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北伐?

嚴文吉


諸葛亮是個很有遠見的戰略家,以蜀國的國力北伐一定不會成功,那為什麼諸葛亮以及姜維不顧一切反對要堅持北伐呢?歷史課認為諸葛亮不斷北伐實在是無奈之舉。

一、蜀國國力太弱,如果偏安一隅必定滅亡。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蜀記》記載:

(劉禪)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我們可以得知後主劉禪投降鄧艾的時候蜀國人口僅僅94萬,人口為三國最少,士兵卻有十萬兩千人,雖然這個兵力在三國中依然最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蜀國當時大約不到10個人就有一個當兵的,拋去老、幼、婦等,當時蜀國的農耕人口及生產力可見很低,百姓所承擔的戰爭壓力太大。如果偏安一隅,等到魏國南征,以蜀國的國力是根本無法抗衡的,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之一就是以攻代守,頻繁北伐讓魏國疲於防守,從而無暇南征。

二、轉移蜀國內部矛盾

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劉備的嫡系派系和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和李嚴為首的隨劉焉入蜀的東洲派,以及益州本土士族之間矛盾很深,各自集團的利益點不同。荊州派是蜀國的實權派,掌握著軍政大權,佔據了蜀國的大部分政治資源,因此引起了其他派系特別是益州派的嚴重不滿。蜀國內部的利益難以平衡。當年劉備迎娶了吳懿的妹妹,為的就是籠絡士族,平衡集團之間的關係。劉備死後矛盾逐漸凸顯出來,為此諸葛亮還罷黜了李嚴。從諸葛亮亡後姜維堅持北伐卻被多方掣肘,諸葛瞻孤身抵抗鄧艾,還發出“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感嘆,益州本土代表譙周勸劉禪投降就能看出,蜀漢內部矛盾非常嚴重,各個派系之間沒有統一的政治目標。所以諸葛亮需要通過不斷北伐,轉移蜀漢內部矛盾,讓大家一致對外,以保證蜀漢內部的穩定。

三、不負先帝所託

蜀國以漢家正統自居,立國之初即以“北滅曹魏,興復漢室。”為目標。

諸葛亮《出師表》有言“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為了不負先帝之託,為了完成先帝北滅曹魏,興復漢室的遺願,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一生殫精竭慮,數次北伐,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北伐的途中。

在歷史課看來蜀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逆天而行,也不過天命難違罷了。


小豚歷史課


諸葛亮舉義旗北伐曹魏。小編認為有幾種可能。

第一:凝聚蜀漢,聚攏人心。

第二:為了當初誓言,名相,名將。也就是當管仲、樂毅。實現人生理想。

第三:為隆中對策服務,堅持他的一貫戰略思想。


不過諸葛亮北伐中原,回覆漢室,打出的旗號,現在看來好象並不偉大,更象有點自私,有點搞復辟的感覺。

大漢更迭,民心擁護。你的努力也只能延長蜀漢,這又不是戰國,更沒有外侵,佔著有利地形,北伐勞民傷財,何苦呢?想拉回前進車輪能擋住嗎?缺將少才,天下能人志士不投你,不助你,靠益州這點人馬怎能翻倍成長呢?

忠心一顆讚揚。擔不要損傷大部分百姓的利益。唉……,反之理想也就會泡湯。


兔吐2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歷史上沒有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說明,所以你提問的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答案也就不會相同。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說的不好還請包涵。


劉備死後年幼的劉禪繼位,備受劉備信任的諸葛亮自然也就成了託孤大臣。劉禪上臺之後蜀國的各種實力都不強,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對魏國進行多次北伐呢?我感覺一是報劉備知遇之恩,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夥計打得非常好,這麼多年的個人感情就更不用說了。劉備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0多歲了,咱們現在40多歲正是壯年,可在那個醫療水平低下的年代,這個歲數已經不小了。諸葛亮可能想要用自己剩下有限的時間,去儘可能的為蜀國開疆拓土。二是當時蜀國朝內鬥爭形勢也很複雜,也是有派系鬥爭的。諸葛亮也可能不願參與其中,與其朝堂內鬥,到不如出征北伐把所有注意力都引到北伐上,省得都閒的鬥心眼。三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劉備始終打著匡復漢室的旗幟,一輩子都想打敗曹操。可到死都沒有完成這個遺願,所以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願而北伐也是說得過去的。


至於說因為諸葛亮堅持連續北伐將蜀國國力耗盡,而最終使蜀國滅亡的這個說法,我個人感覺也不太對。在當時蜀國較弱的情況下,與其緩慢休養生息,被魏國主動打敗。倒不如主動出擊博一博,虛虛實實讓敵人摸不清套路,北伐時雖然消耗蜀國國力,但戰爭都是兩面性的,魏國應戰也是要花錢的。

手機打字不易,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