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長的一部小說,全書分為惶惑

偷生饑荒三部分,描寫了小羊圈衚衕幾戶人家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悲歡離合。

一部作品的偉大與平庸往往一眼就能分辨,老舍用樸實的語言把一個個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而且不乏幽默,人民藝術家的稱號當之無愧。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老舍先生

我很嚮往清末民初的北平生活,那種老北京人安然閒適的生活,或許是現在北京的日益現代化,抑或是老北京傳統文化的日漸沒落。特定的環境會造就人的特定的性格,雖說是平頭百姓,但對生活一點都不含糊,倍兒講究,直教人嚮往。

本書描述的是北平陷落時人們在日本人統治下的生活。誠如老舍在書中所言,北平人一向是愛好和平的,不會打架,別人打你一拳,你卻不知如何是好。老人主張安分守己,主張堅忍,忍一時風平浪靜。

在祁家的大院裡,四世同堂,一個屋簷下住著老少四代人,我們的主人公祁瑞宣便是四世同堂中的第三代,是家裡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如此,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他沒有離開北平,去捐軀赴國難,而是選擇留在家裡,為了這一家老小四代人的吃喝,他不得不做一個亡國奴。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祁瑞宣劇照

他苦悶,他憤恨,他自責,他羞愧,他無奈。他只能把滿腔的報國熱忱與希望寄託在走出去的三弟瑞全身上。他是衚衕裡為數不多的讀過書且有良知的人,可是越是這樣,做亡國奴的日子就越痛苦,因為他會思考,卻沒有行動,是不能行動,否則,一家四代人就會命懸一線,所以,他生活的分外痛苦。

老百姓其實很簡單,他們不在乎誰在統治中國,無論世道如何變化,只要他們能安安穩穩、一成不變地過他們的生活,其他的事他們幾乎從來不過多的關心。可是,日本人擾亂了他們安穩的生活,既然做了亡國奴,他們就是案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自從錢默吟被捕之後,噩事接二連三地降臨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小衚衕裡,隨後年月的缺煤缺糧更是激起了公憤,他們義憤填膺,他們滿腔怒火,可是他們無可奈何。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錢默吟劇照

當然,話分兩頭說。這個世界上有好人也會有壞人,有愛國者也會有漢奸,有有良知的人也必然會有沒良知的人。

圍繞衚衕裡的冠家,便是那麼一群恬不知恥的人。他們的眼睛裡從來就沒有國家、親情與友情,他們眼中只有自己,能讓自己過的舒服便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冠曉荷、大赤包、祁瑞豐、胖菊子、藍東陽等等,不得不佩服老舍,用凝練傳神的語言把這些人醜惡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每個人物都躍然於紙上,每次看到這些人物出場,我都忍俊不禁。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這些人沒有人性、寡廉鮮恥、貪圖享受、有奶便是娘。人性中的惡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北島寫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我想這句詩用在這裡真是恰如其分。

倒是錢詩人出獄後就儼然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鋼鐵戰士,用行動去報仇雪恨,去抵禦外辱。瑞宣無奈,他堅持不為日本人做事,“不食周粟”是他最後的底線。

書就像一面鏡子,讀書總是要映射到自己內心的。我不喜歡瑞宣的思考與牢騷,只有熱情而沒有行動,都是徒勞無益的。可是,從那些平常的人中,尤其從出入冠家的那群人中,我依稀看到了一個朦朧的內心深處的自己。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說過:“我寫小說,旨在刻畫個性,抒寫人性中的喜愁悲歡。小說不影射什麼,如果有所斥責,那是人性中卑汙陰暗的品質。政治觀點、社會上流行的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是的,古往今來,人性是很少變動的,金錢、權利、美色,哪朝哪代都是人們所喜愛的。慾壑難填,人類對利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看到書中這些人性中的醜惡,我便覺得自己身上或多或少也都會有所沾染,這時便如坐針氈,渾身不得勁。讀書並不能改變什麼,反躬自省。

《四世同堂》:國難當頭的北京,四世同堂的悲歡

四世同堂

老舍描繪了他那個時代的北平,就像看民國時期的北京老照片一樣,並且還有很多老北京方言糅雜其中,彷彿一幅老北京版的清明上河圖徐徐展現在我的眼前,令人心往神馳。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