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上學的時候,很多書讀不懂。反倒是畢業後,以前覺得無感的作家,卻開始喜歡又佩服的不行,包括老舍,包括魯迅,當然最喜歡的還是王小波。

偶爾回味,重讀了下老舍的《四世同堂》,很有感觸。記下來跟大家分享,也方便自己日後回憶。

故事的背景和人物關係就不再詳細介紹了,只寫一寫對於書里人物的認識和看法。也許他們身上也有我們的影子,如果這些文字對我們反觀自身,如何看待別人都有一丁點的啟發,那就心滿意足了。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冠曉荷

他是個大漢奸,他的老婆大赤包兒只有自己,而是她的自己只是虛榮和所謂的榮華富貴。

冠曉荷沒有自我,總是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給自己肯定,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稍微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瑞豐

他沒有自我,又膽小窩囊沒腦子,一切都聽別人的看別人的,最後慘死其實也是咎由自取。藍東洋和胖菊子呢,真的是兩個人渣,還是吐兩口唾沫繼續說別人好了。

老三

他第一個跑出北平,年輕人的心更純潔承受能力也更差吧,所以他忍不了,要走。老三離開的晚上,在窗外聽媽媽講話時的心,那是一顆真正懂得了孝順的心。

也許我們從來只知道孝順是應該的,但是卻從來不曾明白為什麼孝順是天性,也許只有在人生不經意的某一個瞬間,才能懂得最親的人代表什麼意義。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老大瑞宣

他有擔當有原則,因為他有自我,作為人的自我,而且他的自我懂得為別人著想,如此也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站住腳。

雖然總是遇到困難,但是他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像前面的幾個漢奸那樣處處碰壁時,還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

那麼,真的有所謂的對錯嗎?不是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嗎?不是都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嗎?

這時,也許我們要想想所謂原則是什麼?君子外圓內方的方是什麼?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還是為了什麼其他的呢?越來越同意一種價值觀,人是為了快樂活著,老大他們雖然也沒有多快樂,但是在那個環境下得到了相對的心理上的安穩,自己面對自己,可以稍微安心。

但是那些討厭的傢伙,他們的心是虛的,他們沒有自我,時時刻刻需要物質,需要權勢給自己存在於世的肯定,這樣的心不會有真正的安穩和快樂。所以,他們的悲劇似乎是註定了而且是一直的。

那些沒有投降的人們,都有相對的安穩內心嗎?

也不是的,他們也許沒有去巴結的能力和機會,也許還會眼饞。但是大部分人心裡有自己的底線,這個底線,是安穩的所在。那麼,如果人對更多的事情都有一個底線和標準會更好嗎,心會更安穩嗎?也不見得吧,也許就把自己框死了,而不會有更多的創造性和可能性。就像最後,老三讓老大教書時,老大擔心別人誤會自己是漢奸。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是老大的一個底線,但是被老三打破了,他離真正的自己反而近了一步。所以,做人真難!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錢默吟

這個老詩人,應該是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個人,平常的時候,頂和氣,頂與世無爭,真的惹急了,就是真正的硬骨頭,一把年紀了要跟日本人玩真的。他不像普通的知識分子,手無縛雞之力卻去與日本人硬拼,他默默的做自己能做的,還要一個一個的叫醒他認識的人,智慧勇敢堅韌。他是個宏大又純粹的人,他的自我以前是詩,是自得其樂。而自從要報仇開始,他把自己變成了仇恨,不再有別的。這樣的精神就一定能勝利嗎?也不一定的。但是他贏了得償所願,他輸了也會痛快閉眼。

天佑老人

真是太可惜了,也許他的自我太純潔,也就太脆弱。都說士可殺不可辱,但還是覺得這是給自己定了一個死亡標準啊……如果遊街發生在別人身上,他會痛恨日本人,發生在任何他家人的身上,他會安慰他們,但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就投了河。人的個性不同對待很多事的態度就不同,所謂的個性,真的是個太奇妙的東西呢。

書裡還有好多精彩的人,精彩的細節。以前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小說都在寫各種人的故事,怎麼作家就寫不煩,讀者就看不膩呢?人世間的故事和人還不都是那個樣子?現在想來,還真的是事情不一樣,人也不一樣,作者的表達手法不一樣,每個讀者也是這個過程的一環,而每個人的解讀方式也不一樣,有無限的可能在其中呢。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祁老人

他在,這個家就沒有散。他象徵著民族更老的一個根,這個根看起來脆弱的很,但還是很堅韌,任何打擊他看到了,但他挺過來了,這是作者的美好希望。

招第和高第姐兩個

高娣心裡有曲直對錯,在一個漢奸家庭,她不漂亮,不能給父母更大的利用價值,所以不受寵。但是,也許這樣的情況,才逼的她與桐芳走的更近,也逼出了她的自我,她有空間思考父母並不都是對的。相反,招娣是那個能給父母更大利用價值的女兒,她漂亮有人緣,但是她被父母克隆成了小大赤包兒,她媽媽去世後,還不讓姐姐逃走,她是嫉妒了還是怕孤獨呢?總之她太自私了,她的自我也是太狹隘了,以至於那算不上是真正的自我,也算不上是所謂的性格。在亂世中,被寵壞的孩子,身體和心都是迷失和痛苦的吧。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書裡寫道:

一個真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瑞宣認識他自己。他覺得他的才力、智慧、氣魄,全沒有什麼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儘可能的對事對人盡到他的心,他的力。他知道在人世間,他的盡心盡力的結果與影響差不多等於把一個石子投在大海里,但是他並不肯因此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懷中,或隨便的擲在一汪兒臭水裡。他不肯用壞習氣減少他的石子的堅硬與力量。打鈴,他馬上拿起書上講堂;打鈴,他才肯離開教室。他沒有遲到早退的,裝腔作勢的惡習。不到萬不得已,他也永遠不曠課。

人,怎麼算認識了自己呢?

遇到事,遇到人,各種事,各種人,問問自己,要如何面對和對待它們,也許就是了。盡力勇敢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否則就只能一直是不健全的,殘疾的,幼稚的,不快樂的自我。

也許這是這個年代,看四世同堂,我們不談愛國,而可以談談的東西。

《四世同堂》裡我讀到了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