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兒粑——樂山第一小吃,我相信你亦贊同

叶儿粑,乐山名小吃。自古岷江、长江便是蜀地的黄金水道,风烟望五津,串起沿江儿女共同的风俗与饮食习惯,今天,同饮一江水的乐山、宜宾、泸州甚至近邻的贵州北部等地都有春节前做叶儿粑的习惯。

春节是团聚的佳节, 每到腊月廿五样子,做叶儿粑成了每户人家男女老少集体参与颇具仪式感的一件 大事,中国北方多以合家包饺子为春节的一大文化符号,而叶儿粑则如蜀南大地的春节的代名词,制作工序更复杂,制作时间跨度漫长,选材与调味反反复复让人倾心不已。

叶儿粑——乐山第一小吃,我相信你亦赞同

合家齐上阵,做粑就是春节的预演

叶儿粑名字甚是可爱,以包裹粑的叶儿命名,足见风味之特别。粑叶的学名为大叶仙茅,块根可入药,于肺肾有益,而阔叶大到让人惊讶,色泽碧绿,表面光滑无任何异味,又因担当了包裹粑之要职,乐山百姓房前屋后总是会种一点儿。


叶儿粑——乐山第一小吃,我相信你亦赞同

大叶仙茅,叶儿粑的绿色衣裳,绝!

叶儿粑以大米、糯米为主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清水浸泡,以石磨制米浆,装袋滤水,花大力大气反复搓揉挤压成粑团,分小块摊薄制粑胚,包馅,以粑叶包裹定型,猛火大气蒸15分钟而成。

推石磨、揉粑团绝对是体力活,搓揉的时间越久,粑味儿越是筋道柔和,为了使叶儿粑更好吃,增加绵软怡口,或者调节不同口味,大家会在粑团里面增加红糖、粑粑草鲜叶等,连同粑团一起反复揉,直至看不到不均匀的纤维或点状色斑为止。所以这个环节都是舍得流汗的,因此,这活儿一般由家里的主劳力担当,要么一家子分而治之,分块完成。


叶儿粑——乐山第一小吃,我相信你亦赞同

叶儿粑香,揉粑团可是苦差事

粑团揉好后,捏粑团成粑胚,这是一个搓圆并摊薄的过程,与饺子皮道理相同,然后便是上入馅了,味道的好坏,除了粑胚制备的精细绵软筋道外,馅肯定是最关键的,肉沫、大头菜、芽菜、花生、芝麻、白糖等都是调味常用,咸味、咸甜味、香辣味、甜味等都是常有的味道,叶儿粑可以属于年糕的范畴,但江南的年糕通常无馅儿,条状存放,切片煎煮而吃,乐山叶儿粑则自带味道,吃的时候蒸热即可。


叶儿粑——乐山第一小吃,我相信你亦赞同

从粑团就开调味,而不仅仅靠馅

接下来便是裹叶、上笼了,上笼方法或竖直放,或斜放,有的囿于粑叶的限制,采用半包裹方式,粑团在笼里面朝天,但无论怎样,粑之间的隔离是少不了的,全包裹的方式有利于成品的收纳与分发,包好的叶儿粑要尽早就火,减少小粑团的变形。


叶儿粑——乐山第一小吃,我相信你亦赞同

辛苦做了大半天,叶儿粑第一笼刚蒸熟起锅的时候,人们的期盼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一次吃下三五个那是太寻常的事了,三个通常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普通一餐的热量所需。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后,继续包后面的粑。

按传统,我们家是待所有的叶儿粑都蒸熟并冷却后晾放在簸箕里,冬天冷,放10天样子是完全没问题的,通常会在一周后把所有的粑再高温翻蒸一次,或者直接放冰箱了。

叶儿粑是会贯穿整个春节的。除夕之前的几天,人们都很忙,有时来不及做米饭时,但简简单单蒸几个粑,一顿饭就解决了;过了正月初一,人们开始走亲访友,正餐之前按习俗都会煮上甜酒酿,并蒸上一些不同口味的叶儿粑,大家会品尝不同人家叶儿粑的软硬合适不,筋道绵软够不够,会不会粘叶,或者馅儿的配比是否恰到好处,总之,客人不会点评主人家的正餐上的菜是否可口,但会把自家做的叶儿粑或者灌制的香肠与主人家的作些比较,看看技艺得失,也算是拉拉家长里短的内容。点评正餐好坏容易伤到主人的面子,而能直接提及叶儿粑或香肠的不足则被看成关系更为亲近,中国人的关系就在那么点分寸的把握间。

叶儿粑的春节之旅还在继续。到了正月初五六,或者元宵前后,它又随着远行游子的行囊一起远征;叶儿粑、腊肉、香肠、小咸菜,常常是这个季节蜀南游子们的行李必备,在接下来一两个月里靠着它们寄托着对家乡味道与家乡人的思念。

乐山叶儿粑,当主食可饱腹,当小吃能怡情,百闻不如一尝,俗话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好吃在乐山,叶儿粑则是乐山春节的第一符号;我们邀请远方的您来乐山,观山观水观风景,品粑品人品文化,乐山人与您天涯若比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