此得名刘累。传说刘累长大后向豢龙氏学习了养龙的技术,可当时世间早就已经没有了龙,本以为是毕业就相当于失业。

结果“天降二龙”赐予夏帝孔甲,孔甲不知道如何饲养,遍寻豢龙氏不得,却找到了他们的传人刘累。就这样,刘累为孔甲养了长达七年的龙,并因功被封为御龙氏。

后来有一天,两条龙中的雌龙突然死了,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刘累不但不报告,反而将龙做成了肉酱还送给孔甲吃。孔甲吃后顿觉鲜美无比,就派人向刘累再取这种美食。

这时候终于害怕起来的刘累,立刻带着家人逃到了尧山,即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隐居了起来。之后刘氏在此地逐渐开枝散叶越发强大起来,其后人便以刘累为得姓始祖,自称刘氏。

到了商朝,刘氏被商汤封为豕韦国君,因此又称豕韦氏,到了商末,树鸿建立唐国,但在周初时被灭,树鸿降周被改封杜国,于是又称唐杜树鸿,其后人为唐杜氏。

在《东周列国志》开场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周宣王时期,民间盛传一首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寓意女子乱政,周宣王被桑木做的弓箕草编的箭袋所杀,周朝几乎灭亡。而就在此时,一位五十余岁的老宫女,怀孕四十多年突然生下一个女婴,被皇后姜氏当做妖孽抛弃于清水河中。

害怕预言实现,周宣王下令全国从此不许制造售卖桑弓箕袋,违令者处死,又担心女婴未死命人全城搜捕。第二天,一对住在深山的夫妇不知道禁令,恰好带着桑弓箕袋入城售卖,妇人被抓获后处死,丈夫侥幸逃脱。不久后丈夫闻听妻子死讯,逃至旷野却刚好发现了那名被称为妖孽的女婴,于是便带着她远走褒城,此女便是后来周幽王为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多年之后,周宣王突然又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绝美的女子从西边而来直至宫廷,将七庙神主捆成一束带着向东而去。又想起那个预言的周宣王立刻询问查访妖女的事情,而负责此事的正是杜国第七代国君杜伯,他回禀道:“臣体访此女,并无影响。以为妖妇正罪,童谣已验,诚恐搜索不休,必然掠动国人,故此中止。”周宣王闻听大怒,竟将杜伯处斩。

杜伯无辜冤死,三年后,在周宣王狩猎之时显灵报仇,以朱弓赤矢射杀周宣王,宣王死后姬宫湦(音shēng),为周幽王。

这个故事是按照正史改编,添加了一些戏剧性的情节,内容可见于《国语》、《墨子》、《太平广记》、《论衡》等书,除这个版本之外,同时还记载了一种说法,认为是周宣王的宠妃女鸠引诱英俊的杜伯不成,便诬陷他欺侮自己,使其被杀。

反正不管是哪种说法,历史上杜伯应该就是被冤杀的,甚至可能真的有“冤魂复仇”的故事发生,所以杜伯在周朝被当做鬼神来祭祀。《文献统考·郊社考》记载:

《春秋传》曰:“宣王杀杜伯而不辜。後三年,宣王会诸侯田於囿,日中,杜伯起於道左,衣朱衣,冠朱冠,操朱弓、朱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也。”因宣王杀杜伯射王,故周人尊其鬼,以岁时奉祠。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即杜伯),其在秦中最小之鬼神也(鬼虽小而有神灵)。

杜伯被冤杀之后,他的儿子隰 (xí)叔,逃到了晋国并担任了士师,掌管禁令刑狱,类似于法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载:

刘氏“ 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缺,缺生士会 。”

士会在晋国从政四十多年,任中军将、太傅,先封于随邑,后封于范邑,谥武,因此历史上又称范武子,还有随会、范会等称呼,其后人也分为范氏、随氏和士氏。范氏后来与智氏、中行氏、赵氏、魏氏、韩氏共为掌控晋国朝政的六卿之一。

士会曾因迎立公子雍失败而流亡秦国,后又被赵盾用计迎回了晋国,但他的一支族人从此留在了秦国,并重新恢复了祖先刘累的姓氏,自称刘氏。

到了战国末期,刘清担任魏国大夫,封为丰公,带领族人重新迁回了魏国。刘清生刘仁,举族迁居丰邑,刘仁又生刘煓,即刘太公,第三子便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

这点在《汉书·高帝纪》中也被提到: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

所以我们看到刘氏、唐氏、杜氏、范氏、士氏、随氏都是同宗,可以说是一家人,而在汉之前,称刘氏的时间并不长,大多以其他姓氏存在,这导致了我们看到汉之前刘姓的名人好像并不多。

对了,还有姬姓刘氏,其源自于周定王的弟弟,周顷王的儿子姬季子,他被封在刘地,建立刘国,史称刘康公,因而其后代也称刘氏。因为刘地是祁姓刘氏的发源地,其在当地颇有势力,《左传·哀公三年》记载:

刘氏、范氏世为婚姻,苌弘事刘文公,故周与范氏。赵鞅以为讨。六月癸卯,周人杀苌弘。

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世代联姻,刘康公便是娶了范氏为妻,生子刘定公刘夏,所以祁姓和姬姓的刘氏早已融为一体。而刘氏子孙担任周王室卿士,操纵朝廷曾经长达一百多年,这估计和范氏的相互支持也是分不开,到范氏在晋国被灭后,晋国还曾以此向周王室发难。到战国初期,刘国被灭,刘氏才慢慢退出了政治舞台,于是出场的名人就不多了。


潘不安讲究史


  1. 刘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五种:尧帝的后裔、王季(周文王之父)的后裔、由娄氏改姓而来、由项氏改姓而来及由匈奴姓氏改姓而来。
  2. 齐人娄敬力陈定都关中,被刘邦赐姓改名为”刘敬“,他还提出”和亲匈奴“的政策;刘邦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刘邦将宗室女嫁给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为感念当年在鸿门宴时的解救之恩,刘邦赐项伯为刘姓。这些都是在刘姓成为真正贵姓之后,或者在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出现的。
  3. 中华向以姓为源流,以氏为宗号,氏古唯王公贵族有之。五帝以降,有立功业,建诸侯者,别创氏号,以为姓之支也。周人记载中,“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 姜。”
  4. 刘姓,虽然当今是炎黄子孙中的一支大姓,但该姓也是从姬、姜之类更古老的姓氏里分化出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周大夫”经考证,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其后代即以其封邑为姓。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从探源来看亦当在今河南省境内。
  5. 先秦文字记载本就少,而比起诸侯之姓来,刘姓起初尚算不得最显贵的姓,史书记载相对于比较少,也是自然之事。战国时期,有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了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大封同姓诸侯,刘姓则显贵无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